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pdf
13页揭阳一中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 莫言热 ” 到“ 阅读热 ” ,关键在 “ 人为 ”新华社 16日播发 “ 莫言热 ” 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 阅读危机 ” ,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 莫言热 ” 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较消极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 莫言热 ” 都会过去: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发掘 “ 秘闻 ” 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 莫言热 ” 可能就会过去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 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的莫言得奖所带来的“ 阅读热 ” ,想方设法,把这个“ 短热 ”转化成 “ 长热 ” ,把针对一个人的“ 快热 ” ,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 慢热 ” 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美国、法国甚至在台湾地区, 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 而且读完之后随手可在他处归还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容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 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对于个人来说, 阅读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 ” 是一种正能量, 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1.下列有关 “, 莫言热 ?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 “ 莫言热 ” 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态度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D“ 莫言热 ” 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 阅读热 ” 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 短热 ” 转化成 “ 长热 ”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D将 “ 莫言热 ” 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3.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 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作者认为“ 莫言热 ” 是一种 “ 阅读危机 ”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 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 快热 ” 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 “ 慢热 ” C作者认为,从“ 莫言热 ” 到“ 阅读热 ” ,关键在 “ 人为 ”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伯夷、 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 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 左右欲兵 之。
太公曰: “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或曰: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 富贵如可求,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 殂” ,死亡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盍往归焉盍:何不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叩:通 “ 扣 ” ,拉住C我安适归矣适:刚才D左右欲兵之兵:施刑,杀害5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君, 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此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等。
B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如阿房宫赋中的“ 民” 字用 “ 人” 字代替C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若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妹妹最恰当应为令妹D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 修辞手法 (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鸦片战争便具有这种特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其命运与残暴滥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 孝” 不“ 仁” ,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C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5分)答: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8.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请加以分析?(5分)9.颈联意思曲折,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3)赤壁赋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 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峡 谷 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
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 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 往身后寻去, 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
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 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 似乎咔嚓一响 马直走上去, 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 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 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 倒换一下后腿 骑手望望门, 那门不算大, 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骑手喝一口酒, 用袖擦一下嘴 又摸出刀割肉, 将肉丢进嘴里, 脸上凸起, 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 就咽了 把帽摘了, 放在桌上, 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
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