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罗含的湘中记.doc
15页寻找罗含《湘中记》佚文罗含(292一372),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他是东晋一位重臣,还是晋代一位多才的文人,同时也是我们耒阳罗姓的始祖南朝文学家徐陵在其《徐孝穆集》中记载:“南效奉乘,当求郑默之才;西省文辞,应用罗含之学南朝梁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集》中记有:“(含)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唐代大督都罗端的墓志铭载录:“含以文锋绮丽,晋烛中州这也从侧面应证了罗含的文才与德行一、有关《湘中记》的记载罗含是东晋奇才,号称东晋第一才子,写了不少文章其著作有《湘中记》、《更生论》、《兰菊集》、《答孙安国书》等《湘中记》是一部有名的游记散文,可惜到元代后期佚失了《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兰菊集》是罗含的诗赋文集,也己亡佚《答孙安国书》则是罗含与好友孙盛探讨神灭神不灭的回书在东晋有孙绰之诗,郭璞之赋,罗含之文之说由于罗含的文章朴实、清新、幽雅、富有哲理而被世人传阅,《晋书罗含传》中记有“所著文章行于世 寥寥七字,充分说明罗含的文章在东晋与南北朝时很流行《湘中记》又名《湘川记》、《湘中山水记》,共三卷,是罗含散文名篇之作它记载了晋时湖南中南部山水、湖泊、物产、古迹、传说和逸事,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是后世修志的范本,也是记录湘中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史料,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尤其以山水景物描写见长。
唐代学者刘知幾在《史通杂述》中记载:“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 辛氏《三秦记》、罗含《湘中记》,此之谓地理书者也《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在清陈运溶辑刊的《麓山精舍丛书》前言中写道:“晋罗含撰《湘中山水记》,该书《水经注》、《白氏六帖》、《太平御览》均引作《湘中记》辑佚文一是记水,二是载山,三是述物产,四是明古迹,是记载湘中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史料从古代文献留传下来的文句中可看出,罗含《湘中记》文字精炼,文辞优美,古籍文献广为引录对于《湘中记》,清代湖南辑佚学家陈运溶在《麓山精舍丛书》“荆湘地记二十九种”序言中所写:“是编所辑地记,皆晋宋齐梁人之所撰也其事实可考,文章可诵者,如晋范汪《荆州记》……晋罗含《湘中记》浙江湖州师范学院鲍远航教授所写的《罗含湘中记考》一文,其开头也写道:“罗含的《湘中记》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尤其以山水景物描写见长,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岀了很大的贡献其零圭断璧,弥足珍贵补辑辨证《湘中记》佚文,也是《湘中记》研究的重要方面可见搜集辑佚、考证《湘中记》也很重要据考证,《湘中记》在南北朝至唐代时称为《湘中记》,到宋代, 有的记为《湘川记》, 多数记为《湘中山水记》。
佚亡后,仅散见于古籍文献引录已知晓记录《湘中记》的类书有:明陶宗仪编纂的《说郛》、清王谟编撰的《汉唐地理书钞》、清陈运溶辑刊的《麓山精舍丛书》、清王仁俊辑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清黄奭辑的《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及今人刘纬毅编辑的《汉唐方志辑佚》等辑本北魏郦道元注的《水经注》、唐欧阳洵编纂的《艺文类聚》、徐坚编撰的《初学记》,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和南宋陈田夫撰的《南岳总胜集》中征引较多,其它古籍文献只是零星引录几条如南朝梁代刘昭注的《后汉书郡国志》、唐初虞世南撰的《北堂书钞》、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广记》、南宋叶廷珪撰的《海录碎事》、罗泌撰的《路史》、穆祝的《方舆胜览》、王应麟的《玉海》和明代的《五朝小说大观》等,其它不是地理类的书也有少量引录二、《湘中记》佚失时间考罗含的《湘中记》是何时佚失的呢?让古籍文献的记录来证明吧!翻看《全唐文》得知,在唐代罗含因以其高超的山水景物描写之文笔,为唐代文人所看重而常被传阅摘抄如唐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序中云:“前贤撰述,有事必书故有《三国志》、《荆楚岁时记》、《湘中记》、《奉天记》,惟桂林事迹,阙然无闻休符因退居,粗录见闻,作《桂林风土记》,聊以为叙。
《全唐文》卷八百十八)唐道士李冲昭撰的《南岳小录》其自序称:“冲昭弱年悟道, 近岁依师, 洎临岳门, 频访灵迹……遂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湘中记》, 仍致诘於师资长者、岳年耆下, 或得一事, 旋贮箧笥, 撮而直书, 总成一卷《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唐杜佑编撰的《通典州郡》其序云:“谓辛氏《三秦记》、常璩《华阳国志》、罗含《湘中记》、盛弘之《荆州记》之类, 皆自述乡国山水灵怪, 人贤物盛《通典》卷百七十一) 五代十国时徐铉在《成氏诗集》序所言:“若夫佳言丽句,音韵在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罗君章、谢康乐、江文通、邱希范,皆有影响发于梦寐《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从以上记载可知,莫休符写《桂林风土记》、李冲昭撰《南岳小录》、杜佑编撰《通典》一书时观阅了《湘中记》全文, 并以借鉴另外,从《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大量引录《湘中记》看,唐代时,《湘中记》还存之于世到了宋代,《湘中记》三卷还未佚亡从王尧臣《崇文总目》、郑樵《通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到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著录情况,以及《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南岳总胜集》等大量征引《湘中记》可知,《湘中记》至元代时仍存之于世。
王尧臣《崇文总目》中著录:“《湘中山水记》三卷, 中散大夫桂阳罗君章撰南宋郑樵《通志》其“艺文略”中记有:“《湘川记》晋罗含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卷八中记载:“《湘中山水记》三卷, 晋耒阳罗含君章撰, 范阳卢拯注, 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 亦后人附益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五记录:《湘中山水记》三卷,晋罗含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亦后人附益也《晋书》本传云: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曾祖彦,临海太守,父绥,荥阳太守含幼孤,叔毋朱氏所养,少有志尚所著文章行于世元代编纂的《宋史艺文志》艺文三记录:“罗含《湘中山水记》三卷”当査看明代杨士奇的《文渊阁书目》、高儒的《百川书志》,清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以及于敏中等编撰的《钦定天祿琳琅书目》等目录书,皆不著录《湘中记》清章宗源撰的《隋书经籍志考证》则记录:“《湘中记》卷亡,晋罗含撰,不著录可知《湘中记》此时已佚失由以上记载可知,从唐到宋代《湘中记》全文三卷还未佚失元代后期,由于战乱此书就亡佚了,一般只散见于诸书引录, 而不见三卷全书了但明、清时,一些有心辑佚的学者对罗含的《湘中记》进行了辑录,如明朝陶宗仪编辑的《说郛》从古籍文献中辑录《湘中记》之文17条,清代陈运溶编纂的《麓山精舍丛书》辑录25条,王仁俊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辑录10条。
今人刘纬毅编辑的《汉唐方志辑佚》辑录14条三、《湘中记》成书时间考对于罗含《湘中记》的成书时间说法不一有的文章说撰于晋穆帝永和末年(356年),已故的刘厚连老先生在《罗含‘湘中记’考略》一文中记为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问世而鲍远航教授考证,是罗含在穆帝永和期间任宜都太守或为郎中令时所作其考证的依据是:“据《艺文类聚》卷八十一记载:《湘中记》曰:‘永和初,有釆药衡山者,道迷粮尽,过息岩下,……’”“永和初前不加‘汉’ 字,当指晋穆帝永和初期(即公元345-348年)以此记载,故《湘中记》应撰于升平初(357-358年) 期间见鲍远航教授《罗含‘湘中记’考》一文)笔者则认为《 湘中记》应是罗含于太和四年(369年) 辞官回耒阳老家后所写依据有四:其一, 罗含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淡泊于功名, 而只热衷于游山玩水和写作在此期间, 罗含不是游历于山水之间, 就是写诗作文, 几乎游遍了湘中南地区, 并写了不少游记这只是为其以后写《湘中记》打下了基础, 而沒有文字证明《湘中记》是这期间所写其二, 罗含在晋元帝永昌年间(322年)为江夏郡主簿,以后官越升越高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任宜都太守, 后又调升为郎中令(356年)、散骑常侍、廷尉等, 大约穆帝升平三年(359年) 为长沙相,哀帝兴宁一年 (363年)又调任侍中。
从永和七年以后, 因公事繁忙,罗含无心思也无时间撰写《湘中记》三卷其三,为官三十多年后罗含又到长沙郡任职几年,通过再次走访、考察,谙熟湘中山水风物、故事传说和当时的逸闻趣事,为写《湘中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如《大平广记》中记载的《湘中记》中记录了孙盛在长沙为太守时的逸事以及长沙金牛、五美水传说就是例证孙盛是穆帝永和十年(354年)任长沙郡太守,其逸事则是罗含359年任长沙相后得知的由此,可以断定该书是359年以后所写其四, 宋代王尧臣《崇文总目》中著录:“《 湘中山水记》三卷, 中散大夫桂阳罗君章撰因中散大夫是罗含回老家后所赐封的, 所以也印证《湘中记》是罗含于公元369年回老家后所写以上一、二条只是根据罗含的经历而作出的推想,沒有具体的历史依据,还有待考证四、《湘中记》佚文撷萃《湘中记》三卷原文已亡佚无考,但从古籍文献中辑录的只言片句中可看出,罗含《湘中记》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来描绘湘中南的山水、古迹、风俗、逸事和传说,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其语言精炼,文辞优美现把从古藉文献中所收集罗含《湘中记》的佳言妙句抄录如下:记山的有:南岳衡山、营道(今宁远县)九嶷山、临湘(今长沙市)岳麓山、耒阳文斤山、罗县(今汨罗市)玉笥山、曲江(今广东曲江县)钱石山、汝城白骑山、釆玉山、零陵(今永州零陵区)高陵峰、泉陵(今祁阳县)石燕山等。
如记载衡山的有:“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曰衡山周旋数百里,高四千一百丈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山有三峰,一峰名紫盖,天景明澈,有一双白鹤徊翔其上;一峰名石廪,下有石室,中常间讽诵声;一峰名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练芙蓉峰望若阵云,非清雾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祝融峰)有悬泉滴沥岩间,声泠泠如弦音有白鹤回翔其上,如舞记九嶷山的有:“九疑山(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桂林、石城、朱明、箫韶九峰,)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九疑山罗宕九举, 各导一溪, 岫壑负阻, 九岭同势, 游者疑焉, 故曰九疑山大舜空其阳, 商均葬其阴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记岳麓山的有“岳麓山中有抱黄洞,下有洞真观,乃东晋邓郁之修内外丹处,后升真于南岳每岁至秋,仙鹤常集于洞口,至今不绝记水的有:“湘水之出于阳朔, 则觞为之舟, 至洞庭, 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湘水东北过泉陵县西,出营阳泠道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有营水, 有洮水, 有灌水, 有祁水, 有宜水, 有舂水, 有烝水, 有耒水, 有洣水, 有渌水, 有涟水, 有浏水, 有沩水, 有汩水, 有资水皆注湘。
益阳有昭潭,其下无底,湘水最深处也或谓周昭王南征不复,没于此潭因以为名益阳县北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所谓其声绵邈也记古迹的有:耒阳蔡伦宅,郴州义陵祠、苏仙岭,衡阳石鼓,衡山玉牒、青玉坛,宁远九嶷山舜庙,长沙贾谊宅,岳阳君山湘妃碑、地道等如记耒阳市区蔡伦宅:“耒阳县北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宅边有池,今池存宅废,臼迹犹存郴州市区苏仙岭:“项藉徙义帝于郴而害之, 今有义陵祠 又县南十数里有马岭山, 山有仙人苏耽坛衡阳市区石鼓:“县有石鼓,高六赤(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也衡山玉牒、青玉坛:“衡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祝融峰上有青玉坛,方五丈,有盖香峰行道处宁远县九嶷山舜庙:“九疑山有舜庙太守至官常遣户曹致敬修祀,则如有弦歌之声长沙市区贾谊宅:“(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傍有一扃脚石床,容一人坐,形流古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