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各论第八章解表药1.ppt

117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91098031
  • 上传时间:2024-09-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03MB
  • / 1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章解表药第八章解表药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注意事项、配伍应用 2.掌握解表药的分类,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3.掌握重点药物的功效、应用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4.明确散风寒、散风热、透疹、通鼻窍、宣肺等概念 第八章 解表药概述一、何谓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解表药为什么能解表?解表药多具辛味,且入肺与膀胱经辛味主散、轻扬升浮,发散外邪 肺(主皮毛)解表药味辛主散 入 偏行肌表 膀胱(太阳经主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达到治愈表证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服药,促使病人发汗或微发汗,而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 三、功效:发散表邪为主(风寒、风热)兼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缓和疼痛(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 四、适应范围:1、外感表证(感受风寒或风热)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

      2、水肿初起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当发汗者如:临床常见的急性肾炎3、疮疹初期兼有表证,以及其它疾病兼有表证需要发汗者4、麻疹未透或需要透发汗出者5、外感兼有咳喘者如:急性肺炎、支气管炎6、外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剧烈者或风湿痹痛 五、注意事项1、因时治宜温暖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小春夏气候温暖,肌腠松弛,易出汗)寒冷季节,不易出汗,用量可稍大冬秋气候寒冷,肌腠致密,不易出汗)2、因人治宜凡老、弱、婴、幼、孕妇或产妇、气虚者,用量宜轻,必要时配合其它滋阴、助阳、益气药3、不宜过量,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 4、素体阳虚、阴虚、自汗、盗汗、吐泻、失血、久患疮疡、淋证慎用;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者,禁用解表药 5、解表药具辛散之性(味辛、芳香),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 6、汤药宜热服,盖被以助发汗 7、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的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解表药,根据兼证和体质选用适宜药配伍 六、解表药的分类1、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辛温——发散风寒——用以风寒表证症见: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脉浮紧冬秋多用)2、辛凉解表药(又称疏散风热药)辛凉——疏散风热——用以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数(春夏季多用) 七.配伍应用1.阴虚血虚而兼有表证者——配伍玉竹、麦冬、熟地黄等滋阴养血药。

      2.阳虚、气虚而兼表证者——配伍附子、人参、黄芪助阳益气解表3.风寒感冒而兼气郁不舒者——配伍木香、陈皮理气解表4.风热表证而兼热毒壅盛或温病初起——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等疏表解毒5..风寒夹湿或痹证初起——配伍羌活、防风、独活等祛风湿药6..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内外和邪——配伍半夏、细辛、干姜等温肺化饮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定义: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用于风寒表证的药物性能特点:性味: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功效:发散风寒,发汗力强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重点药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白芷熟悉药物:生姜、生姜、香薷、羌活、香薷、羌活、藁本、细辛、细辛、苍耳子、 辛夷、葱白等 麻黄麻黄《《本经本经》》 草麻黄 药材麻黄(草麻黄) 药材麻黄(中麻黄) 药材麻黄(木贼麻黄) 麻黄《本经》要点:发汗力强,素有“发汗第一药发汗第一药”之称命名:以色味命名,麻言其味,黄言其色,本品味麻色黄,故名别名:麻黄草、龙沙、卑相、卑盐。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茎枝入药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之间采收,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 用法:生用:辛散作用强——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证、风水浮肿蜜炙:缓其开泄之性,辛散作用减弱,有润肺作用——宣肺平喘,用以肺气壅塞,咳嗽,气喘捣绒:发汗力较生用麻黄次之(防发汗太过可用此)处方用名: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绒性味:辛,微苦、温归经:肺、膀胱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分析:味辛发散 肺(肺主皮毛) 发散风寒 入性温胜寒 膀胱(太阳经主表)故可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发汗解表辛散苦泄 散肺寒 入肺经 肺寒去,肺气宣温通宣畅 降肺气 喘自平—宣肺平喘宣肺平喘 入膀胱经—则温化膀胱助气化 辛温 利水消肿利水消肿 入肺经—上开肺气通调水道 应用: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病因病理:风寒外袭、腠理闭塞麻黄开腠理,散风寒,发汗而解表,为辛温解表峻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10g,甘草3g水煎服,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头痛身痛,咳喘等 2、咳嗽气喘(属实证)病因病理:风寒外束,肺气壅遏麻黄外能发散风寒以解表,内能开宣肺气以平喘,故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外感咳喘(实喘)表证已解,仍有咳喘者,麻黄可改为炙麻黄如外感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宣肺平喘作用,如三拗汤寒饮内停——常与干姜、细辛、半夏配伍以达温肺散寒作用,如小青龙汤肺热咳喘——常与杏仁、石膏配伍,取其清宣肺热而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风水水肿(水肿而兼有表证者)病因病理: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水相搏麻黄上开肺气、下输膀胱、发散风寒、利水消肿用于急性水肿,兼有表证或上半身水肿明显或头面、四肢水肿等(包括急性肾炎)本品既能发汗以散风寒,又能温膀胱而利水,临床常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此外,还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炎、关节痛)、阴疽、痰核等 现代医学: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初期肺炎、风疹、急性肾炎、小儿百日咳等均可采用本品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忌用药物成分: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等药理实验:1、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2、麻黄碱、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而平喘,作用缓和而持久3、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按语: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因其辛温宣散,轻扬升发,善开宣肺气、疏腠理、透毛窍以发汗解表;宣肺气主肃降而止咳平喘,调水道,温膀胱而利水消肿故可治风寒表实无汗症;咳嗽气喘、水肿而有表证者 桂枝桂枝肉 桂 药材桂枝 桂枝《别录》要点:发汗力较麻黄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命名:药用肉桂树的嫩枝,故名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入药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采集炮制:春季剪下嫩枝,用水稍浸泡,闷至透,凉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用法:生用——发汗解表炒用——温经通阳蜜炙——温中补虚(胃虚寒痛,常与芍药、甘草、饴糖同用)处方用名:桂枝、嫩桂枝、炒桂枝 性味:辛甘温归经:心、肺、膀胱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分析:辛主散 肺 入 走肌表,发汗解表发汗解表温胜寒 膀胱甘主补 入心经走血脉而温通经脉温通经脉 甘温助阳 温能通 入膀胱而助阳化气以行水 故温通经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用于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或无汗均可应用)。

      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增强发汗之力方如麻黄汤治风寒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方如桂枝汤2、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病因病理:风寒袭表、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桂枝辛散温通,能散风寒、通经脉,其痛自止故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3、痰饮证、蓄水证见:痰饮内停、目眩心悸、胸脘痞满、气短而促桂枝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常与白术、茯苓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4、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动悸、脉结代 桂枝能温通胸中阳气(温心阳、通心脉、止悸动 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实验证明:桂枝有强心、改善血行、扩张血管、疏通传导组织等作用5、寒凝经闭腹痛寒凝经闭腹痛病因病理:寒凝血滞、经脉受阻、血行不畅桂枝入心经走血脉,温化寒凝,通经活血,故可用以寒凝经闭腹痛临床上常配合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错后或经闭,或行经腹痛方如温经汤桂枝亦属一味调经药,可用以宫冷不孕,常与吴茱萸、川芎、生姜同用。

      用量用法:3-10g,煎服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药物成分:含挥发油、鞣质、粘液质及树脂药理研究:1、能刺激汗腺,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和发汗2、有强心、镇痉、镇痛之效3、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4、有健胃,缓解胃肠痉挛及利尿作用 按语: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桂枝的发汗作用较麻黄为弱麻黄是宣发卫气、开腠发汗而散寒邪;桂枝是透达营气而散风邪,故治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桂枝能助阳化气以行水而治痰饮证、蓄水证;能温胸阳、暖营血、化寒凝而治寒凝经闭,少腹作痛及胸痹、胸痛等症 鉴别比较鉴别比较:麻黄 辛温发汗解表,常相须为治风寒表证桂枝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发汗力弱,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 紫苏紫苏《《别录别录》》 紫 苏药材紫苏叶 紫苏《别录》要点: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其发汗力较缓和,故常用于风寒表证,病情较轻及老人、小儿、体弱不任峻汗之病人。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者适宜命名:根据功能和颜色命名紫言其色,苏言其功,故名古时把“苏”写成“蘇蘇”——有舒畅、疏散之意本品疏畅气机、发汗解表,故言“苏”,又因色紫而名紫苏别名:赤苏、桂荏、苏叶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入药单用其叶名苏叶,质轻性浮,偏于发汗解表单用其梗名苏梗,走里行气,偏于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单用其子名苏子,质重下气,功能降气化痰定喘产地:我国南北均产采集炮制:夏秋季采收(7-9月)干燥,切段性味:辛温(芳香)归经:肺、脾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分析:味辛发散 入肺经走肌表-散肌表风寒—发表散寒性温胜寒香温化湿 入脾经走中焦—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味辛行气李时珍曰:“脾爱暖而喜香温也紫苏香温正为脾之所喜应用: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不舒病因病理:风寒犯肺、肺气不宣 紫苏辛温,芳香入肺、脾两经,外散风寒以治风寒感冒,又能理气宽中,化湿醒脾外寒去表证解,内湿除则胸闷止故适用于风寒表证兼气滞,见胸闷不食,恶心呕吐等或咳嗽痰多,紫苏为首选药方如香苏散,杏苏散香附10g、紫苏10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胸满。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及妊娠呕吐病因病理: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运化失职,浊气不降,胃气上逆 紫苏芳香化湿,味辛行气,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寒湿祛则脾阳振,气机畅则呕满除常与藿香、陈皮、半夏等配伍偏寒者——配藿香、砂仁偏热者——配黄连、竹茹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 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紫苏有行气安胎的作用妊娠恶阻或中焦气滞,导致呕恶不食,影响胎气不安紫苏辛温芳香能疏气滞、止呕吐而进食,胎元得养而自安常配伍砂仁、木香、陈皮等理气安胎药,以和中止呕安胎 附方:紫苏10g,半夏10g,生姜10g水煎服,治妊娠恶阻,呕吐不食3、用于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用于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可用于本品大量单用,或配生姜、大蒜煎服以苏叶为好,如民间验方:苏叶水煎服,解鱼蟹毒用量用法:3-10g,煎服使用注意:不宜久煎小验方:黄连2g,苏叶3g,开水泡当茶饮,治妊娠呕吐,心烦不安 药物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药理研究:1、有解热作用,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而有发汗作用2、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蠕动3、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4.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姜药材生姜 生姜 生姜生姜 《名医别录》•[来源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别名:别名:鲜姜、鲜生姜 栓皮及外表皮为生姜皮 捣榨所得液汁为姜汁 炮制品种:炮制品种:生用   生姜生姜 《名医别录》•【药性】 辛,温 归肺、脾、胃经•【功效】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适应证】   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风寒表证;风寒表证;2.脾胃寒证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胃寒呕吐呕吐呕吐,胃寒者尤宜,但配伍后可用于胃寒者尤宜,但配伍后可用于胃热、脾胃虚弱及妊娠呕吐;胃热、脾胃虚弱及妊娠呕吐;为止呕圣药为止呕圣药    4.肺寒咳嗽肺寒咳嗽风寒咳嗽;风寒咳嗽;5.鱼蟹中毒鱼蟹中毒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生姜生姜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生姜生姜 《名医别录》•2.脾胃寒证.脾胃寒证 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生姜生姜 《名医别录》3.胃寒呕吐胃寒呕吐1).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2).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3).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4).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生姜生姜 《名医别录》•4.肺寒咳嗽肺寒咳嗽 1)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2).风寒袭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 3).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煎服,煎服,3~~9g,或捣汁服或捣汁服使用注意使用注意】】  ⑴⑴热盛及虚热忌用;热盛及虚热忌用;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内热者忌服⑵⑵用量过大可致口干咽痛,乃至肾炎用量过大可致口干咽痛,乃至肾炎 附:附: ⑴⑴生姜皮:行水消肿、和脾用于皮水。

      生姜皮:行水消肿、和脾用于皮水         ⑵⑵生姜汁:止呕、化痰、解毒生姜汁:止呕、化痰、解毒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千金方千金方千金方千金方》》》》::::“ “凡呕者,多食生姜,凡呕者,多食生姜,凡呕者,多食生姜,凡呕者,多食生姜,                                              此是呕家圣药此是呕家圣药此是呕家圣药此是呕家圣药” ”        李东垣:李东垣:李东垣:李东垣:“ “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        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 香薷药材香薷 香薷 香薷香薷 《名医别录》•[来源来源] 为唇形科(Labiatae)植物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cv.jiangxiangru及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干燥地上部分上部分•炮制:生用炮制:生用炮制:生用炮制:生用    香薷香薷 香薷香薷 《名医别录》【【药性药性】】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功效】】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应用应用】】              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              2.水肿脚气水肿脚气 香薷香薷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有夏月麻黄之称•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祛暑化湿,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外解风寒、内化湿浊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 香薷香薷 《名医别录》•2.水肿脚气水肿脚气 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 香薷•【用法用量】 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使用注意】自汗忌用;宜冷服;忌用大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按:《纲目》:“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荆芥药材荆芥 荆芥 荆芥荆芥 《本经》[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茎、叶、花穗的茎、叶、花穗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干燥地上部分别名:假苏 炮制:生用、炒用、炒炭 荆芥荆芥 《本经》【药性】 辛,微温 归肺、肝经功效】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适应证】   1.外感表证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风寒、风热均可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出血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出血吐衄下血本品炒炭 荆芥荆芥 《本经》•1.外感表证外感表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荆芥荆芥 《本经》•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荆芥荆芥 《本经》•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荆芥荆芥 《本经》•4.吐衄下血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治血热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表虚宜炒用止血炒炭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按:本品被古人称为“风病、血病、疮病之要药” 防风防风《《本经本经》》 防风药材防风 防风《本经》要点:为治风之通用品,无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命名:根据其功能而命名能防范风邪,因通治一切风证别名:旁风、黄风、屏风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入药产地:主产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采集炮制: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上棕毛,晒干润透、切片。

      用法:生用——祛风解表为主,用于风寒、风热表证炒用——祛风胜湿,止痉、止泄力胜,用于风湿痹症,破伤风、泄泻炭用——以止血力强,多用于出血症肠风下血)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性味:辛、甘、微温归经:膀胱、肝、脾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分析:辛微温主散—入膀胱(太阳经主表)—外散在表风邪 而祛风解表 肝(主筋脉)辛温入 内散肌肉、筋脉风湿之邪 脾(主肌肉)风湿去,筋脉痛,气血行 痛自止—胜湿止痛辛主祛风—入肝经-祛肝经风邪—祛风止痉 性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烈,称“风药中之润剂” 应用: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应用防风具有祛风解表之功,故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如荆防败毒散外感风热,目赤、咽痛,可配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同用风疹、皮肤瘙痒,常与荆芥、牛蒡子、白蒺藜同用。

      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常与羌活、藁本同用 2、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急)病因病理: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肌肉之间防风辛温具有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之功故可治疗风寒湿痹之关节疼痛3、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痉挛)病因病理:风邪外侵,引动内风防风具有祛风止痉之功,故可治疗破伤风常配全虫、蜈蚣等增强祛风解痉作用,方如玉真散4、腹痛泄泻(炒用)——痛泻要方用量用法:3-10g,煎服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药物成分:含挥发油、甘露醇药理研究:1、有明显解热、镇痛、抗惊厥作用2、有抗菌作用按语:防风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性主升浮,善行周身,功专祛风入膀胱经走表以祛肌表之风邪而解表,治外感表证;入肝经走筋脉以除肝经风邪而止痉,治破伤风;又有胜湿之功,而治风寒湿痹证 鉴别比较鉴别比较:荆芥 祛风解表,偏于祛风,药力缓和,风寒防风 风热表证均为常用之品,并治风疹瘙痒 然:荆芥性质轻扬,善祛在表之风邪而解表透疹,止痒消疮,为疹发不透,皮肤瘙痒、疡疮初起之主药,且炒炭止血防风质重,不仅走表,且可入里,不仅祛风,兼能除湿,善祛筋骨内外一切风邪。

      主治风湿痹痛,破伤风,痉挛抽搐 荆芥与防风的比较荆芥与防风的比较• 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不同点:•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羌活药材羌活 羌活 羌活羌活 《本经》•[来源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 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 羌活羌活 性能: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性能: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应用:1、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夹湿者为佳夹湿者为佳           2、风寒湿痹、风寒湿痹——上半身多用上半身多用                         善于治疗腰以上的风湿痹痛。

              其他:其他:⑴⑴善止太阳头痛;善止太阳头痛;                   ⑵⑵可用于受风迎风流泪可用于受风迎风流泪 (气味雄烈,升散)  藁本药材藁本 藁本 藁本•[来源来源]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 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的根茎及根• •炮制:生用炮制:生用 藁本•【药性】 辛,温 归膀胱经•【功效】 祛风散寒, 除湿止痛 【适应证】•1.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感冒,巅顶疼痛•2.风寒湿痹风寒湿痹 张元素:“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 非此不能除 藁本•【应用】•1.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感冒,巅顶疼痛辛温香燥,性味俱升,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常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巅顶痛甚者,•2.风寒湿痹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煎服,3~9g•【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细辛细辛《《本经本经》》 北细辛 华细辛 药材细辛 细辛《本经》要点:治头痛、牙痛、鼻塞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产地:前二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采集炮制:夏季采收阴干生用性味:辛,温;有小毒归经:肺、肾、心功效: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应用:1.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本品祛风散寒能达表入里,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入肾经除在里之阴寒2.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本品有良好的散寒通窍止痛作用3.寒饮咳喘本品能外散表寒,内温肺饮治外感风寒,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白清稀,配干姜、五味子,如小青龙汤治寒痰停饮阻肺,配茯苓、干姜、五味子,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用法用量:煎服,1~3g入丸散剂,0.5—1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气虚多汗、阴虚阳亢或血虚引起的头痛等忌用细辛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按语:本品辛散温通,入肺、肾、心经芳香走窜,通彻表里上下,散寒力胜能外散风寒而解表邪,内化寒饮而止咳喘,散寒通脉而善止痛,升发辛散而通诸窍。

      为治风寒在表,阳虚外感,寒饮咳喘,痹痛,头痛,尤其少阴头痛、牙痛之常用之品;此外,还能通窍开闭治鼻渊、中风口噤等唯有小毒,用当宜慎 药物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药理研究:本品的挥发油有镇痛、解热、抑菌、抗炎、镇咳、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及局麻等作用大剂量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冠脉血流量增加能增加减压缺氧的耐受力,扩张内脏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及升高血糖等此外尚有局麻作用临床报道现代以本品水煎内服,可治心动过缓、阳痿;或以本品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用,治美尼尔综合征外用治急性结膜炎、急性乳腺炎等疾患效果良好 白芷白芷《《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白芷 药材白芷 白芷《本经》要点:治阳明经头痛要药,鼻渊要药治阳明经头痛要药,鼻渊要药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产地: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采集炮制:夏、秋间采挖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处方用名:产于四川称川白芷,为道地正品 产于杭州称杭白芷,为通用正品性味归经:辛,温。

      芳香归经:肺、胃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分析:辛散祛风 入肺经(肺主皮毛)—外散风寒性温胜寒 入胃经—散阳明经风寒—止痛芳香透窍—入肺经(肺开窍鼻)—通鼻窍芳香燥烈,温燥除湿—燥湿止带味辛发散—以宣毒外泄 消肿排脓芳香化湿浊—湿去肿消 药性药性•【药性】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应用:应用:•1 1、外感风寒、外感风寒———— 鼻塞者尤宜鼻塞者尤宜 2 2、头痛、头痛——阳明头痛为佳;阳明头痛为佳;眉棱骨痛;齿痛、头风痛;眉棱骨痛;齿痛、头风痛;风湿痹痛风湿痹痛 3 3、、鼻渊  4. 4.带下 5 5、疮痈肿痛、疮痈肿痛————初起消肿,初起消肿,已溃排脓已溃排脓。

      应用:应用:1.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风寒感冒(头痛、鼻塞)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尤善散阳明经风寒湿邪而止痛,为治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疼痛)牙痛之要药3、鼻渊临床常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为治鼻渊之常用药,内服外用均可4、寒湿带下寒湿带下本品辛香入脾,能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寒湿带下,配白术、茯苓等以健脾利湿止带治湿热带下,可配黄柏、车前子等以清热利湿止带 5.疮痈肿毒疮痈肿毒本品辛以散结,有消肿排脓止痛之功,为外科常用药此外,本品还有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等作用外用可治多种皮肤疾病,如隐疹、湿疹、白癜风、面部色斑、狐臭等用法用量:煎服,3~10g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按语:本品辛温,芳香气烈,入肺、胃经辛能行散,温能祛寒,性燥除湿,芳香走窜上达,既善散阳明经风寒湿邪,又善通鼻窍、止痛;为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鼻塞、鼻渊等常用之品,对邪入阳明经的头痛、牙痛尤为多用此外,本品尚可消肿排脓、燥湿止带、止痒,以治疮疡肿毒,带下过多及皮肤瘙痒等证药物成分:本品含挥发油、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如当归素、白当归醚、欧前胡乙素、白芷毒素、东莨菪素等。

      药理研究:1.本品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2.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的作用3.能升高血压,使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引起流涎呕吐,大剂量可引起痉挛继而麻痹4.所含呋喃香豆类化合物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5.抑制细菌和真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现代以本品外用治关节积水、带状疱疹、银屑病等疾患有效鉴别比较:白芷 羌活 同治头痛,阴虚头痛禁用藁本 白芷—散阳明经风寒,善治前头痛(阳明头痛羌活—散太阳经风寒,善治后头痛(太阳头痛藁本—散厥阴经风寒,善治头项痛(厥阴头痛 羌活 祛风散寒,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桂枝羌活(善祛散头项、脊背部的风寒)为治上半身疼痛和后头部疼痛的引经药桂枝(善祛散肩、臂、手指的风寒)为治上肢疼痛的引经药(肩、臂、手指) 苍耳子药材苍耳子苍耳子 苍耳子 《本经》•[来源来源]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别名:别名:别名:别名:枲耳、枲耳、卷耳、狗蚤子、卷耳、狗蚤子、粘粘葵、羊负粘粘葵、羊负来。

      来 药性药性•【药性】 辛、苦,温 有毒•【功效】 发散风寒 通鼻窍 祛风湿 止痛善通鼻窍,散风寒、祛风湿力弱善通鼻窍,散风寒、祛风湿力弱多用于鼻渊,感冒鼻塞者也常用多用于鼻渊,感冒鼻塞者也常用 【适应证】•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 •2. 鼻渊为治鼻渊之良药, •3.风湿痹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望春花玉兰 药材辛夷 辛夷 辛辛夷夷 《本经》(紫玉兰) 辛夷(玉兰) 辛夷•[来源来源]为木兰科(Mangnoliaceae)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或玉兰 Magnoliata Desr. 的干燥花蕾 药性药性•【药性】 辛,温归肺、胃经•【功效】 发散风寒, 通鼻窍 【适应证】•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 •2. 鼻塞,鼻渊。

      鼻塞,鼻渊为为治鼻渊之良药,•【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辛夷辛夷辛夷辛夷别名:木笔花、望春花、春花别名:木笔花、望春花、春花 功用疏要:以通鼻窍擅长,也多用于鼻渊,风寒头功用疏要:以通鼻窍擅长,也多用于鼻渊,风寒头 痛鼻塞也用痛鼻塞也用 注意:包煎注意:包煎 胡荽胡荽胡荽胡荽别名:芫荽、香荽、香菜别名:芫荽、香荽、香菜别名:芫荽、香荽、香菜别名:芫荽、香荽、香菜   功用疏要:多用于透疹功用疏要:多用于透疹功用疏要:多用于透疹功用疏要:多用于透疹 柽柳药材柽柳 柽柳 柽柳柽柳别名:三春柳、西河柳、赤柽柳、观音柳、红柳别名:三春柳、西河柳、赤柽柳、观音柳、红柳《《纲目纲目》》::“ “< <志志> >曰:曰:‘ ‘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细叶色,细叶’ ’ ” 鹅不食草:鹅不食草:鹅不食草:鹅不食草:    菊科草本植物石胡荽的全草菊科草本植物石胡荽的全草别名:别名:别名:别名:石胡荽、野园荽、满天星、鸡肠草、山胡椒石胡荽、野园荽、满天星、鸡肠草、山胡椒 李时珍李时珍李时珍李时珍::“ “…………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

      其气微臭,有辛辣味,嗅之令人喷嚏者佳其气微臭,有辛辣味,嗅之令人喷嚏者佳 性微温,味辛,归肺经性微温,味辛,归肺经功能功能功能功能散风寒、通鼻窍、祛痰止咳、止痛散风寒、通鼻窍、祛痰止咳、止痛用于用于用于用于鼻渊鼻塞不通;风寒外感之鼻塞流涕、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风寒外感之鼻塞流涕、头痛;寒痰咳喘;头痛、牙痛、外伤疼痛、痹痛、泄痢腹寒痰咳喘;头痛、牙痛、外伤疼痛、痹痛、泄痢腹痛、疮痈肿痛等痛、疮痈肿痛等注意注意注意注意不可过量使用,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应于不可过量使用,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应于饭后饭后1 1小时后服用小时后服用 发散风寒药小结: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桂枝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风寒,其发汗力麻黄大于桂枝,故麻黄治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此外,麻黄味苦,善开宣肺气而平喘止咳,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紫苏、生姜紫苏、生姜发汗解表之中兼能止咳,常用治外感风寒客肺之咳嗽痰多;且均能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然紫苏发汗力较强,宣肺以止咳,又善理气醒脾以宽中、止呕、安胎,既治外感风寒兼气滞胸闷者,又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及胎气上逆、胎动不安而生姜发汗解表力较弱,温肺以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轻证或作辛温解表剂中的辅助药,善温中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美称,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呕吐证,以胃寒呕吐尤宜尚可解半夏、天南星之毒 荆芥、防风荆芥、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风寒风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痛,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之腹痛泄泻 羌活、藁本羌活、藁本均具发散风寒、胜湿止痛之效,治风寒表证或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及头风头痛等然羌活作用部位偏上,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藁本主散厥阴经经风寒湿邪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同为辛温发散、芳香通窍之品,均有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之功,为治风寒表证或鼻渊之鼻塞头痛的要药香薷有发汗解表、利水退肿之功,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冒胡荽、柽柳,均能发汗透疹,专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作业:1、何谓解表药?其功效、适应范围是什么?2、解表药分几类?各类性能特点是什么?3、试以麻黄性能特点论述麻黄的功效、应用4、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功用异同点5、白芷、羌活、藁本均治头痛,有什么区别?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