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高一暑假作业.doc
5页2019年中学数学高一暑假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 ,前 项和为 ,则A. B. C. 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则这条直线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平行B.若一个平面内有三个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C.若两条直线和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D.若两个平面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3. 一个斜三棱柱的一个侧面的面积为 , 另一条侧棱到这个侧面的距离为 , 则这个三棱柱的体积是A. B. C. D.4. 过点 ,且在 轴上的截距是在 轴上的截距的 倍的直线方程是A. B.C. D.5. 直线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6. 设 、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 、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C. D.7. 正方体 中, 、 分别是棱 和 上的点, , ,那么正方体的过 、 、 的截面图形是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8.在正方体 中, 、 分别是棱 、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与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A. B. C. D.9. 如图,三棱柱 中, 面 , , , , ,棱 上有一动点 ,则 周长的最小值为A. B.C. D.10. 若实数 满意 ,且 的最大值等于 ,则实数 等于A. B. C. D.1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 中,底面 为矩形, 平面 ,点 段 上, 平面 , , ,二面角 的正切值为A.B.C.D.12.在 中, , , ,点 在斜边 上,以 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 ,折叠后 的最小值为A. B. C. D.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3. 假如等差数列 中, ,那么 .14. 正三角形 的边长为 ,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平面直观图为 ,那么 的面积为 .15.若直线 与直线 平行,则实数 的值为 .16. 如图,正三棱柱 的各棱长都等于 , 在 上, 为 中点,且 ,有下述结论(1) ;(2) ;(3) 二面角的大小为 ;(4)三棱锥 的体积为 ,正确的有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大题10分)已知 的三个顶点分别为 , , .(Ⅰ)求 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Ⅱ)求 的面积.18.(本大题12分)已知实数 , 满意 .(Ⅰ)求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Ⅱ)求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9.(本大题12分)如图,在四棱台 中, 平面 ,底面 是平行四边形, , .(Ⅰ) 证明: ;(Ⅱ) 求 与面 成角的余弦值;(Ⅲ) 证明:直线 ∥平面 .20.(本大题12分)等差数列 首项为 ,公差不为 ,且 、 、 成等比数列,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Ⅰ)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Ⅱ)若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21.(本大题12分)在斜三棱柱 中,侧面 是矩形,侧棱与底面 成 角,作 面 于 ,连接 并延长交 于 , .(Ⅰ)证明: 面 ;(Ⅱ)求二面角 的正切值;(Ⅲ)若 ,求四棱锥 体积.22.(本大题12分)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殊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帮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非常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老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如图,三棱锥 中, ,它的三视图如下,求该棱锥的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精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驾驭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留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实力,课堂上,我特殊重视老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留意声音清晰,凹凸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留意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化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专心记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育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实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解并描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办法,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开心,既训练了听的实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Ⅰ)全面积;(Ⅱ)内切球体积;(Ⅲ)外接球表面积.与当今“老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老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老师”或“教习”可见,“老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老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格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老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老师”为“教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