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影像总论教学评语(共3篇).docx
8页医学影像总论教学评语(共3篇)医学影像总论教学评语(共3篇)第1篇 医学影像学总论医学影像学放射学发展史X线的发现(1895,Roentgen-Nobel奖)医学影像学X线放射诊断USG闪烁照像CTMRIPET分子影像学介入放射学CT密度分辨率的提高放射学的飞跃(1969)Hounsfield1979年获Nobel奖同期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agraphy)开创了无创伤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MRI发明软组织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多方位成像能力无电离辐射发明人Block,Purcell获得Nobel奖介入放射学放射诊断学不仅仅局限于诊断而且将诊断与治疗结合主要内容 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囊肿血肿脓肿排空、经血 管栓塞化疗、管道成形术及SRS将成为独立于内、外科之外的第三大治疗学科其他PET、fMRI的出现使影像学实现从形态学诊断向功能性诊断的过渡(8090s)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aradiology)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影像学形态诊断形态+功能性诊断2D3D真实真实+虚拟诊断诊断+治疗X线X线成像的产生X线的定义 电磁波(?=0.000650nm)X线产生的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的高速运动;3.运动的电子群突然受阻。
X线产生所需的主要部件1.X-线球管;2.变压器;3.操作台 决定X线质量的要素X线的特性穿透性摄影透视基础荧光效应透 视基础感光效应摄影基础电离效应可以使任何物质发生电离生物效应X线可以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发生生理及生物学改变,放疗、放射防护基础X线成像的三个必备条件借助于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基于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显像过程天然对比(Naturalcontrast)概念 依靠人体组织器官密度厚度差异在荧屏或照片上形成的明暗黑白差别正常代表性组织 1.骨骼高密度2.软组织及液体中等密度3.脂肪组织稍低密度4.气体低密度异常代表性组织 1.肺内渗出性病变2.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3.泌尿系或胆系含钙结石4.产气病变人工对比及对比剂(Artificialcontrast ,Contrastmedia)概念体内许多部位(腹部、颅脑)内均由密度厚度相近的软组织或液体组成,缺乏天然对比,需借助于某些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人为的形成对比,所用物质称为对比剂对比剂分类 1.阳性造影剂(Baso4、水溶性含碘对比剂)2.阴性造影剂(气体)水溶性含碘对比剂离子型泛影葡胺(urografin)非离子型单体,代表药有碘海醇(Iohexel)双聚体,碘曲伦(Iotrolan)对比剂的引入途径直接引入(Direct)口服、灌注或穿刺注射间接引入(Indirect)吸收、排泄X线检查方式及其价值普通检查 1.Fluoroscopy优点、缺点2.Radiography优。
点、缺点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术2.高千伏摄影 120KV3.软线摄影 40KV4.放大摄影造影检查 1.Bronchography2.GI3.Urography4.Angiographyetc.X线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诊断原则1.根据解剖、生理基础认识正常2.根据病理知识判断异常3.以影像为基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并诊断诊断步骤1.照片条件、体位合适与否2.培养良好的看片顺序3.分析病变(部位、分布、形状、密度、边缘、周围组织改变、器官功能改变及动态变化4.结合临床X线诊断结果肯定诊断否定诊断可能性诊断X线检查中的防护X线穿过人体将出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容许范围可 能出现放射损伤,应注意防护 技术方面患者方面放射线工方面数字X线成像技术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igitalfluorography,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计算机X线成像(CR)X线机IP板图像读取图像处理图像记录图像存储和显示装置计算机CR的临床应用头颅骨骼和关节系统胸部胃肠道和腹部泌尿系统CR与平片比较 实现了数字化成像,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可行图像后处理,降低了X线曝光量,曝光宽容度加大,可存储于磁盘或将信息转入PACSCR速度慢,无透视功能,图像质量仍不够满意,发展前景差,将由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
像所代替数字X线摄影工作原理 DR是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模/数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矩阵图像数字X线摄影的方法硒鼓方法直接数字X线摄影(DDR)电耦合器件摄影机阵列方法等多种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再行数字化,整个过程都在探测器内完成X线信息损失少,噪声小,图像质量好成像时间短,可透视,用于DSA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图像质量好,成像快,是今后发展的发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技术Nudelman1977年获得 第一张DSA图像DSA基本原理DSA包括两部分 一为数字化:X线穿透人体后,在影像增强器上显像影像转变成连续的视频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并按序列排成数字矩阵,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变成模拟灰度,形成图像于电视屏上 第二部分为减影,即通过被处理的两帧影像信息相减,消除不需要的结构,仅保留血管的影像 DSA设备主要部分X线发生系统影像增强器电视透视系统高分辨率摄像管数/模转换器计算机图像存储系统数字减影的方法时间减影能量减影混合减影动态减影其中,时间减影应用最多DSA检查技术静脉DSA 选择和非选择性动脉DSA 选择和非选择性动态DSA 数字电影减影、旋转式D。
SA、步进式血管造影减影三维DSADS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动静脉畸形,颅内静脉窦栓塞、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应首选DSA检查 对CT已证实的颅内肿瘤欲了解肿瘤血供者也可以考虑 对头颈部大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瘤和肿瘤的诊断也优于常规血管造影 DSA在腹部的临床应用肾、脾等实质性器官肿瘤的诊断 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作间接法门脉造影,为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穿刺门脉定位帮助极大 对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脉静脉瘘、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手术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DSA在心脏大血管的应用应用最多的是冠心病的诊断,冠脉DSA目前仍是冠心病诊断 的金标准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诊断 心脏功能性检查,如左心室大小测量、心肌体积测量,局部左心室壁功能检查等,也可以考虑,但不是唯一的检查,象心脏超声学检查、放射性核素等非创伤性检查也应考虑 各种大出血的急诊DSA检查DSA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病因(如溃疡、肿瘤,尤其是小肠肿瘤、血管畸形等)。
急性动脉大出血,如颈内动脉外伤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肝动脉瘤破裂、严重鼻衄等;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产伤后大出血,如子宫阔韧带血肿、产道损伤出血等 血管性介入治疗中DSA的应用可成功开展上述血管性疾病的溶栓、栓塞、血管内支架的置入术等 进一步明确血管闭塞或是高 度狭窄 在常规血管造影中近1/3的血管严重狭窄误诊为闭塞 DSA具有实时成像功能 可确认导管头的位置、评价血管内溶栓或血管扩张术后的治疗效果 DSA还具有记忆功能,瞬间将兴趣区图像储存、记录下来为开展血管性介入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减少术者与患者的曝光量 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ngsystem,PACS)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信息放射学信息放射学是继CT、MRI、DSA、ECT、DR等数字化图像之后,医学影像学同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而派生出来的新领域 包括放射科工 作的管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影像信息的存档与传输和远程放射学等 信息放射学是以放射学信息系统(RIS)、PACS、和互联网为基础。
RIS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放射科工作的管理PACS使RIS的功能更趋于完善信息放射学可明显提高医、教、研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计算机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CT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CT图像特点CT检查技术CT分析与诊断CT诊断临床应用CT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 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 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 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matrix) 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 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
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 CT设备CT设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超高速CTX线源用电子枪,故又称电子束CT 扫描可缩短到40ms以下,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 适应于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螺旋CT在CT检查中,球管及探测器连续旋转的同时,病人移动穿过机架,X线束环绕患者呈螺旋状轨迹,螺旋CT因此得名采用的滑环技术使得X线管的供电系统经电刷和滑环,而不须用普通CT机的长电缆自从1989年螺旋CT在临床应用于人体全身检查已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被公认为是在CT诊断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螺旋CT的优越性扫描速度快,提高 图像质量无间隔扫描,层面是连续的,不致于遗漏病灶重建的三维图像比普通CT清晰,还可进行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CT图像特点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像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与普通X线片上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密度区,即低密度,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CT与普通X片相比密度分辨力高,正由于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所以人体软组织的吸收系数虽大多数近于水的吸收系数,也能形成对比显示出清晰的图像,CT能分辨出吸收系数只有0.1%0.5%的差异 这可谓是CT的突出优点 体素和像素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层厚的层面分成按距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