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基础理论使经济史研究误入歧途_1.docx
34页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缺乏基础理论使经济史研究误入歧途摘要: 李根蟠把对 中国 经济 史的不同观点归纳为地主经济、市场经济和权力经济三类,并对三类观点进行了 分析 笔者认为地主经济论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 理论 ,这一理论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抛弃;权力经济论虽然摆脱了阶级斗争理论的束缚,但却被毛泽东的 “ 主要矛盾推动 历史 发展 ” 的公式引入歧途市场经济论虽然不符合通常看法,但对传统中国 社会 的认识却是深刻的唯物史观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经济史 研究 的混乱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本原理的缺陷引起的美国经济学家诺思的历史理论已经建立在 科学 的基础上,正在走向科学化的经济史研究必须充分利用诺思的基本指导思想利益刺激下的理性选择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特定的地理条件使中国形成了以自耕农为基础的社会传统社会的成员可以划分为农民、地主和统治者三个层次,他们各司其责,社会本身是和谐统一的农民起义和朝代循环是人口增长和气候波动这两个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大多数学者不懂得利用外生变量,也不会用动态目光观察社会,所以未能在经济史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关键词: 地理条件 理性选择 和谐社会 各司其责 外生变量 目录: 一、学界关于中国社会的不同观点 二、经济历史学关于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三、不同理论观点评析 四、经济历史学关于中国社会的基本模型 五、传统中国社会的正面解读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年第 期刊登了李根蟠先生《中国封建经济史若干理论观点的逻辑关系及得失浅议 》一文,该文把学界关于战国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和特点的理论观点归纳为地主经济论、市场经济论和权力经济论三大类作为主张 “ 地主经济论 ” 的学者,李先生在批评其他观点时,却能够看到所批评观点的客观依据及合理性,令人钦佩但就他对不同观点的梳理和论证来看,他也未能够找到整合不同意见的出路 笔者认为,中国地域面积数达百万平方公里, “ 传统中国 ” 的时间跨度有两千多年,如果想对如此广阔的地域和如此漫长的时间内的中国社会究竟 “ 是什么 ” 作出一个宏观归纳,都只能以不全面的材料为依据,这就很难形成一致意见。
就中国经济史研究来说,材料是否全面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学者们所 应用 的基础理论就有重大分歧大体说来, “ 地主经济论 ” 者所隐含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 “ 阶级斗争 ” 理论, “ 权力经济论 ” 隐含的 哲学 思想是毛泽东的 “ 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历史发展 ” 的论断,而 “ 市场经济论 ” 者的分析工具是 现代 经济学,结果是各说各的话,无法形成一致意见 笔者认为,阶级斗争理论和主要矛盾理论都无法正确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本文介绍和归纳了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发现并应用的 “ 经济人选择史观 ” 的基本原理,并应用这一原理对传统中国社会给予了分析,认为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由农民、地主和统治者三大阶层组成的社会,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自耕农地主阶级包含了社会的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能够通过国家组织的选拔 考试 进入官僚机构,成为国家的 政治 精英统治者为社会提供宏观公共产品,社会精英为社会提供微观公共产品以及简单精神文化产品,农民为社会生产基本的物质产品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责,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社会历史上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是由人口增长和气候波动这两大外生变量引起的,冲突的结果是王朝的兴亡更替。
本文先介绍对中国经济史的几种不同观点,然后对这些观点给予评析,最后尝试应用 “ 经济人选择史观 ” ,对传统中国社会予以梳理用新理论分析 问题 肯定不合读者口吻,敬请读者予以谅解和批评 一、学界关于中国社会的不同观点 李根蟠把学界关于战国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和特点的理论观点归纳为三大类,即地主经济论、市场经济论以及权力经济论 地主经济论: 几十年来,学界占主流的意见认为,战国以后的中国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租佃制是地主土地与农业劳动者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地主主要靠收取实物地租剥削农民,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则比较松弛;除地主和佃农外,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可观的自耕农,细小分散的个体自耕农和佃农构成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持地主经济主张的有老一辈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郭沫若等新一代经济史学者李根蟠先生也是一位是持地主经济论者 市场经济论:人们一般都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自给自足是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所以直接认为中国属于市场经济的学者几乎没有所谓市场经济论,是李根蟠对美籍华裔学者赵冈观点的 总结 。
赵冈在他的著作《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把市场经济和人口变化作为他论述的两根主线,认为中国自战国以来已形成自由的、包括土地在内的私有产权制度,并在这基础上实行市场经济根据李根蟠的意见,在大陆,并没有完全赞同赵冈 “ 市场经济论 ” 的学者,但赵冈观点也具有一定 影响 权力经济论:有些学者在研究中非常注重传统经济中政治权力的作用和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家长制的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是皇帝控制着全国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 土地,是一种政治控驭下的经济 李根蟠把秦晖归入主张 “ 权力经济论 ” 的学者近年来,秦晖以实证材料剖析了土改前上溯至明清的关中社会,指出在这一社会中,自耕农占大多数,地主及其占有的土地很少,租佃关系不发达,但却存在利用权势聚敛财富欺压百姓的封建势力从阶级或阶层划分上说,秦晖认为,在长时期中,关中地区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阶级分化相当模糊,但基于人身依附关系的等级分化却极为明显秦晖的理论构成与 “ 地主经济论 ” 者所认为的经济模式大异其趣的 “ 关中模式 ” 笔者大体认为,各种观点都有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成分。
但由于学者们没有一个认识历史的基础理论,缺乏分析论证的共同基础,所以许多争论是不得要领的下面介绍由诺思创立的历史理论 二、 经济 历史 学关于 社会 运行的基本原理 历史是社会运行的轨迹,所以历史 理论 的关键任务就是阐明社会运行的原理 经济学是 研究 人类行为的 科学 社会为人类行为所创造,所以经济学基本原理就可以直接 应用 于社会历史的研究 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来源于生物界,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我们把这两类需要称为 “ 生物人需要 ” ;人类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这些需要也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够得到满足,我们把这些需要称为 “ 社会人需要 ” 满足需要必须消耗相应的资源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的吃、穿、住、行必须消耗物质资源;人们满足满足高层次需要的资源称为社会资源;为满足肌体快感需要的资源称为特殊资源从生理角度看,人们满足肌体快感的行为完全是正常的,但社会往往把抽烟、喝酒、吸毒、嫖娼、赌博看成是不正当行为或者称为不良嗜好。
人类活动可以划分为消费活动、生产活动和竞争活动三个基本部分能够直接满足生物人需要和社会人需要的活动称为消费活动为消费 “ 创造 ” 条件的活动是生产活动,为获得资源而对现存资源进行的争夺行为称为 “ 竞争活动 ” 复杂活动是基本活动的组合 消费是目的,而生产和竞争为消费创造条件消费活动付出了代价而获得了 “ 满足 ” ,是直接消耗资源的过程;生产和竞争活动要付出时间、精力等代价,其成果往往是物质财富当代社会都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示物质财富,于是人们又把生产和竞争所付出的代价、消费活动得到的 “ 满足程度 ” 都用货币衡量和表示,于是任何活动就都可以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事实上,人们在活动前都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经济学把这一原理称为 “ 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 ” 由于追求肌体快感以及追求尊重和威望等所有活动都可以纳入 “ 理性选择原理 ” 的框架,所以 “ 理性选择原理 ” 就可以解释一切活动经济人属性包含生物人属性和社会人属性,三者并不是并列或相互冲突的 人的需要是动态 发展 的相对于动态发展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就充满了全部历史。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需要、满足需要的资源、获取稀缺资源的手段及结局等 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政治制度等,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不同地域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不是由于人们行为选择原则的差异,而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不同的资源环境根据以这一原理,传统 中国 社会中的社会结构、经济运行和政治组织,就都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三、不同理论观点评析 1、地主经济论评析:地主经济论者认为,战国以后的中国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租佃制是地主土地与农业劳动者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则比较松弛 由于老一辈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郭沫若都持有"地主经济论"的观点,这就使笔者思考:"地主经济论"者得出结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们何以如此一致地看待传统中国社会?由于他们都是我国早期有名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所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成为他们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正是以此成名,并且以此为荣的在几十年中,理论观点是否符合马克思的"理论"甚至成为中国学界判断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那么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关于社会运行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宣言》中说,"迄今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多年来,列宁是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夺得政权的第一位天才行动家,马列的追随者毛泽东更把阶级斗争理论应用并"发展"到极致,他甚至认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就是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断言,"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由于毛泽东的政治地位,他的这些论断对中国学界的作用是可以想见的在新中国的理论学术界,不以阶级斗争理论解读历史的学者将失去饭碗,甚至会被折腾失去生命于是在几十年中,学界只能是"马列毛理论"占主导地位 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人类历史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他们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据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整体框架,中国学者也只能把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塞进"封建社会"这一容器中既然是封建社会,那就必须按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和农奴"去寻找两大对立的阶级由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实在难以直接套用"封建主和农奴"斗争的模式,于是我们的学者们就根据"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类比演变出"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
但是广大自耕农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