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问策略.doc
4页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问策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问策略浙江省建德市大同一中黄昕【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使 用最普遍的手段之一如果问题提得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唤起, 思维会更加活跃,从而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冋答问题的习惯但阅读是,如果提问不科学,学生会渐渐失去对语文阅读的浓厚 成了他们的压力本文就教学中如何使问题的设计更有效、更科学提 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关键词】设问策略阅读教学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 他们所提问题的性质和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可 以随便对待的,它关系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在教学中,一个好问题的 提出有时往往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问题设计 的有效性,应该多花时间去研究设问的策略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 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的一点粗浅体会一、教师设问中存在的普遍无效的情况1、问题设计得太空洞阅读问题的设计最忌讳空洞比如在学 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有教师出这样一个问题:“《乡愁》这首诗 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画而,请发挥想象绘制出你所看到的场 景、画面。
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表示的“乡愁” O他们已经不用“邮票”寄信,因为当今 已是电子时代;还有“船票”的难舍难分,“坟墓”的生离死别,“海 峡”的亲情阻隔,更是今天的青少年所未曾经历的所以,问题空乏, 假象成分多,势必乏味,引不起学生兴趣,难以完成阅读目标2、问题设计得太盲目阅读指导质量低下与教师设问是否科学 密不可分,每一个设问都应该克服肓目随意性比如在教学《我的叔 叔于勒》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在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 遇?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金钱真的是万 能的吗?提问者的初衷可能是想通过比较來衬托资本主义社会里金 钱控制下畸形的人际关系但由于问题本身存在争论,容易引起学生 的争论,学生会挖空心思寻找周围的于勒,以及对金钱的作用大小进 行辩论这样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了3、 问题设计指向不明确问题指向是思考者研究对策的依据, 设问的立足点必须是明确的有吋候根据课堂节奏,有的老师会补充 一些不够成熟的问题,经常出现诸如“你还有什么需要说的” “这篇 文章给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等问题,表面上看,是为了引发学生思 维,其实是在为难学生。
当问题指向不明确的时候学生的应答心理就 会发生变化,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恐惧感这样的无方向性或者指 向无序的设问会扼杀学生回答的积极性4、 问题设计得太难难度偏大,就会增加学习压力,影响知识 点有效落实比如在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课 文时,有教师提出了这样…些问题:伏尔泰不仅是…个人,他是一个 世纪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诅咒与祝福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为什么说 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怎样理解伏尔泰面对的是轻薄无聊而乂 凄惨忧郁的社会?这些问题难度太大,超过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超出 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只能望“问”兴叹由此可见,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构想极其关键的策略,从某个层 面上说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二、怎样艺术地设计阅读教学的提问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需讲究提问的有效性如 何提高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觉得设问的支撑点可以从以 下三个方面去寻找)从文本出发,重视研读阅读的根在文本,问题设计只有立足文本,才有生命力问题设 计需充分关注文木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文字的训练,延伸语 言的理解、品味,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角度1、重视主问题设计主问题是阅读指导的纲,主问题设计的成功就是阅读一般的成功。
一篇课文的主问题不能太多,一般只能有一至两个,其它的只能围绕 主问题展开案例:田育生老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中精心设计了两个 主问题:1、一个武艺高强精明练达的提辖在押送中为何会仰天长叹“苦也” ? 2、晁盖、吴用诸雄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两个主问题的设置,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乂给学牛 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而且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 果,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能旁及其他创作美2、重视问题设计的角度一般而言问题的角度也是阅读的角度问题设计如何做到有效, 还必须考虑设问的角度1) 从文章题目入手文题如文眼,阅读必须落实对文章题目 的研究文题所涵盖的内容、深意以及作用不可小觑,对文题进行设 问确实很必要比如《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设问:大自然会说话吗? 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修辞?那么大自然有哪些语言呢?(2) 从文章重点入手文章重点包括关键字词和重点文句历 來用词苦掏心,推敲一字千古韵用词造句语言功夫,设计问题不 可忘了对字词的“推敲” o有的文章一两个字词就使得形象丰富、意 蕴深刻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吋,文末的“但少闲人与吾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 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 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能 够引导学生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 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阅读的另一重点就是必须破解并感悟好文章重点语句重点句是 文章深化的关键部分,也是阅读真止意义上理解的主要内容此问题 的设计更应该体现有效性如《傅雷家书两则》中针对关键句提出这 样的问题:“儿子消沉了父亲告诉他要坚强,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 儿了成功了,傅雷还要告诉儿了需要坚强呢? ”这样就带领学生们比 较透彻地领悟了 “坚强”的含义,也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希望3) 从文章难点入手课文的难点往往是较深、让人冋味无穷的内容,学生对此往往不 容易抓住,更谈不上理解如《孔乙己》一文的难点有旬子,如“孔 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其中的“惟一”该如何理解; 有段落,如该文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 了”,“大约”和“的确”不是矛盾吗,怎么可以用在一起呢;教师 应层层设疑,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整理,最后理 解这些句了的内涵,探讨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4) 从文章“矛盾”处入手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如鲁迅《祝福》中有…段祥林嫂 与“我”的对话:“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 “也许 有罢。
那么,也就有地域了? ”“论理,就该也有那么, 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我说不清这段对话展示了两个 人的矛盾心理祥林嫂的心理矛盾是“既希望其有,乂希望其无” o “我”的心理矛盾是:既不愿使她与儿子“团聚”的希望落空,也不 愿让她再感到死后被“阎王锯开”的恐惧因此,一个一问再问,越 问越实;一个愈答愈虚,终于陷入了 “说不清”的两难Z中通过质 疑,不仅能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而且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 时把握人物心理进行对话的高超技巧5) 从文章结构入手文章结构如同建筑物的框架、人体的骨骼,它起支撑文章的作用 严谨的结构、新颖的构思,可使人感到文章浑然一体,如同天成教 师可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如下质疑: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的思想 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能找出反映作者活动时心情的词语吗?文章的 结尾有什么作用?某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加入这一段? 等等从结构方面设问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 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的理解思路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 的写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