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东省清远市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16094240
  • 上传时间:2024-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3.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东省清远市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 (2018高二下·山东开学考)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2(OH)2CO3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不考虑CO2的溶解)则电解过程中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 0.4mol    B . 0.5mol    C . 0.6mol    D . 0.8mol    2. (2分) (2018高二下·静海开学考)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 A .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Na2SO3溶液已经变质B . 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C . 等体积、pH都为3的酸HA和HB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HA放出的氢气多,说明酸性: D .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氨水,先生成Cu(OH)2沉淀,说明Ksp[Cu(OH)2]>Ksp[Mg(OH)2]3. (2分) (2018高二上·清远期末) 观察下列几个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装置①中阳极上析出红色固体    B . 装置②的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负极相连    C . 装置③闭合电键后,外电路电子由b极流向a极    D . 装置④的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阴离子、水分子自由通过    4. (2分) (2018高二下·盐城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Na2CO3溶液蒸干并灼烧可得无水Na2CO3B . 铁件表面镀锌时,铁件与外电源正极相连C . 铅蓄电池充电时,阴极质量减少,阳极质量增加D . 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 (2分) (2018高一上·湖南月考) 将 100g 浓度为 18mol/L、密度为ρg / ml 的 浓 硫 酸 加 入一定量的水(密度为 1g / cm3 )中稀释成 9 mo l/ L 的 硫 酸 , 则 加入水的体积 ( ) A . 大于 100ml    B . 等于 100ml    C . 小于 100ml    D . 等于100ml    6. (2分) (2017高二下·唐山期中)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②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③若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必定是同系物; ④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别,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 ⑤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⑥石墨与金刚石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只有②③⑤    C . 只有③④⑥    D . 只有①②③⑥    7. (2分) 已知Mg2C3的结构与CaC2相似,由此可断定Mg2C3与水反应的产物是( )A . Mg(OH)2和CH≡CH    B . MgO和CH≡CH    C . Mg(OH)2和CH3CH=CH2    D . Mg(OH)2和CH3C≡CH    8. (2分) (2016高一下·天水期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虽然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但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 . 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6H10O5)n , 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 . 从一定形式上看,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D . 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原理不同9. (2分) (2017·平罗模拟) 2016年8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首个“氢经济示范城市”在江苏如皋落户.用吸附了H2的碳纳米管等材料制作的二次电池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放电时,甲电极反应为:NiO(OH)+H2O+e‾═Ni(OH)2+OH‾B . 放电时,甲电极为正极,OH‾移向乙电极C . 电池总反应为H2+2NiO(OH)   2Ni(OH)2D . 充电时,电池的碳电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10. (2分) (2016高二上·沭阳期中) 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 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和物,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C . 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 乙烯使溴水褪色D . 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热,乙烯与水蒸汽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醇11. (2分) (2018高二下·温州期中) 某烃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此有机物的最简式可能是( ) A . CH                 B . CH2                    C . CH3              D . CH2O    12. (2分) (2017高二上·衡水期末) 利用红外光谱对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测试并记录,可初步判断该有机物分子拥有的( ) A . 同分异构体数    B . 原子个数    C . 基团种类    D . 共价键种类    13. (2分) (2017高一下·龙岩期中) 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 . NH4Cl    B . CuSO4    C . CO2    D . Br2    14. (2分) (2018高二上·承德期末) 某有机物A是农药生产中的一种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10H11O4Cl    B . 有机物A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C . 有机物A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D . 1molA和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以消耗3molNaOH    15. (2分) 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一组是( ) A . 二溴乙烷      B . 3﹣乙基﹣1﹣丁烯      C . 2﹣甲基﹣2,4﹣己二烯        D . 2,2,3﹣三甲基戊烷      16. (2分) (2016高二下·邵阳月考) 下列关于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B .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 . 不能发生燃烧反应    D . 不能发生加聚反应    17. (2分) (2016高二下·南昌期末) 有8种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2﹣丁炔;⑤乙醇;⑥邻二甲苯;⑦环己烯;⑧乙醛.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 A . ③④⑤⑧    B . ④⑤⑧    C . ③④⑤⑦⑧    D . ④⑦⑧    18. (2分) (2016高一下·如皋期中)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 根据分子中所含官能团可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①下列有机化合物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________(填字母).a.CH3COOH        b.CH3CH2OH     c.CH3CH3②下列有机化合物能与金属Na反应的是________(填字母)a.HCOOCH3    b.CH3CHO      c. ③下列有机化合物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埴字母)a.CH3CH=CH2b.   c. (2) 苯乙烯( )常被用来制作一次性泡沫饭盒的材料聚苯乙烯. ①苯乙烯是一种单体经过________(填反应类型)反应合成聚苯乙烯.②聚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③苯乙烯与溴的CCl4溶液反应后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3) 由苯酚合成 的流程如下(部分条件省略) ①已知:A→B反应生成B与HCl.写出有机物B的结构简式:________.②D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③苯的衍生物X是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苯环上含有2个取代基,且分子中只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X的一种结构简式________.④检验物质D中是否含有A的试剂为________.19. (2分) (2018高一上·陆川期末)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 .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C . 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一个烧杯D . 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20. (2分) 3﹣氯戊烷是﹣种有机合成中间体,下列有关3﹣氯戊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3﹣氯戊烷的分子式为C6H9Cl3    B . 3﹣氯戊烷属于烷烃    C . 3﹣氯戊烷的一溴代物共有3种    D . 3﹣氯戊烷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    二、 推断题 (共1题;共1分)21. (1分) (2018高三上·宝坻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不是碱性氧化物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离的过程③盐酸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④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⑤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⑥电镀时,应把镀件置于电解槽的阳极⑦Fe(OH)3 、FeCl2、SO3 都不能直接用化合反应制备⑧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与SO2使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⑨在我们常见的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⑩浓硫酸、氯化氢、纯碱、生石灰四种物质中,浓硫酸与NaOH(s)、P2O5(s)、无水CaCl2(s)归为一类最恰当三、 实验题 (共1题;共4分)22. (4分) 通过粮食发酵可获得某含氧有机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1) X的分子式是________ (2) X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 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铜或银催化下反应生成Y,Y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4) X可以用某烃Z与水反应制备.图是石蜡油在炽热碎瓷片的作用下产生Z并检验其性质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①B中反应类型是________ ;②C中实验现象是________ ;③制取氯乙烷(CH3CH2Cl)的最佳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四、 综合题 (共1题;共6分)23. (6分) (2019高二上·临高期中) 根据下式所表示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 Fe + H2SO4 = H2↑+ FeSO4(1) 装置采用烧杯和盐桥,画出此原电池的装置图 (2) 指出原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并标出电子的流向:正极材料________,负极材料________,电子的流向________(3) 写出两个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现象:负极反应________、现象________正极反应________、现象________(4) 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时,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五、 计算题 (共1题;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4讲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无机物的制备实验探究.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1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第40讲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变化及图像分析考点1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及分析.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1讲铁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6讲醇酚和醛酮.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5讲化学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物质含量或组成的测定.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点1电解质及其电离.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2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2讲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考点1常见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36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1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8讲反应热的测定及计算考点2盖斯定律及应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2讲铁盐和亚铁盐含铁物质的转化.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3讲考点1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8讲硫酸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考点1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考点1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9讲钠及其氧化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33讲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考点2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点3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