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383539279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6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朱文博摘 要: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 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随着时代发展,新 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 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数字鸿沟也由三道 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 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 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关键词:知识沟;新媒体;数字鸿沟;微博;信息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然而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并 没有因此减少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保证所有成员都能 从社会的发展中有所收获,才能保证社会稳定知识在信息 时代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能影响其他资源分配的重要能力 指标,所以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和 知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级 之间的知识沟只会越来越大,但它提出于电视作为主要大众 媒介的时代如今随着围绕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的出现,“知 识沟”理论发挥效果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一、最早的知识沟理论20世纪60 年代动荡的美国,很多孩子都生活在贫困中,没 能接受应有的学前教育。

      美国约翰逊总统发起了对贫穷的战 争,主要任务就是减少贫穷和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尤其是 儿童的早期教育《芝麻街》制作的目的是使生活在各个阶 层的学龄前孩子都有机会受到教育,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然而经过研究却发现,《芝麻街》在学前教育方面,虽然确 实对无论是家庭贫困或是富裕的孩子都产生了良好效果,但 家庭富裕的孩子有相较之下对节目的接触机会更多和使用 频率更高,所以从中受益更大就算利用程度相同的状况下, 高收入的家庭的孩子因在其他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 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因此从中获得知识也比贫穷家庭的孩子 更快更多因此这个电视节目没能实现教育平等,反而扩大 了差异鉴于以上情况,1970 年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于《大众传播流 动和只是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假说其基本观点 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 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 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会扩大而非缩小[1]” 然而这里必需注意的是,在“知识沟”假说中,“知识”的定义决 定了这个假说成立与否因为经济条件差而没机会收到学校 教育的人,并非一定是无知的人,而是与经济条件能支撑较 高程度教育的人相比,因为没能熟练掌握传统定义下的阅读 和理解技能,所以获得信息的效率较低。

      而在经典“知识沟” 假说研究中,“知识”被狭窄地定义为“媒体话题中的政治内容 和公共事务”,完全排除了知识其他更广泛更具普适价值的定 义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取与政治参与更紧密相关,进而也涉及到 民主社会的建设等有关政治权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来说, 某段时间内被大众媒体进行大量宣传报导的话题,受教育程 度高的人因为其经过训练,所以的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可 以更快速更高效更准备地吸收了理解媒体所传递的有关此 的信息只是所以较之未被重点报导的过的话题,在短期内, 被媒体集中报导过的话题,获得相关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与受 教育程度,因而与家庭条件更为相关,这就是罗杰斯提出的 所谓的“传播效果沟”二、“知识沟”的发展——信息沟1974 年卡茨曼考虑到新传播技术的出现,提出了“信息沟” 概念他试图回答信息社会的现实问题,即如何解决信息社 会中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化分化的问题和由此 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这对大众传播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 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 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但 是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好处并非是所有社会成员均等享 有,信息能力较强的人会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

      因为 新技术的早期效用会最早带给那些传播活跃、原本就信息储 备量大的人群而且新技术的利用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一 定的经济条件,由于这些资源的社会分配并不均等,而这对 现有信息贫困者是不利的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媒 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这也决定了信息富有者在新技术采 用的利益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三、“知识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体现——数字鸿沟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具有去除节目制作标准化、赋予受众更 多互动和自由的特点,但仍不能消除“知识沟”卡斯特曾指 岀:“互联网有重大的不均等现象……然而谁能够率先使用, 以及为了什么目的使用,却非无关紧要之事因为互联网不 同于电视,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是生产者,既提供了内容,也 塑造了网络 与印刷时代的受众多为主动的文化精英,而电视的受众无论 社会地位如何,使用电视时的状态多为被动都不同网络时 代的受众,存在两种状态——从事互动者和被互动者前者 能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建立互 联网,而后者十分被动,其对互联网的使用多为被动地接触 被前者所塑造的网络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知识 沟——数字鸿沟一)数字鸿沟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被称为信息鸿沟,是在 1996年克林顿竞选总统 时,由戈尔提出的概念,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 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 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 化,这是传统的国际和国内不平等、社会分层在数字化时代 的延续。

      传播学者Norris将数字鸿沟分为三个层,首先是全球鸿沟,指的是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因特网接入率上存 在的差距其次是社会鸿沟,是指每个国家内部信息富有者 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第三是民主鸿沟,强调的是人们 在是否使用数字技术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不同[2]”数字鸿沟 主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国际鸿沟、种族鸿沟、语言鸿沟、 性别鸿沟和代际鸿沟而我国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与世界的数字鸿沟,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城乡间的数 字鸿沟二)数字鸿沟的发展 数字鸿沟一开始指的是,“信息拥有者”和“信息非拥有者”能够 获得互联网等新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的差距Norris等学者于 2000 年开始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对这些新技术使用的效率 和质量等指数凡•迪克指岀“一部分人能够将数字技术用于 工作和教育,并从中获益;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使用基本、简 单的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3]”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会因改变了媒体运作的机制和特 点,从而改变“知识沟”假说的结果他们认为新媒体使受众 更加平等地接近和使用媒体,因此普通人在信息交流中能更 加积极,而非简单地被动接受和消费信息虽然将“数字鸿沟”假说称作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沟”,但由于时 代背景不同,二者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前者主要强调技术发 展所形成的技术掌握能力的差别,后者则注重受众从媒体中 获取信息和能力差异国内传播学者韦路和张明新甚至将知 识沟比作数字鸿沟的第三道第一道为接入沟、第二道为 使用沟)他们认为,“相比接入沟,互联网使用情况能更好 预测人们的知识获取,新老媒体的使用沟能导致强度不同的 知识沟三)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学者Attewell在微观上将数字鸿沟分为两类,对网络接入的差异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凡迪.克进一步将“接 入”缺乏区分为四种:“一是缺乏兴趣和新技术缺乏吸引力而 导致的基本的数字经验的缺乏,这里接入被称为‘精神接入' 缺乏二是电脑和网络连接的缺乏,这种情况的接入是‘物质 接入'缺乏三是技术界面不够友好、教育和社会支持不足导 致的数字技能的缺乏,这里是‘技能接入'缺乏四是使用机会 的缺乏以及这些机会的不平等分布,这里是‘使用接入'缺乏[2]”这里凡迪克提岀的前两种定义的“接入”与Attwell所说的第一 道数字鸿沟类似,指的是现实世界中人们是否直接接触因特 网,即“接入沟”后两种则会联系到第二道数字鸿沟,即“使 用沟”一种新的传播技术需要被普及时,最先岀现和最现实的问题 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

      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 是针对那些不被经济条件所限制的人所以“接入沟”是最早 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即指技术接入拥有者和缺乏者之间的差 距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DrMaggio等人提岀,“研究的重点 应在不平等是如何被各种社会因素所影响的这些社会因素 包括政府项目、工业结构和价格政策因此,经济实力、电 信设施和政府决策成为影响第一道数字鸿沟最显著的社会 因素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的报告也得岀以下结论, “基于收入、教育和地理位置的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但建立 在经济基础上的互联网接入差距仍然存在四)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 无论是媒体岀现的早晚,不同受众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也不相 同,由此就岀现了“使用沟”其中最典型的是对于信息和娱 乐受众观看电视时可以选择娱乐节目或电视剧,也可能选 择严肃的提供信息的新闻节目,报纸广播也是同理新媒体 也是这样,人们使用互联网可以访问新闻网站,也可以看电 视剧、聊天或是玩游戏虽然使用沟在媒体中普遍存在,但是由于不同媒体本身具有 不同的特点,所以它在不同媒体中还是有大小之分,印刷媒 体如报纸,其能就准确而详细地传播新闻信息,而不会瞬间 即逝,因此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

      而电视的特点在于其 能传递出生动的形象和同步的声音,不过瞬间即逝,其有利 于使受众感到愉悦,但是不利于受众深度思考因此报纸受 众更偏向信息使用,而电视受众更倾向于娱乐使用但是围 绕互联网的新媒体是各种传统媒体内容的融合,书籍、报纸、 广播和电视的功能都能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这就使新媒体 相对传统媒体更具有多用性,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对其的使 用实现非常多元化的目的例如欧洲学者凡•迪克认为,“一 部分人可以通过较高级的数字技术有助于工作和教育,而另 一部分只能掌握较低级的技术主要用于娱乐” [4]因此,围 绕互联网的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媒介使 用方式差别更大由于受众对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可以十分不同,也就是说他们 具有更大地选择余地,所以它所传播的信息不会像传统媒体 那样容易对内容具有倾向性,因此互联网上的每一位用户在 此都能享受从未有过的选择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各种情 况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而不会受到媒介形式所带来的限制, 所以这种选择地自由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经济地位对媒介内 容获取的影响因为人们固然能够在传统媒体上做出选择, 但是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的特点对特定内容有固有的偏向,提 供的选择有限。

      然而,互联网的显著异质性能使人们对媒体 的使用更显著地反应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偏好,即社会经 济地位较低的人只能掌握较低级的数字技术,只是简单地将 互联网用于娱乐,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可以掌握较高级 的数字技术,侧重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用途由此我们可以 得出结论,围绕互联网的新媒体造成的使用沟大于传统媒体 所引起的五)第三道数字鸿沟:知识沟 新旧媒体之间的使用沟可能会加剧人们在知识获取上的不 同,由此加大知识沟再加上经典知识沟理论中认为,对于 即使接触到相同的信息,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受众从中获取 知识的速度效率不同,造成最终获得的知识量也不同而新 媒介带来的“使用沟”造成了人们接触信息的差异,这就进一 步加剧不同地位个体之间的知识沟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经 济地位较高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接触新闻信息,而社会地 位经济较低的则更可能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加之社会经济地 位的人对信息吸收能力更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 地位较高的人相比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通过媒介获取 信息量差异而造成的知识沟是被大大加剧了六)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与数字鸿沟 微博是现在最新最流行的新媒体形式,其独特的特点对知识 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尤为值得讨论。

      首先,微博用户与非微 博用户有着明显的接入沟而导致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