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走出数学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蒋洁琼.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2063049
  • 上传时间:2017-1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8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走出数学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蒋洁琼[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习的有效方式但有部分老师认为预习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如何走出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一、走出“预习的方式----阅读数学文本”的误区;二、走出“预习的效果——学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探究”的误区;三、走出“预习评价——学生会做,就不用教了”的误区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学习也是如此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有人认为课前预习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充分享用现成结论,用不着探索思考、是无从“发现”的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这与课标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相违背于是,课前预习退出了他们教学的课堂如果是这样,我要说这部分老师没有真正懂得“课前预习”,没有认识到预习是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如何走出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我经过两年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感悟误区一:预习的方式----阅读数学文本现象:“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第几页” 简单的一句话,使学生常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完成所谓的预习任务而在实际学习中,阅读并不是预习的唯一方式对策: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是前人在多次探索后形成的结论,如《商不变性质》,有的则是人文的规定,如“自然数” 的概念。

      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预习1、动手操作如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时,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了三个层次的预习作业:A 找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立方体)的物体,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各条边(棱)B 用土豆或萝卜切一个长方体(立方体)C 用纸制作一个长方体(立方体)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长方体(立方体)的特征有了较深的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用硬纸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借助自制的平行四边形学具操作,体验到它的不稳定性2、收集信息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体验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找或到现实生活中调查哪些地方见到分数,收集几个分数的实例并向他人请教这些分数在生活中表示什么意思,为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3、联想探究很多老师认为“联想”是语文写作常用的手段,其实数学学习也离不开“联想”通过“联想”,能够使学生对所预习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在预习“分数大小比较” 3/4○5/6 时,“你能想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有一部分同学看了例题的解答,知道可以通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有的则联想起“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还有的把它化成“小数”进行比较,还有的联想到“分数的意义”,取了 3/4 剩下 1/4,取了5/6 剩下 1/6,剩下多了,取得就少了。

      通过不同解法的联想,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题方法则各不相同,但结果是完全一样的通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误区二:预习的效果——学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探究的现象:“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有的老师以为,学生预习了应该都知道了,课堂内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内容太多,起步太快”,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知识结论化倾向对策:实际上学生在预习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造成不同的预习体验,有的人可能是囫囵吞枣式的一知半解,有的人可能是循规蹈矩式的死搬硬套,而有的人则可能喜欢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惑的问题学生们是不可能在经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之后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不同的体验、收获成为课堂丰富的学习材料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知其一又能举一反三,知其中而又能优越之于外1、找准新知的支点,燃烧再探究的热情预习后,老师最怕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毫无探究的兴趣。

      因为课堂学习时, “结论”早已知晓,他们根本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站点怎样能够呈现师生、生生之间精彩的交流以及探究方法多样化的局面,使预习后的探究活动更精彩?实践中,我感受到“课前谈话,了解学情,找准探究的支点”是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如学习“年、月、日”一课师:通过课前预习,有关“年、月、日”你知道多少?还有哪些疑惑?生 1:我知道一年有 365 天或 366 天生 2:大月有 31 天,小月有 30 天生 3:我知道 1 年有 12 个月,有 7 个大月,4 个小月,还有特殊的二月师:二月有什么特殊?生:它只有 28 天生:老师,我有补充平年二月 28 天,闰年二月 29 天生:我还知道怎么来记“大小月”……生:平年、闰年怎么来的?……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将有价值的或学生自己没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记录在黑板上,让课前不知道的学生讲述,让知道的同学给予评价补充或是纠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底细一清二楚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个性发挥得充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成了大家共同探讨的学习素材。

      2、抓住知识的本质,让探究学习成为共同需求如学习《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从书本得到结论:分母含有分解质因数 2 或 5,这个分数可以化成小数但为什么呢?分母还可以有别的质因数吗?围绕着“规律”的本质,探究就成为此时必需的学习手段通过举例验证,相互交流补充,学生发现分母只含有质因数 2 或 5 的分数能化成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就能化成小数学生还发现不是最简分数化小数,分母可以含有除了 2、5 以外的质因数,而分子也含有同样的质因数,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分母只含有质因数 2、5 的分数可以化成小数误区三:预习的评价——学生会做,就不用教了现象:通过预习,学生模仿例题可以正确地解题部分老师就认为不用讲了,让学生多尝试练习,交流做法,重点放在练习的提升上对策:会做就表示理解了吗?当然不是!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了新知的朦胧感(大部分是一种结果,而具体的过程解释则存在较大的探究空间),多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这些都有待于在课堂内展示验证、交流讨论、尝试修正等数学探究活动达到解疑释疑,该讲的还是要讲1、举例理解数学概念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

      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区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加深对它的理解如对“约数和倍数”的解释,书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数 a 能被数 b 整除,那么就 a叫做 b 的倍数, b 叫做 a 的约数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数学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了因此,就引导学生采用举例的方式来说说自己对“约数与倍数”理解6 能被2 整除,6 就是 2 的倍数,2 就是 6 的约数;15 能被 5 整除,10 就是 5 的倍数,5 就是10 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2、实践感受一位特级教师曾说:“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 ,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学生在预习后,也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学习了“元、角、分”,学生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的,让学生在买卖过程“付钱与找钱”中理解人民币的进率3、提升应用预习之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表面的、模糊的、零碎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预习之后的已知加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如“互质数”的概念,书本的解释是“只有公约数 1 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师:谁能举几组互质数?生 1:1 和 9、7 和 2、21 和 25生 2:100 和 101,37 和 29,1 和 2生 3:4 和 9,8 和 21……师:谁能把它们进行分类?(略)师:谁来说说怎样的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生 1:1 和其他非 0 自然数一定是一对互质数师:有反例吗?生:没有生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是一对互质数生 3:两个素数一定是一对互质数生 4:一个素数一个合数也是一对互质数生 5:不对!比如 3 和 9,所以说不一定师:那怎样的一个素数一个合数是一对互质数呢?为什么?生 6:这个素数不是合数的约数时,这个素数和这个合数是一对互质数因为素数的约数只有 1 和它本身如果它本身不是合数的约数,它们只有公约数 1在这个课堂学习片断中,学生对互质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全面,把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理解,能灵活、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走出误区,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将更呈非线性、不定性和开放性正如罗杰斯所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 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将会在学生“情投意合”中变得更加热情洋溢、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番“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景象。

      论文标题: 走出数学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作者姓名: 蒋洁琼 陆琴琴作者单位: 沈家门第四小学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习的有效方式但有部分老师认为预习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如何走出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的课堂?一、走出“预习的方式----阅读数学文本”的误区;1、动手操作 2、收集信息 3、联想探究二、走出“预习的效果——学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探究”的误区;1、找准新知的支点,燃烧再探究的热情2、抓住知识的本质,让探究学习成为共同需求三、走出“预习评价——学生会做,就不用教了”的误区1、举例理解 2、实践感受 3、提升应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附同步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2024_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docx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同步解析.ppt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4讲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无机物的制备实验探究.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1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第40讲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变化及图像分析考点1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及分析.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1讲铁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6讲醇酚和醛酮.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5讲化学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物质含量或组成的测定.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点1电解质及其电离.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2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2讲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考点1常见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36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1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8讲反应热的测定及计算考点2盖斯定律及应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2讲铁盐和亚铁盐含铁物质的转化.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3讲考点1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8讲硫酸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考点1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考点1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