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造演讲(1)-形态构造地质学.ppt
125页第一篇 形态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 成层构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第一节 成层构造的基本概念 一、原生成层构造 1、层理 — 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 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 来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反映,也 即成层物质的原生界面 2、层面—限制岩石的界面 同一层上有上、下层面,上、下层 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单层厚度原生成 层构造是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因 此,原生层理面变化之研究,是研究变 形历史的重要依据 沉积岩、火成岩均具原生成层构造 沉积岩原始层面呈水平状,仅于沉积盆 地边缘、岛屿或隆起四周会有原始倾 斜 二、次生成层构造 主要见于变质岩中,如片理、片麻 理等,它是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三、层理形成的决定因素 沉积材料: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 等; 沉积环境:海相,陆相,边缘相等; 水动力条件:水能量,性质(动、静) 和水流大小等; 四、层理的类型 厚度(单层): 巨厚层 >1m 厚 层 0.5—1m 中厚层 0.1—0.5m 薄 层 1—10cm 叶片层 0.1—1cm 微细层 <0.1cm 成因: 1、风层层理 2、水成层理 3、冰川层理 4、火山层理 形态: 1、水平层理 2、波状层理 3、交错层理斜层理 五、层理的识别 1、片状矿物的分布方向(即层理方向) ; 2、厚层状岩石中的微细层理; 3、洪积层中的砂层或扁平状砾石的分布 (雨花台砾石层); 4、透镜状夹层的延伸方向; 5、沉积夹层(如C和P之间梁山段页岩夹层 ); 6、缝合线(厚层灰岩、砂岩中); 7、岩层中结核延长方向(如栖霞组中燧石 结核,老虎洞组燧石结核); 六、岩层产状要素 走向—构造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 倾向—构造面与垂直走向直立面的交线, 由高向低于水平面; 倾角—构造面与水平面之夹角 记录方式: 1、走向/倾向∠倾角 350/NE∠50 2、倾向∠倾角 80∠50 倾伏角—构造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倾伏向—水平投影线指向下倾的方向; 构造线的倾伏—在包含构造线在内的垂直面 上测量; 侧伏角—构造线下倾一端与构造面走向的锐 夹角; 侧伏向—构成此锐夹角的走向线一端的方向 ; 构造线的侧伏—在构造面上测量 七、露头线分布规律(对地质图而言) 露头线—构造面与地面的交线,包括层面、 断面等; 图1-3 图1-4 图1-5 第二节 鉴别岩层顶、底面的 原生构造 一、研究目的 明确地层的新、老关系,恢复地层层 序,为确定各种矿产所在构造部位和层位 ,重建该区的构造发展史以及为预测预防 地震、找矿、找水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层序与层位 层序—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即新与老 ; 层位—岩层经构造变动之后的位置,有高 低之分 层位高不等于地形的高低 同层位具相同的化石 同层位岩性不尽相同 图1-6 假设地面水平的地质剖面图 同层位岩性不同 三、判别岩层顶、底的标志 1、序粒层理(粒级层理、递变层理) 单一岩层中,从底到顶颗粒粒度 由粗变细,而且期间无明显界线,但 在两个序粒层理之间,其粒度或成分 均有明显变化,据此可以判别岩层顶 、底; 序粒层理在浊流沉积中发育得最好 各种产状岩层的粒级层理 应注意和韵律层理相区别 韵律层理不是发生在每一单 层中的颗粒粗细的变化,而是 粗层—中层—细层反复成韵律 ,其间有界面 2、斜层理—单层与主层理斜交的层纹构 造称为斜层理:底切、顶截 3、波痕—为岩层顶面构造之一 波痕要素: 波痕指数=波长/波高 a、浪成波痕—是对称波痕,振荡波痕 断面如图: 特点:波峰尖,波谷圆,波峰沉积物比 波谷沉积物细 b、 流水波痕—不对称 断面如图: 特点:单向流水,沉积物波峰细,波谷 粗 c、风成波痕—不对称 断面如图: 砂丘 特点:沉积物波峰粗,波谷细 4、印模 单层顶面由各种外动力作用形成 凹凸不平状,上复岩层之底面和这一 顶面接触压实后生成恰恰相反的凹凸 不平,即印模,或印痕,荷重痕。
形状似舌状,肾状,鳞状,钉子头状 等,凸出在底面上 生物模:遗体化石、遗迹化石(恐龙脚印) 五、同生变形: 沉积物在沉积同时或紧接 其后发生的变形,常发生在沉积盆地边缘或 斜坡上,变形量往往较小,但有时却能帮助 我们判断沉积环境和岩层上、下关系,底部 变形量小,顶部变形量大 六、干裂 为表层构造的一种,乃沉积物在尚未完全 固结时脱水在干燥的大气中曝晒而形成的干 裂,其断面形态如楔形,又被上覆碎屑物充 填其中 断面如图: 七、生物遗迹 虫管构造、叠层石,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由于地壳运动,可以使岩层改变其原 来的产出状态原始水平的岩层可以变 陡乃致直立、倒转同一地区由于地质 时期地壳运动的性质和特点不同,还会 造成不同的接触关系 所谓接触关系,系指同一地区相邻近 的不同时代岩层的接触形式 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要两种形式: 一、 整合接触: 新老岩层在岩性、古生物的演化 上,基本上是连续的或逐渐变化的 ,而且产状和构造特征也基本一致 二、 不整合接触: 上下岩层沉积作用不连续,地层和生 物演化有间断;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当某一地区地壳沉降并接受一段沉积 后,但未发生明显的褶皱运动,已沉积的 地层遭受较长时间的剥蚀,发生明显沉积 间断,而后又重新下降接受沉积,这样的 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
特点:上、下岩层产状一致,但其间 缺失某些时代地层,或有一古剥蚀面 2、角度不整合: 地壳非平缓上升,而是伴有较强 烈的褶皱、断裂变动或岩浆活动,使 已沉积的地层发生掀斜、褶皱或断裂 ,并隆起遭受剥蚀造成间断,而后又 下沉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的特征: a.上、下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上、下岩层构造变形强弱不一致,下强 上弱; c.有沉积间断,地层缺失; d.上岩层底部有下岩层的砾石; e.有古剥蚀面,常有古风化壳; f.上复岩层面与不整合面平行,下复岩层的构造 面(如断层面、层面等)被不整合面切割; 侵入接触(火成接触) 不同岩类接触,火成岩侵入沉积岩中、 断层接触、沉积接触 不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及其研究 1、意义 a、是鉴定地壳运动的重要依据,又是 划分构造层的分界面构造层是在一定地 史阶段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 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 b、是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 c、其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可以表明地壳运 动的不均衡性 d、是研究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e、常常是风化矿床,Fe、Mn、P、Al等外 生矿床的产出地带 2、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a、确定不整合面,识别底砾岩与火山角 砾岩、断层角砾岩、同生角砾岩和膏溶砾 岩的区别。
b、注意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变化 继承与上迭问题,以南象山、钟山两剖面 为例 (图1-15) 图1-17 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上限:不整合面以上地层中最老的地层 形成之前; 下限:不整合面以下地层中最新的地层 形成之后; 一次地壳运动必会导致一个不整合 ,但一个不整合不一定只反映一次地壳 运动如果某一地区长期处于隆起状态 ,或者一次地壳运动后接受的沉积又完 全剥蚀掉,以致缺少沉积历史记录,最 后再有新地层沉积下来,这样的不整合 面就不止包含一次地壳运动 研究不整合面,对工程地质也相当重要 例:1983年3月7号,甘肃兰州东乡镇,有 一海拔2200m高山发生滑坡,这滑坡就是 沿着不整合面滑下的,70年就有人发现 有裂缝,但未引起足够重视,虽有人从 山坡上搬到坡下来住,但仍未免遭于难 ,这次滑坡速度300m/分钟,总滑距达 1600m 第二章 褶 皱 构 造 具有层状构造的地质体,由于受到力的 作用而产生的弯曲变形,叫做褶皱 运动着的地球至今仍不断地变化着, 褶皱就是各种各样变化中的一种,其 规模大小不一,但基本型式有两种: 1.背形—褶皱岩层向上弯曲,形成凸状 2.向形—褶皱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凹状 图2-1 上述两种型式是在褶皱岩层新老关系不清时 使用,当褶皱岩层的新老关系清楚时,有 如下两种型式: 1.背斜—褶皱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地层 较老,而两侧岩层依次较新,并对称重复 出现 2.向斜—褶皱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地层 较新,而两侧岩层依次较老,并对称重复 出现 由于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也可 出现: 1.背形向斜 2.向形背斜 研究褶皱构造,对阐明某一地区的构 造形成和发展史,解决矿产的分布、开采 以及水文工程地质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际意义。
第一节 褶 皱 要 素 褶皱样式很多,为便于正确描述和研 究,首先要分清构成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 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所谓褶皱要素(图 2-2): 1、 核部—褶皱岩层中中心部位常 指出露地表的褶皱中心部分 2、 翼部—核部两侧岩层部位(曲率 半径大于平均圆弧部分) 3、 转折端—褶皱两翼岩层互相过渡 的弯曲部分(曲率半径小于平均圆弧 部分),岩层弯曲度最大的部分 4、褶轴—褶皱面上以自身移动的轨 迹和褶皱面形态完全吻合的直线它无固 定位置,亦不限于哪一条,凡与此平行的 均为褶轴 5、 枢纽—同一层面上各个不同横截面 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它可以是曲线 ,也可以是直线,可以水平,也可以 倾斜 6、 轴面(枢纽面)—连接褶皱各层的 枢纽而构造的面它可以是平面,也 可以是曲面在对称褶皱中,当轴面 为平面时,轴面是两翼夹角的平分面 不对称褶皱中否(见P35图2-2) 7、 轴迹—轴面与任一平面的交线,常 指与地面、与横截面的交线 8、 脊线—背斜横剖面中同一层面上 弯曲的最高点为脊,不同横剖面上脊的连 线为脊线 9、 槽线—向斜横剖面中同一层面上 弯曲的最低点为槽,不同横剖面上槽 的连线为槽线 10、脊面—连接各褶皱面脊线的面 11、槽面—连接各褶皱面槽线的面 褶皱的度量 度量褶皱大小的要素是波长和波幅 S’0为包络面—某一褶皱截面中几个褶皱或所 有褶皱枢纽的切线面称为包络面。
i为拐点—即周期性波形中弯曲方向改 变,斜率变化率为零的点也是相邻 的向斜与背斜的交接点 同一褶皱面的一翼上,许多拐点的 联线为拐线,联结同一褶皱面许多拐 线的面为拐面,当褶皱面为严格循环 的波形时,其拐面位于两包络面的正 中,因此,拐面亦可称中间面 波长(W)—相当于同一褶皱面上,两个 相邻同相位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为二包络面之间垂直距离 的一半 不对称褶皱的波长与波幅还可以分别在垂直 于及平行于轴面的方向上测量 θ--轴面与中间面之余角 Wm=WaSecθ Am=AaCosθ 第二节 褶皱形态的描述 一、几何形态描述 1、圆柱状褶皱—具有褶轴平行自身移动 的轨迹与褶皱形态完全一致的褶皱 特点:枢纽呈直线,在其延伸方 向上褶皱的规模和形态基本上无变化 ,枢纽和褶轴产状一致 2、非圆柱状褶皱—无褶轴,不具备上述 圆柱状褶皱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