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50年明清闭关政策研究综述.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j****s
  • 文档编号:46997887
  • 上传时间:2018-06-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83.5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50年明清 “闭关政策” 研究综述□ 郑佳明 朱柏林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明清时代正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亦是中国由先进转化为落后挨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学界一般把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政策称之为 “闭关政策” 对于 “闭关政策” 的研究与评价,早在19世纪后期即已开始,但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来研究,则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数十年来,经过学者们不懈努力和积累,“闭关政策” 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本文拟就建国后50年来国内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述评一、 研究概况近50年,国内关于 “闭关政策” 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5年为第一阶段1954年12月,王仁忱发表于 《历史教学》 的 《满清的海禁与闭关》 一文,对“闭关政策” 作了直接的较为全面的论述,是新中国 “闭关政策” 专题研究的肇始此后,于1956年6月毛健予发表于 《新史学通讯》 的 《清政府为什么执行 “闭关政策”?是不是预防资本主义侵略以保护封建经济?》,湖北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发表于1960年第718期 《理论战线》的 《关于清政府实行 “闭关政策” 的原因及其实质并答复和求教于孔经纬先生》 等文章,都对 “闭关政策” 某些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

      这些文章大体上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水平这个时期 “闭关政策” 的研究明显呈现了起步初期的特征从研究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间接性研究多,而专门专题性的研究较少有关 “闭关政策” 的论述大多数散布在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科书中,如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戴逸的 《近代中国史稿》 、1958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湖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的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 等著作都论及了此问题从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们的研究虽涉及了 “闭关政策” 的方方面面,但研究力度明显不够,认识欠深入,还普遍存在着单纯以民族立场论是非的简单化倾向1966年到1978年为第二阶段这时期因极 “左” 思潮的严重干扰,学术研究难以有所作为,“闭关政策” 研究 因此而落入了历史的低谷,处于停滞的状态1979年以来为第三阶段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蓬勃发展,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闭关政策” 研究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其一,科 学的研究态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健全的史学研究功能应是揭示历史真相与服务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为配合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学者们对以往被有所忽视的 “闭关政策” 的负面影响及 “闭关政策” 的思想文化根源等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以吴常的 《清朝闭 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戴逸的 《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 、 胡思庸的 《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 、 张光灿的 《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等为代表的文章,史论结合,新意迭出,在 “闭关政策” 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 “闭关政策” 进行了更深的研究,新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提出蒋作舟、 陈申如的 《评明、 清 两朝的 “海禁” 、“闭关” 政策》 、 许增的 《对清朝前期 “闭关政策” 的再思考》 、 王先明与靳迎春合著的 《清代 “闭关政策” 与封建文化心理》 等文章就是有代表性的论文据 不完全统计,这时期公开发表的关于 “闭关政策” 专题论文近四十篇 其二,研究更全面更深入这时期 “闭关政策” 研究,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 “闭 关政策” 内容而言,以往学者一般认为其仅限于通商领域,而现在不少学者认为其还反映在政治、 文化、 外交、 军 事等领域就 “闭关政策” 的历史根源而言,现突破了单 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思考的局限,有不少人认为应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去寻找深层根源就 “闭关政策” 的评价 而言,已突破了以往单纯的自卫论,现在不少学者在承认自卫论的同时更强调其消极的影响。

      其三,研究方法多样现有不少学者主张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评价 “闭关政策”,即肯定其积极作用同时亦 强调其消积影响;还有学者运用对比法把同时期的日本、731文教· 历史 湖南社会科学 200216英、 法等国同中国比较,以强调 “闭关政策” 的危害,还有学者主张用阶段划分法来评价 “闭关政策”,强调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作用二、 研究进展及主要问题11 关于 “闭关政策” 的实质和性质问题关于 “闭关政策” 的实质,学术界大致形成了四种观 点多数论者认为:“闭关政策” 是指清政府推行的一种严格限制中西方经济贸易往来的政策,[1]是清政府对欧 美各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论者却认为“闭关政策” 是指清政府所执行的一套严格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它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含政治、 军事、 宗教、 文化以至生活方面的内容[2]此外,还有个别论者认 为:“闭关政策” 并不存在于贸易领域,它是指清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在政治和文化上所执行的一套闭关自守政策;[3]而另一论者认为:“闭关政策” 实际是清王朝面对 “西学东渐” 而采取的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总政策,而不是一项具有条文规则的具体措施,“杜民夷之争论,立中 外之大防” 是它的精神实质。

      [4]关于 “闭关政策” 的性质,在学者中亦形成了四种观 点一种观点认为 “闭关政策” 具有抵抗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自卫性质[5]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清代的“ 闭关政策” 具有落后性和反动性,并不具备自卫性 质[6]个别论者认为 “闭关政策” 的性质具有阶段性,在15世纪到1780年这段时期内它具有自卫、 反侵略、 反掠 夺的性质,而此后它却具有落后性和反动性[7]与此相 对的另一观点却认为 “闭关政策” 在后期才具备自卫性 质[8] 关于 “闭关政策” 的实质,笔者偏向于认为它是清政府所执行的一套严格限制的中外交往政策这种观点,它不仅涉及经贸领域,而且还存在于政治、 文化、 外交、 军事 等领域因为在当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头脑中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等概念,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对中西交往中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等方面区 别对待,只能是对中外交往中的一切一概加以盲目限制而至于 “闭关政策” 的性质,笔者认为它既具有自卫性质, 也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作为一项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它不可能对洋人的侵华行为一点约束都没有,这是它自 卫的一面;但其在发挥对外限制洋人的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对内限制国人的一面,这就影响了国人对西方先进科 技文化的学习,这是它落后反动的一面。

      21 关于 “闭关政策” 的开始时间问题史学界一般认为 “闭关政策” 终于鸦片战争,但对于其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学者们争议较多,并大致形成了五种观点多数论者认为 “闭关政策” 始于乾隆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三口仅留广州一口通商 即是这一政策开始的标志,清初的 “禁海” 并不是其开端[9]然而,在少数学者中还存在几种不同意见第一 种意见认为 “闭关政策” 始于雍正帝[10]第二种意见认为 “闭关政策” 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禁海令,此后清朝 “闭关” 日趋严厉并最终形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一口通商令[11]第三种意见认为清初顺治帝的禁海即是 “闭关政策” 的肇始第四种意见则认为 “闭关政策” 始于明朝初年论者认为明洪武初年海禁政策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12]清朝沿袭并发展了明朝禁海政策笔者认为 “它始于明初洪武帝的海禁” 这种说法较为妥当因为明初洪武帝的海禁政策开了中国历史上关闭国门之先河,并为后世君主所仿效,其后虽有郑和下西洋之壮举,但对民间出海仍有许多限制,虽有清初的开放海禁,但旋即复闭关,且此后日趋严厉31 关于 “闭关政策” 的内容在此问题上学界亦形成了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闭关政策” 仅限于经贸领域。

      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内容对外有:一口通商:公行制度和保商制度;严格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对内有:禁止私人出洋贸易;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禁止史书和地理图册等书籍 出洋[13]但在谈到 “闭关政策” 的主要对象时,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 “闭关政策” 主要是对外而非对内;[14] 有的则认为 “闭关政策” 的主要内容不是对外国商人的“防范” 条例;而应该是它对国内所实行的一些商业的文化的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 “闭关政策” 的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内政诸方面其内容除了上述经济 措施外,还包括:对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机器工业视为“奇技淫巧” 、“乱我人心” 的洪水猛兽而严加禁绝;[15]拒绝与西方国家建立近代外交关系,并尽量避免扩大中外接触,同时从政治、 军事、 贸易、 生活和宗教上严格限制来华外国人;[16]严格禁止中国人与外人往来接触第三种 意见则认为清朝前期的 “闭关政策” 并不存在于外贸领域,因为这个时期清朝执行的通商制度是一个主权国家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的防御措施,对外商活动的限制既不过分,也不特殊,更说不上妨害外商的 正常活动;倒是在中西关系中政治和文化方面存在闭关自守政策。

      第四种观点认为 “闭关政策” 是清王朝面对“西学东渐” 而采取的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总政策,而不是一项具有条文规则的具体措施 “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即是这一政策的精神实质,但不是它完整的全831湖南社会科学 200216文教· 历史部的内容[17]“闭关政策” 一词,既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其内容自当涉及中外交往中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军事、外交诸方面,不可能只牵涉到其中某方面或某些方面因此上述四种观点均未能揭示 “闭关政策” 全貌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当从中外交往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41 关于 “闭关政策” 的形成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着重从政治上解释 “闭关政策” 的产生,七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则注重从政治、 经济和思想上全方位探讨导致这一政策的原因,而八十年代 中期以后,一部分学者则更强调从思想文化上去探求 “闭关政策” 产生的根源论者们的意见归纳起来,牵涉到了以下诸方面1)政治方面多数论者认为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政策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但在谈到具体的政治因素时,论者意见出现了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有论者认为:导致 “闭关政策” 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活动,[18]另一些论者却认为:“闭关 政策” 并不是针对欧洲海盗商人在中国沿海的劫掠活动,而这害怕允许中外接触会对封建统治产生威胁。

      [19]这也说明 “闭关政策” 是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20]此外,还有个别论者认为:导致明清统治者“闭关自守” 的政治因素是变化的,它因时而异;前期它主要是针对国内人民的反清活动,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后期则主要缘于洋人日益加剧的不法侵略活 动[21](2)经济方面论者一般认为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在具体阐述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时,论者意见并不统一一种意见认为封建自然 经济为 “闭关政策” 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但有论者指出:并非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就必然产生 “闭关政策”,它只不过是为这种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22]然而,个别学者则认为 “闭关政策” 的推行,是明清统治者面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势力日益对华冲击,为 了保护封建的生产方式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23](3)思想文化方面许多论者认为除政治与经济原因外,清廷实行 “闭关政策”,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源,那就是清朝统治者传统的因 “夷夏之辨” 而生的妄自尊大和 “重本抑末” 思想[24]中国封建统治者自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 “天朝上国”,别人都是 “夷狄蛮貊” 。

      四方人既是夷狄,自然他们只应该向天朝看齐,而天朝绝不应该、 也不屑于向别人(包括敌人)学习什么东西[25]甚至认为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不但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