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图腾前三章读书笔记.doc
7页狼图腾前三章读书笔记部分,在后序中的《狼图腾的理性思考与讲座》争议更大,作者从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并主张用狼性改造中国传统农耕民族的羊性那么,什么是所谓的狼性和羊性呢?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狼性,指的是那种在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所产生的像狼一样勇敢智慧,强悍进取,狼心勃勃的游牧精神,而所谓的羊性,在作者的笔下指的则是那种温柔敦厚,更确切的说是软弱可欺的农耕精神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定义准确吗?狼性真的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百利而无一害吗?而所谓的延续千年的羊性真的是一无是处,需要不断的输入狼血才能维系吗? 针对作者对狼性的提倡,不少反对者指出,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有人将其与法西斯主义挂钩例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就称:“《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那么,我们暂且不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对与错,仅从其概念来看,这是一种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基模在这里,反对者将草原狼的弱肉强食与法西斯主义类比,乍一看,的确是十分相似,可是,仔细想来,反对者们似乎都只强调了其弱肉强食,而忽略了草原狼对维持生态平衡所作出的贡献。
例如, 黄羊可是草原的大害,跑得快,食量大,你瞅瞅它们吃下了多少好草一队人畜辛辛苦苦省下来的这片好草场,这才几天,就快让它们祸害一小半了,要是再来几大群黄羊, 草就光了今年的雪大,闹不好就要来大白灾这片备灾草场保不住,人畜就惨了亏得有狼 群, 不几天准保把黄羊全杀光赶跑没有狼,光老鼠和野兔几年工夫就能把草原翻个儿可狼是治它们的天敌,有狼在它们就翻不了天黄鼠、野兔和旱獭,它们又吃草又能打洞又特别能下崽,要是没有狼群, 用不了几年这些野物就能把额仑草原吃光掏空, 整个儿变成沙地沙漠巴图说,要是没有狼群, 马群的质量就会下降没有狼,马就会变懒变胖, 跑不动了在世界上,蒙古马本来就矮小,要是再没了速度和耐力,蒙古马就卖不出好价钱, 军队骑兵部队不敢用来当战马了还有,要是没有狼,马群发展就太快你想想,一群马一年增加一百 几十匹马驹,假如马驹大部分都能活下来, 一群马一年就增加百分之二三十,再加上每年新增加的达到生育年 龄的小母马, 马驹增加的比例就更高了这样三四年下来,一群马的数量就会翻一番一般情况下,马要长到四五岁才能卖, 那么大批四五岁以下的马就只能养着 而马群是最毁草场的牲口,乌力吉说,除了黄鼠野兔,马群是草场最大的破坏分子。
蒙古马食量大, 一匹马一年 要吃掉几十只上百只羊的草量现在牧民都嫌马群抢牛羊的草场,如果全场的马群不加控制地敞开发展, 那 么用不了多少年, 牛羊就该没草吃了,额仑草原就会逐渐沙化 秋天的狼是靠吃肥獭子上膘的,狼没膘也过不了冬狼打獭子也专打大的不打小的, 所以狼也年年有獭子吃 你要是头狼, 准得饿死一次打光了黄羊,来年吃啥? 狼可不像人这么贪心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倡导的狼性与法西斯主义,或者更广义来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不同其一,狼所猎杀的黄羊等生物对草原上最宝贵的资源草场有着极大的破坏性,适当的猎杀有利于生态平衡而法西斯主义所猎杀的犹太人想必并未对世界的毁灭存在威胁吧其二,正如我刚才所说,狼的猎杀是适当的,并未赶净杀绝,而希特勒对犹太人实行的却是种族灭绝政策其三,狼对处于食物链下端的物种有促进其进化的作用,难道那强大的日耳曼民族锻炼了犹太人吗? 但仍有人说,难道狼性中的凶残也是值得提倡的吗?对于这一问题,韩宇宏先生在《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中的一段话,“我们不能把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泛伦理道德化,更不能用泛道德化的观念看待生物界我想,所谓的凶残只是由于狼对其他生物的捕杀,这是一种无可改变的食物链关系,并非狼的本性。
当然,这样一来似乎所有对狼性与羊性的探讨似乎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接下来,在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笔下似乎一无是处的羊性在作者笔下,羊是软弱可欺的,但是这里我想再次引用韩宇宏先生在《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中的一段话,“我们不能把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泛伦理道德化,更不能用泛道德化的观念看待生物界 的确,我们所说的动物身上的一切品质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臆想,那么,在羊的身上,是否存在着一些优点?亦或者真的如作者所说得那般一无是处?在我看来,这的确存在,就拿作者所说的伴随着羊性而产生并不断使之强化的儒学来说,儒家倡导中庸之道,而正是这一点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息就拿佛教而言,佛教传入中国正是两汉之交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狼性丧失而羊性占主导的时代众所周知,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应该是道教,佛教只是外来宗教,鉴于此,佛教的传入极有可能造成中国传统宗教乃至传统文化被取代,若是这样,那么中华文明极有可能就会因此而断裂,但正是这种中庸使得中华文化在吸取佛教中的宗教情怀(理想主义)时又保留了一定的世俗主义(现实主义),从而将佛教本土化,使得中华文化能绵延不息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延续千年的农耕民族的羊性真的是一无是处,需要不断的输入游牧民族的狼血才能维系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理论 中华民族以后的道路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的路线发展下去的。
农耕必定软化农耕民族的性格,而草原游牧必定强化游牧民族的性格,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必须依靠游牧民族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断输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西周以后,华夏民族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也由此开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照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唯有通过游牧民族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断输血,使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中中华文明方能存续与发展,而输血的主要方式,照作者的说法则是,强悍的哥哥入主中原,入主半个中国,甚至入主整个中华,代替弟弟掌管社稷 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作者的提供的各种论据跨度非常大,大多以一个个王朝为单位,这是否合理我暂且不论那么即便从宏观上来看,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一个中华民族反复抗争的历史,就拿其中的抗日战争一段来说,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正是这段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强悍的狼性一面,中华民族带着这股狼性保家卫国,捍卫主权,最终延续了中华文明。
至于细节,因为我从宏观上讨论,为此我不再做过多展开于是,我想问,这段时间内并没有作者所提到的游牧民族输血吧,因此,这种游牧民族输血说显然存在不合理之处 同时,我认为,将狼性作为一个王朝一个政权兴盛德唯一因素的不恰当的,应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正如朱冰先生在《狼图腾虚构了狼图腾》中所说:“一个政权在一个时期的鼎盛,是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不作更多展开,而作者却将这样庞大和复杂的一个历史事件和过程简单地归结为狼图腾的作用如果蒙古帝国是靠狼图腾建立的,那么蒙古 帝国的终结消失是不是意味着狼图腾的终结和消失呢?” 此外,我还想引用张权生先生在《狼图腾的思想悖论与信仰缺失》中的观点中国的农耕文明也有狼性的一面鲁迅读懂了中国的文明史, 就是吃人的历史所谓中国的文明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 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宴席的厨房况且, 狼文明在中国源远流长, 改变不了吃人的本性长平之战, 秦军活埋赵军四十万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万焚书坑儒, 玄武门之变,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 魏忠贤刘瑾专权残害 忠良不计其数长达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迫使大批文化精英死于非命, 余悸犹存。
如此的残暴凶狠,这样的 狼性 ,恐怕是西方可望而不可及的吧! 从正面讲, 如果中国没有 狼文明, 就不会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就不可能 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保家卫国, 有狼一般的勇敢、智慧、顽强、团结,才赢得了独立自由所以说,中华文明从来就不是纯色的 羊文明, 狼文明也表现得很明显同样,西方文明也不是纯粹的狼文明 , 而是纷繁复杂的 文明在西方,有的贩卖黑奴,有的倡导人权;有的炫耀武力,有的大谈博爱; 有的经营跨国公司, 有的玩弄政治权术; 有的参拜靖国神社、纳粹墓地,有的虔诚拜倒在十字架下驶往美洲大陆的船只,有的载着屠杀土著居民的枪手, 有的如五月花 载着寻找天国的清教徒基督 耶稣是拯救世界的羔羊, 把救赎的万民也叫羊总之,不能以羊或 狼来指代任何一种 文明, 那是片面的 虽然其中的一些论据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但是我认为作者的结论有一定道理,那就是以羊或狼来指代任何一种文明, 那都是片面的 最后,我想针对这块内容提出一些我的个人疑问:作者笔下所说的羊性大于狼性,以及狼性羊性平衡而狼性略大于羊性是否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若有,那么每个王朝后期农民起义不断可以说是狼性较强吗? 《狼图腾》中的图腾 在看《狼图腾》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按照课堂上所讲,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禁止捕杀图腾物(在特殊节日、庆典捕来作为祭品除外)为什么书中的人,特别是毕列格老人等恪守传统的牧民仍会在狼过多时进行捕杀?而这种捕杀是否意味着禁忌的突破?而这种禁忌的突破是否意味着图腾崇拜的逐渐消失? 关于禁忌这一话题,弗洛伊泽利用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与图腾崇拜的比较已产生一定成果,他在《图腾与禁忌》中的“禁忌与矛盾情感”一章中提出,首先,我们知道要了解野蛮民族之所以产生禁忌的真正来源,即禁忌的起因,这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这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我们可以根据强迫性禁忌的模型,来重新塑造禁忌的历史我想把禁忌的本质与神经症中的强迫性禁忌之间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作简单的说明禁忌是针对人类某些强烈的欲望而由外来所强迫加入(由某些权威)的原始禁制然而,对禁忌破坏的欲望仍然残留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所有遵守禁忌的人们对禁物都怀有一种矛盾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暂且认为禁忌的产生与人们内心的矛盾情感有关,是意识与潜意识不断抗争的结果在此,我假设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民族均具有对狼图腾的崇拜敬畏之感,同时他们又深受狼捕杀羊以及对他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之苦,于是潜意识中又存在着对图腾物的痛恨,正是这种矛盾情感产生了这一禁忌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一禁忌产生在原始时期,而且这一图腾物是难以征服的狼,为此,我推断,随着人类文明的衍进,游牧民族又原先对狼的束手无策到后来具备征服狼的能力,这种变化必然会使禁忌,使原始的图腾崇拜产生一些变化,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狼的捕杀并非赶净杀绝 因此,我推断,这种与禁忌相背的捕杀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这种适当的捕杀仍可以反映出游牧民族对图腾物的敬畏,对原始禁忌的部分遵守。
至于这种图腾崇拜是否消失,朱冰先生在《狼图腾虚构了狼图腾》给中出了一个结论 前文所引文献可以清楚地说明:即使在图腾崇拜盛行的远古时期,也没 有一个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