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编]东北二人转艺术品质.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风****你
  • 文档编号:168397305
  • 上传时间:2021-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东北二人转艺术品质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借助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可以说,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艺术已然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转艺术就要从其发源说起 一、二人转艺术的历史源头 关于二人转到底起源于哪里众说纷纭,如果想要详细地追其源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二人转艺术产生于民间,与其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3种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一)第一种观点,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记载:王纶生(1723—1776年),名蹇,字纶生,艺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转当时的民间称谓,还有俗称“双玩艺儿”的,也是二人转最早的称谓之一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学者认为二人转有250年的历史但根据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记载,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2008年,辽宁有两位二人转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是赵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县老艺人李秀媛 (二)第二种说法,二人转是由河北“莲花落”于清末在东北民间衍变出来的一种歌舞演唱形式莲花落,起源于隋唐,是由僧侣们宣讲佛经时演唱的音乐曲牌《落花》和《散花》演变而来的,二人转和“莲花落”在演唱的基本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认为“莲花落”是二人转的母体和源头二人转大部分唱调都与“莲花落”有关,其中有一些是“莲花落”的原型,另外有许多唱调则是“莲花落”唱调的衍变形式,在结构上也采用了“莲花落”唱调,所以说二人转源于“莲花落”有大量的考证与论据 (三)第三种说法,二人转与东北地区的民间萨满歌舞有密切联系两个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来自于萨满神歌,唱段曲目多数也出自萨满神歌。

      二人转的舞蹈动作也与萨满祭祀歌舞非常相似这种说法由于萨满教的失传也已经无从考证了 二人转的源头现在虽然没有确凿的论证,但是它的发展历史体现出了二人转艺术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艺术魅力来源于多元文化的精华二人转所涉及的艺术形式众多,它是在广泛吸纳多种东北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重构与发展而成的无论是“乞讨之歌”的莲花落、凤阳歌的“要饭曲子”,还是大秧歌的叙事抒情曲,民间艺人都在音乐唱腔上做了一番“滚雪球”式的摸索和积累经过200多年的沉淀,才形成了现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元多体多变的音乐体系 二、二人转艺术的唱腔特点 二人转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吸引人们的主要还是其独特的唱腔和俏皮的表演二人转除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变唱腔之外,在表演上还有“四功一绝”的特点四功”是指说、唱、扮、舞,“一绝”是指在表演中运用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二人转的唱腔通俗易懂,说口幽默风趣,不同地域表现的唱腔特点也不尽相同 (一)二人转在其发展历史上按照地域划分曾经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这四个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各有不同,每个流派都有自身的特点。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二人转多舞彩棒,在表演中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黑山为重点,这一带主要受到河北莲花落唱腔的影响,在唱腔中比较讲究板头;南路以营口市为重点,表演风格受大秧歌的影响比较大,在唱腔上体现出热情豪放及歌舞并重的特点;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在唱腔上受到当地民歌的的影响较大,唱腔优美,内容丰富这四个流派在唱腔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了东北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形容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有一句俗语:“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转在唱腔上具有地域性特色 (二)辽西地区二人转的唱腔“纯正、优美、字重、腔清”,是黑山二人转的特质在过去,因为黑山二人转表演的内容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主要观众来源是农民,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许多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因为二人转的语言多属于“实惠磕儿、扎心话、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从二人转的唱词和说口能感受到东北人那种真挚朴实和憨厚有趣的性格这对二人转的推广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转就像熔炉一样汲取了多种艺术成分,丰富了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大众,并且迅速地由东三省向全国传播开来。

      同时,各地二人转文化的精髓相互渗透,形成了二人转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魅力 三、二人转作品的“本色”表演 二人转的创作来源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每一位熟悉二人转的东北人都会认为二人转说的是家乡事、唠的是家乡磕、唱的是家乡调,这种本色的表演特质也只有二人转才具备在二人转表演中把东北人粗放、憨厚、自然、纯朴、幽默的特质通过“说、唱、扮、舞、绝”表现出来,老百姓爱看,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本色艺术二人转的“本色”表演贴近生活,其语言的生活化不同于其他民间戏曲的特质 在二人转《冯奎卖妻》中,故事讲述了妻子李金莲为了让全家在大灾之年能活,不惜让丈夫把自己卖掉,临走时她叮嘱自己的孩子小桂姐以下是这段唱段: “别人家小孩打你别还手,别人家骂你别还言, 到晚间妈妈我不回转,给你弟弟做晚餐 门口还有秫秸半捆,盐娄里还有半把盐,葫芦头里还有一碗小米,炕席底下还有三个大钱……” 唱词中的“本色”和平时老百姓说话的语言没有两样,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就这段“扎心段”而言,深刻反映了当时关东妇女生活艰辛、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 二人转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一种喜剧的形象,当然在作品中这种幽默式的唱腔也比比皆是。

      在《回杯记》中,王二姐骂张廷秀的唱段就充满了幽默的元素: “从前看你像个竹竿子样,哪曾想长来长去节节空 从前我看你像个豆芽菜,哪曾想长来长去弯了弓 车道沟的泥鳅来回跑,你长到多咱也不能成龙 在这段风趣的唱段中,没有一个难听字,但是这种幽默的数落听后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二人转的语言生动、有趣,体现出关东人性格的本色这种语言的艺术特征及表现力完全建立在“东北式”的基础上,主体与对象同构贴切、逼真,这也是二人转所特有的艺术特质 四、二人转表演的“喜、浪、逗” 二人转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表演中的“喜、浪、逗” 二人转的“喜”表现在“二人转穿红着绿,高腔本嗓,狂歌劲舞,嬉笑怒骂,铺排渲染,大起大落,见棱见角……其因慷慨,血气为之动荡”二人转唱词中的祝福话、喜兴词让人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在关东农村,谁家办喜事都会请二人转剧团唱上半天,二人转已经成为东北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二人转是让人忘记烦恼、消除寂寞的艺术 二人转的“浪”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美,是自由自在、狂放不羁的美,是土野、俗野的美,反映劳动者乐观向上的生活二人转的唱调“浪”、身段“浪”、表情“浪”,是一种健康的美。

      同时它的这种美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人性的释放,体现了生命的张扬美二人转的“浪”是二人转特有的,这种美是二人转的标签,不是所有艺术形式都具备的 二人转的“逗”就是幽默,具有喜剧性二人转中丑角就是专门为“逗”而设的,丑角的塑造来源于生活,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两个人的表演中专门有一个人搞笑,通过服装、语言、动作制造笑料,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 二人转的“喜、浪、逗”构成了二人转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符号,是关东人特有的文化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质被小品、相声以及模仿秀等领域争相借鉴,并且发展成二人转式的小品、影视作品,成为新世纪艺术文化的奇葩,为世人所瞩目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其丰富的表现手段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