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ppt
45页一、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对行为主义的应用第五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二、重点与难点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脉络、强化和惩罚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行为主义的新进展难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强化和惩罚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三、学习目标三、学习目标Ø 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Ø用强化、惩罚等手段塑造学生的行为;Ø 掌握不同强化程序表对学生的影响;Ø 掌握观察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指导作用有哪些?Ø 利用自我管理和自我言语来进行行为矫正第十一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引言——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些害怕呢?当你穿了一件新衣服,受到别人更多的称赞,你是否会经常穿那件衣服呢?当你讲完一个笑话,却没有人笑,你是否以后还会讲这个笑话呢?当你看到别人在课堂上看报纸而受到批评的时候,你是否会在课堂上看报纸呢?下面的学习会影响你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一章我们将从行为主义观点来探讨学习问题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一、相依性•二、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三、泛化、辨别和消退•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经典条件作用相依性“7乘8等于多少?”,“56”。
这种反应就是学习的结果,它是通过相依性,或简单的刺激(S)-反应(R)配对发生的相依性原理就是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经常连续出现,那么它们就会联接在一起随后当一种感觉(刺激)出现时,另一种感觉也会被记起刺激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或其它感官从环境中接受的影响,反应则是联接所导致的行为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的生平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最早提出经典条件作用•狗的唾液分泌实验•食物无条件刺激;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无条件作用;铃声为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变成条件刺激;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为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多次与条件刺激结合形成次级条件作用如灯光会引起唾液分泌•强化是新条件作用建立的前提•与条件作用建立有关的几种现象:泛化、辨别、消退泛化、辨别和消退•泛化就是以同样方式对相似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在狗听见某一特定声音,学会了分泌唾液之后,它们也会在听到相似音调——或高或低的音调,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辨别就是对相似的刺激,但不是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只在一种音调后呈现食物,其它音调则不呈现食物,狗开始进行辨别——只对一种音调作出分泌唾液反应,对其它音调不作出分泌唾液反应。
•消退是一个反应随着刺激的不再出现而消失例如,在条件作用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呈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1913年华生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第一个以巴普洛夫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认为人类初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爱怒恐惧),其他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起来的新刺激-反应(S-R)联结形成•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替代了五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习惯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越迅速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在教学中的条件反射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一、桑代克的生平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创始人之一,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与早期行为主义者一样,他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二、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开谜箱实验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学习原则•1、准备律•学习开始的预备定势,学习有准备并且给以行动就感到满足,否则感到烦恼•2、练习律•把一个学会的反应加以重复,使S-R联结越来越强。
•3、效果律•一个行为之后有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重复这个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加如奖励促进行为重复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斯金纳的工作•二 、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三、经典与操作这两种条件作用的比较•一、斯金纳的生平介绍•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二、斯金纳的实验•制作了斯金纳箱,让白鼠按压杠杆取得食物•两类行为:应答行为;操作行为;•两类学习:应答学习(S-R);操作学习(S-R-S )•操作学习重要的是行为后的刺激三、强化理论•1、强化物•凡是能够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降低反应概率则为惩罚强化与刺激关系图行为被增强行为被减弱呈现刺激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表扬)惩罚I(呈现厌恶刺激,如禁闭)消除刺激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做饭)惩罚II(消除愉快刺激,禁止跳舞)强化•有两种形式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指行为加强的结果标志着刺激出现(或增加)例如,鸽子啄红色键得到食物,儿童穿一套新衣服获得更多的称赞而负强化就是行为加强的结果标志着刺激消失(或减少)例如,犯人通过积极改造以争取减刑,儿童努力学习以避免父母的责骂值得注意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中,“正”是指所需刺激的出现,“负”是指厌恶刺激的消失,“强化”则指引起刺激消失的行为增加或重复。
惩罚惩罚也有二种形式:呈现惩罚和移除惩罚呈现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惩罚例如,对小偷小摸行为加以斥责而移除惩罚,并非将惩罚移走,而是移除某一刺激,以减少不当行为可见,两种形式的惩罚,其结果都是减少导致惩罚的行为强化程式的选择•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新任务要及时强化程式定义示例连续强化给予每个人反应强化一开灯就亮定时强化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按时发工资定比强化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计件工资变时强化不定时给予强化随堂测验变比强化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买彩票、老虎机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管理•应用行为分析•运用强化来促进行为•运用惩罚来消除行为应用行为分析•从理论上讲,应用行为分析需要清楚地描述所要改变的行为,细致地测量行为,分析不当行为的前因和后果,然后按照行为原理介入,以改变行为,最后细致地测量行为变化在应用行为分析研究中,普遍应用ABAB设计,其过程是:研究者首先对行为(A)作基线测量,然后引入干涉(B),再停止干涉,观察行为是否回到了基线水平(A),再次引入干涉(B)学习的行为方法对教学有重要的贡献,例如掌握学习、程序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如果目标是学习明确的信息或者改变行为,并且学习材料是线性的、事实性的,应用行为分析将十分有效运用强化来促进行为•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适时表扬适时表扬•行为塑造行为塑造•积极练习积极练习•普雷马克(Premack)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也即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吃完青菜才可以吃火腿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教师选择强化物要考虑学生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等普雷马克原理指导教育普雷马克原理指导教育适时表扬适时表扬•教师忽视违规的学生,表扬守规矩的学生,这可以改进学生的行为虽然这种表扬和忽视很有效,但并不能解决课堂管理中的所有问题有研究表明,当教师使用正强化(多数为表扬)作为课堂管理的唯一策略时,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仍然存在为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教师的表扬必须令人信服,并且在时间上接近所要强化的行为,明确地说明所强化的行为,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换句话说,表扬应该是对明确行为的真诚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保证获得这种认同该做些什么而没有经过训练的教师经常会违反这些前提条件。
行为塑造行为塑造•也称为连续接近法,是强化每一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对行为塑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分析技术所谓任务分析,就是教师把期望学生掌握的复杂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并按等级把任务分解为基本技能和子技能的系统通过描述各个小步骤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在进行每一步骤之前,能够明确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前提技能,还可以了解导致学生困难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塑造:a.强化每一子技能;b.强化准确性的提高;c.强化行为的或参与的持续时间应当注意,塑造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适用于一类有关持续性、准确性、速度的需要大量练习的技能积极练习积极练习•积极练习就是帮助学生用一种行为替换另一种行为的策略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学生的学业错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必须尽可能纠正,让学生执行正确的行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教师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学生需要的是改正的行为,而不是受到惩罚消退当行为发生以后,没有任何后果,则此行为可能消退在经典条件作用中我们看到,如果当条件刺激出现了,而无条件刺激没有跟随其后,那么条件作用就会消失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如果撤消了通常的强化,人或动物将不会持久地表现出某一特定的行为,最终这个行为将会消失。
例如,推销员挨家挨户地推销一种机器,但是几周的时间里都没有卖出一台,他很可能会放弃推销可见没有强化发生,将会导致消退运用惩罚来消除行为•餍足餍足•斥责斥责•代价代价•孤立孤立餍足餍足•所谓餍足,就是坚持让学生持续作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使用此法应十分慎重,因为迫使学生持续某些行为可能给学生身体和情绪造成伤害,甚至产生危险教师在使用餍足策略时,应当注意:学生未完成规定行为之前,不要放弃和降低标准;所餍足的行为应是将要消除的不良行为斥责斥责•一般来说,教师的同样斥责方式在不同场合起到不同效果例如,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可能制止某些行为,但有时私下温和斥责学生将会更好地减少不良行为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大声斥责犯错误的学生,并且使全班学生都听到,教师认为这样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有时学生正希望这种斥责能够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能体现出自己有“胆量”,于是将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是否使用斥责,如何使用斥责应根据不同场合而定代价代价•代价就是个体由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为的可能代价。
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违纪的标记达到一定数目,可能意味着该学生失去与同学郊游的机会孤立孤立•孤立就是将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隔离出班级,例如,把他独自放在一间空的、毫无趣味的房间,或者到校长办公室,或限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等等一般来说,孤立惩罚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极端行为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对行为主义的应用•掌握学习•程序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假设: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适当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任何学习目标在使用掌握学习时,教师将课程分解为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需要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所谓“掌握”,意味着在一项测验中获得80%~90%的分数,或者有其他的测评方法•根据前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以后学习内容,这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掌握学习中,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材料供学生循环使用,来通过未达到的目标程序化教学•程序化教学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的:通过正确地回答问题,人们可以得到积极的强化,因此更加可能重复学习到的行为。
逐渐增加新的学习材料,并随即提出学生能正确回答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渐渐地学到大量的新材料程序化教学材料通常是以练习册、软件程序、和录像盘的形式出现•使用程序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的科目•有研究表明程序化教学并不比或者稍稍比传统教学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许多教学软件程序遵循着程序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学生接受一些教学材料,随后呈现小的测验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他们就会继续进行下一课的学习;如果回答错误,就会重复这一课的学习或者进行涉及同样材料的不同课的学习这种方法就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相对于建立概念和促进理解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更适用于技能和实践的学习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除用于正规课堂以外,它还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第五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二、行为主义理论新进展•自我管理•自我言语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4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儿童任何获得社会性行为感兴趣班杜拉提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交互作用观个人行为社会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社会认知理论将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指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其实是做中学;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即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注意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2、保持过程•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3、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观察到的行为•4、动机过程•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强化过程非常重要•班杜拉将强化分为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指个体行为符合社会标准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二、行为主义新进展•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是行为主义观点的新近应用,是指学生首先要设置和明确目标,确立各种小步骤;然后,学生观察自己的工作、记录自己的行为和评价自己的成绩;最后,能够选择和执行强化•自我言语的步骤•1.一个成人榜样一边大声地自言自语,一边执行任务(认知榜样)•2.儿童在榜样的指点下执行同一任务(显性的、外部的指导)•3.儿童一边大声自我教学,一边执行任务(显性的、自我指导)•4.儿童在执行任务时,小声进行自我教学(淡化的、显性自我指导)•5.儿童一边用自我言语指导自己的行为,一边执行任务(隐性自我教学)教学反思•学完本章后,你可以思考:Ø在你的课堂中将如何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Ø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有何区别?Ø如何区分负强化和惩罚?Ø为什么尽量使用强化,而不使用惩罚来改善学生的行为?Ø举例说明你是如何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的?Ø在你的课堂中怎样尝试使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学?Ø怎样应用行为主义的原理来设计一堂课?总结——1–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开创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在经典条件作用中研究了无条件刺、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并阐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巴甫洛夫也提出了另外三个过程:泛化、辨别和消退。
泛化就是以同样的方式对相似的刺激作出反应消退就是一个学会的反应渐渐消失经典条件作用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总结——2•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探讨自动化的无意识反应,而人类学习大部分都是有意而为之的,于是桑代克引出了操作条件作用桑代克用猫做实验来研究动物的联结式学习,得出了效果率后来斯金纳为操作条件作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认为前因和后果影响着行为前因发生在行为之前,提供一些后果信息后果是发生在行为后的事件,后果分为强化与惩罚,教师可以利用强化和惩罚来控制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利用强化程序表,适时合理地安排各种形式的强化总结——3•在课堂中应用行为主义在课堂中应用行为主义• 教师可以在课堂管理和教学两方面应用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课堂管理中可以应用行为分析、运用强化和运用惩罚应用行为分析就是应用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来理解和改变行为,可普遍应用ABAB设计促进学生行为可以采用普雷马克原理、适时表扬、行为塑造、积极练习等方法,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可以采用餍足、斥责、代价、孤立等方法一般情况教师应尽量使用强化,而不使用惩罚掌握学习、程序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应用时要全面考虑它们的优缺点。
总结——4•行为主义在教学中的新近应用行为主义在教学中的新近应用• 自我管理和认知行为矫正是行为主义观点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是指学生首先要设置和明确目标,确立各种小步骤;然后,学生观察自己的工作、记录自己的行为和评价自己的成绩;最后,能够选择和执行强化可见自我管理重视学生参与行为改变计划的基本步骤而认知行为矫正则重视学生的思维和自我谈话,它是以行为和认知学习原理为基础,通过自我谈话和自我教学来改变自己行为的程序因此认知行为矫正更倾向于认知的自我教学属于认知行为矫正,它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步骤来实现自我谈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