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80年代新诗的主要流派.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83005964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2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80年代新诗的主要流派 理解“后新诗潮”的出现与特点,还得从将近百年的新诗的发展与状况谈起从胡适的“老鸦”,郭沫若的“女神”到如今中国新诗的近百年的旅途中,虽说新诗从无到有,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不少诗歌艺术的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寻找自己的诗歌人格,诗歌形象,诗歌的汉语特色新诗已经告别了古典诗歌,走出古典汉语的家族,在不停的流浪中80年代初改革开放,惊喜沐浴着整个文化战线,诗歌也不例外几个年轻诗人在翻阅上半世纪的现代主义诗集时,发现了灰尘覆面,劫后余生的40年代的诗作,为之震惊,他们说:这些诗正是我们想写的(注:80年代唐祈在兰州大学教书,北岛等去访问他,看到40年代几位当时年轻的诗人的诗集,感叹说这种诗正是我们想写的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开垦土地荒废已久,他们培育出一些稚嫩的新品种:朦胧诗,从此开始了诗界一场空前的论战,至今余震时有重返,震中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诗歌理论问题:诗之难易与可读性问题(注: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1926—1966曾就读哈佛。

      1951年移居纽约,60年代与一群青年诗人如阿什伯瑞等组织纽约诗派,并与绘画雕刻界来往密切80年代这场辩论所以如此具有震撼力,实是因为新诗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封闭垄断、冷冻状态,走遍南北只见一种品种,即革命英雄主义,在文革期间演变成全民的战歌,是大跃进年代的全民民歌的姐妹篇因此80年代破土而出的朦胧诗被惊呼为“崛起”从此崛起的灵魂就游荡在新诗的上空平心而论朦胧诗的崛起是一次心灵的苏醒和精神的抗争,因此突破了假、大、空的封锁,吐出新诗的新声但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其追随者的诗作来与上半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从诗歌艺术上讲并没有多少崛起这一点,如果不将80年代的新诗放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座标上来评价,是看不到的,对于一些孤立地考虑当代新诗的诗评家和青年诗人,这种评估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没有重视朦胧诗之崛起与现代新诗的源由关系,80年代的“崛起”被夸大了,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崛起精神,并从此造成当代新诗的崛起情结,总是以“揭竿而起”的心态推动当代汉诗的发展,以至约五年一崛起,如某派诗人曾公开宣布:中国当代新诗每五年一换代,PASS前一代,所以在80年代中已形成流派大展,各显新奇,形成各代都以为新诗从我开始的浮躁心态。

      由 理解“后新诗潮”的出现与特点,还得从将近百年的新诗的发展与状况谈起从胡适的“老鸦”,郭沫若的“女神”到如今中国新诗的近百年的旅途中,虽说新诗从无到有,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不少诗歌艺术的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寻找自己的诗歌人格,诗歌形象,诗歌的汉语特色新诗已经告别了古典诗歌,走出古典汉语的家族,在不停的流浪中80年代初改革开放,惊喜沐浴着整个文化战线,诗歌也不例外几个年轻诗人在翻阅上半世纪的现代主义诗集时,发现了灰尘覆面,劫后余生的40年代的诗作,为之震惊,他们说:这些诗正是我们想写的(注:80年代唐祈在兰州大学教书,北岛等去访问他,看到40年代几位当时年轻的诗人的诗集,感叹说这种诗正是我们想写的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开垦土地荒废已久,他们培育出一些稚嫩的新品种:朦胧诗,从此开始了诗界一场空前的论战,至今余震时有重返,震中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诗歌理论问题:诗之难易与可读性问题(注: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1926—1966曾就读哈佛1951年移居纽约,60年代与一群青年诗人如阿什伯瑞等组织纽约诗派,并与绘画雕刻界来往密切80年代这场辩论所以如此具有震撼力,实是因为新诗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封闭垄断、冷冻状态,走遍南北只见一种品种,即革命英雄主义,在文革期间演变成全民的战歌,是大跃进年代的全民民歌的姐妹篇。

      因此80年代破土而出的朦胧诗被惊呼为“崛起”从此崛起的灵魂就游荡在新诗的上空平心而论朦胧诗的崛起是一次心灵的苏醒和精神的抗争,因此突破了假、大、空的封锁,吐出新诗的新声但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其追随者的诗作来与上半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从诗歌艺术上讲并没有多少崛起这一点,如果不将80年代的新诗放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座标上来评价,是看不到的,对于一些孤立地考虑当代新诗的诗评家和青年诗人,这种评估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没有重视朦胧诗之崛起与现代新诗的源由关系,80年代的“崛起”被夸大了,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崛起精神,并从此造成当代新诗的崛起情结,总是以“揭竿而起”的心态推动当代汉诗的发展,以至约五年一崛起,如某派诗人曾公开宣布:中国当代新诗每五年一换代,PASS前一代,所以在80年代中已形成流派大展,各显新奇,形成各代都以为新诗从我开始的浮躁心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