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ppt
78页lt;p><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第八章 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智力? 有代表性观点(1921年) &amp;amp;amp;#167;Thorndike(1921):智力是从真理或事实角度产生良好反 应的能力 &amp;amp;amp;#167;Terman(1916):智力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amp;amp;amp;#167;皮特纳(Pintner)认为,智力是适应生活中相对较新环 境的能力; &amp;amp;amp;#167;蒂尔邦(Dearborn)认为,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或获益的 能力等等 共同点: w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w 智力是基本的认知能力 w1986 有代表性观点: w阿纳斯塔斯认为,智力以一种适应的、有效的方式,来 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而适应行为存在着种群和情 境差异,因此智力是一个多元的概念 w伯瑞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个体有效适应 特定文化群体的行为。
智力是认知领域发展的产物,它 有别于情感或动机领域的发展 w卡洛尔(Carroll)认为,智力涉及学术、实践和社会三 个层面,在社会情境和实践中研究智力,与在实验室或 学术背景下研究智力同等重要 w布朗和凯姆宾(Brown 同时一继时 加工系统(编码系统)主要是以同时性(并行)或者 继时性(序列)两种加工方式接收、解释、转换、 再编码和存贮外界信息,是智力活动的主要操作 系统,对应于鲁利亚大脑皮层二级功能区;处在 最高层次的计划系统负责计划、监控、调节、评 价等高级功能,与鲁利亚大脑皮层三级功能区相 对应,对另外两个系统起监控和调节作用;这三 个系统各具功能又相互作用,保证了一切智力活 动的进行 w(三)文化生态学取向 w无论是心理测量学的结构论,还是认知心理学的 过程论,其着眼点都是智力的内部世界,一定意 义上研究的是“纯智力”,没有顾及智力的外部 世界,即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文化转向运动以及强调生物因素对 智力的重要性,使智力研究出现一种新的取向— —文化生态学取向 w代表人物:伯瑞(Berry)他提出研究智力有两 种方式:一是强调文化环境对个体智力形成的影 响,表现为智力的文化研究;二是强调生物因素 对智力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智力的种族研究。
智 力的文化生态学取向突破了只考察智力内部世界 的局限,将智力的文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结合起来 ,顺应了智力研究的大趋势 w(四)智力多元化取向 w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意识到,智力 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现象,只从一个侧 面对它进行探讨难以把握它的复杂本质,正如斯 腾伯格所言,“不论是基于结构还是基于过程的 单一智力理论都不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 述” 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现了智力的多元 化取向,如多元智力、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 等1983 年加德纳在其著作《心理结构》中提 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 能力,它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智力系统他 最初提出 7 种智力,后又增加到 9 种,将音乐 、身体运动等以前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能力也纳入 智力范畴,这样就扩大了智力内涵,开创了智 力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w1985 年斯腾伯格出版极具影响的《超越 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以内 部世界、外部世界和经验世界三个维度来 描述智力,改变了以往只关注智力内部世 界的局限1996 年,斯腾伯格又在三元智 力的基础上提出成功智力理论,以现实世 界中的成功为导向,认为智力是分析性、 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的均衡、协调发展。
成功智力超越狭窄的学业智力范畴,首次 将创造性智力纳入智力体系,同时增加智 力的实践性维度,拓展了智力的内涵 w(五)神经生理学取向 w90 年代后兴起的一个新的智力取向是认知神经 科学取向,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 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 它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 果为基础,采用神经科学的先进技术如脑事件相 关电位方法(ERP)、脑的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 (PE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脑区域性血流分 析技术(RCBF)等,以“智力和大脑的关系” 作为 基本研究对象,强调多科学、多层次、多水平的 交叉它把行为、认知和脑机制三者有机结合起 来,试图从分子、突触、神经元等微观水平上和 系统、全脑、行为等宏观水平上全面阐述人和动 物在感知客体、形成表象、使用语言、记忆信息 、推理决策时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 w认知神经科学,包括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 生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和计算神经科学“ w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初世 界心理学智力研究的最前沿学科和最热门学科, 认知神经科学奠基者之一的葛查尼格 (M1S1Gazzoaniga)曾宣称“21世纪为脑研究世纪 ” 。
在我国,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认知 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进行相关 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必将促进认知科学、教 育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并为人类的智力开发 和电脑科学带来新的突破 三、智力测验的发展 w 智力研究发端于高尔顿的智力测验观念,早期不 同的智力结构理论都建立在因素分析法的基础上 当不同的结构理论努力确立智力的构成因素时, 也试图确立自己的智力测验模式,从而促进了智力 的测量学研究以智力结构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智 力测验经历了四个计量阶段 w(一)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 w(二)比奈的智力年龄 w(三)推孟的比率智商 w(四)韦克斯勒的离差智商 w(一)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 w高尔顿受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的影 响,相信人类的一切知识来自感觉器官“因此 ,他以感官敏锐度为指标,以线条长短(视觉) 与声音强弱(听觉)的判断为试题,测量并推 估人的智力”但是,这种偏重感官的生理计量 法被认为并无教育上的实际价值,因为视力 、听力高的人未必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十九世纪末科学心理学兴起后,智力的生理 计量法被放弃,转而以心理取向的指标鉴别 人类的智力; w(二)比奈的智力年龄 w第二个阶段是比纳—西蒙开始的心理年龄计量阶 段。
w 以心理取向鉴别智力高低始于法国心理学家比 纳比纳和西蒙受政府之聘于1905年编制的心理 学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放弃了高尔顿的生理计量法,改而通过语文、数 学、常识等作业考察学生的智力,即将智力定义 为学生学习、思考、求知的能力,并采用了心理 年龄来(mentalage,MA)标志测量的结果,是智力 评价数量化的开始; w缺点:智龄只能表示一名儿童智力的绝对水平, 它不能用来比较实龄不同的儿童智力的高低 w(三)推孟的比率智商 w第三个阶段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推孟 (L1M1Terman)开始的比率智商计量阶段191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推孟对“比西量表” 进行 修订,成为“斯比量表” 斯比量表的突出贡献在于 采用了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的概念来标 记个体智力的高低,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结合 ,不仅使智力的标记成为一个独立的数值,而且丰 富了数值的内涵,提高了数值的科学性 w缺点:比率智商能比较相对智力,但其假设是智 力发展和年龄增长成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 w(四)韦克斯勒的离差智商 w第四个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Wechsler)开始的离差智商计量阶段。
1939年,韦克斯勒在编制的《韦氏成人智力 量表》中首次运用离差智商计量智力离 差智商将统计学上的标准差的概念引入,将 智商转换成标准分数,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不 足,使智商的涵义具有更科学的解释离差 智商的概念影响了以后所有修订的智力测 验,自此之后的斯比量表,韦氏系列量表等都 采用离差智商来计量智力 第二节 个体智力测验 一、比内量表 (一)比内-西蒙量表 1.1905年量表 ?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 内容:30道题(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 ? 题目排列方式:从易到难 ? 指标:通过项目数如白痴最多只能通过6项,低能的 成人可通过7~15项 1.眼睛是否随动的物体移动 2.用触觉刺激唤起抓握反应 3.用视觉刺激唤起抓握反应 4.辨认食物 5.搜寻食物 6.执行简单的命令和模仿简单的手势 7.认识物体 8.认识图片 9.列举图片中的人物和物体 10. 比较两条线的长短 11. 复述两个数字 12. 比较两个重量 13. 暗示 14. 解说物体与人物的名称 15. 复述句子 16. 说出二物的不同点 17. 记忆图片中的物体 18. 靠记忆重画图片 19. 复述数字 20. 说出二物的相同点。
21. 比较线的长短 22. 比较重量 23. 重量记忆 24. 说出同韵字 25. 填词 26. 用三个词造句 27. 对答问句 28. 交换长短针的位置 29. 剪纸 30. 抽象名词的定义 2.1908年量表 ? 内容:增至59道题 ? 方式:把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每一岁一组每个年龄组 项目数量不等,最多8项,最少3项 ? 年龄范围:3~13岁 ? 指标:智力年龄 例:一个4岁儿童心理年龄的计算 年龄水平通过的测验 数目每项测验 得到的 月数 全部得分 年 月 3岁6(起始年龄)— 3 — 3岁半51— 5 4岁31— 3 4岁半21— 2 5岁21— 2 6岁12— 2 7岁0(最高年龄)2 0 总分 3 14 心理年龄(MA):4岁2个月 3.1911年量表 ? 题目:删旧补新,但总数仍为59题 ? 增设一个成年组 ? 除4岁组仅有4个项目外,其他每个年龄组一律为5项,便于 计算 q 对比内-西蒙量表的评价 &amp;amp;amp;#167; 成就: (1)比西量表是第一个采用复杂任务来测量高级心理过程的 测验以前的测验主要测量感知觉、运动等低级心理过程。
(2)比西量表首次采用年龄作为智力的标准,这样可以对测 验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3)比西量表首次从整体上测量智力,也就是测量智力的普 通因素,而以往心理学家把感觉辨别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割 裂开来测量 &amp;amp;amp;#167; 不足: (1)施测和记分没有标准化 (2)常模团体的代表性不够,因而有些项目的安排位置不当 (3)测验项目过少 (二)斯坦福-比内量表 1.斯坦福-比内量表的发展 (1)1916年量表 ? 在修改基础上增设39个新项目,达到90个项目 ? 最早对施测和记分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语 ? 引入了智力商数的概念(比率智商) ? 适用年龄:3~13岁 ? 样本:1000名儿童和400名成人 (2)1937年量表 ? 由 L 和 M 两个等值型量表构成 ? 年龄范围扩大:1.5~18岁 ? 样本:3184名1.5~18岁儿童,但仅限城市白人 (3)1960年量表 ? 合并了L和M两型中最好的项目,改为单一量表 ? 年龄:2~成人 ? 离差智商 ? 4498名1.5~18岁儿童(1937年量表的施测对象) (4)1972年量表 ? 测验内容未变; ? 取样范围扩大(地区、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民族)。
共2100名被试,其中2~5.5岁每半岁选100名,6~18岁每一 岁选100名 2.斯比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 ? 复本信度:L和M相关在0.83~0.95之间 ? 再测信度:高于0.90 (2)效度 ? 内容效度:测验内容属于公认的智力范畴 ? 效标关联效度:与学业成绩、受教育年限的相关在0.4~0.75之 间 ? 结构效度:假设智力发展随年龄增长,先快后慢(证据:随年 龄增长,再测稳定性逐步提高); 存在G因素(证据:各项目与测验总分的平均相关为0.66) 二、韦克斯勒(Wechsler)智力测验 生平: 1896年出生于罗马尼亚,6岁迁居美 国一战期间从事心理测验工作,用 陆军甲、乙种测验、斯比量表来甄选 新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19年去伦敦大学,师从Spearman和 Pearson,接受G因素理论 1920~1922年在巴黎与西蒙有过接触 192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论文《情绪反应的测量》 1932~1967年,任纽约贝&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