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南京高一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分类.doc
58页20诗歌鉴赏南京高一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分类一、诗歌鉴赏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 , 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B解析: (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儒子①祠堂(宋)黄庭坚②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③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注】①《后汉书·徐孺传》载:“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②黄庭坚(1045—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史“多污”遭贬③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句从祠堂环境起笔,下句写来祠祭奠,“生刍一束”的典故既点明“幽人”为徐稚又赞美徐稚“其人如玉”B. 颔联“藤萝”承“乔木”而来,藤萝依附乔木,干云蔽日,显岀“得意”之态,以喻小人谄媚依附,造成浮云蔽日之势C. 颈联中“白屋”“黄堂”分别指贫士和太守的居处,意为不是少了陈蕃这样的太守,而是世间难有徐稚一样的名节之士D. 诗作吊古咏怀,题咏的是徐孺子祠堂,前两联从眼前景事写起,寓意深微,后两联自吐胸臆,感喟深沉,耐人寻味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像徐稚这样的人,古都冷淡他,今人中有这样的人也可能受到讥笑但这种人品格自在,犹湖水年年长在一样这两句诗以景结情,表达了对徐孺子和陈蕃的重之情,也流露了作者的愤世之意。
【解析】【分析】(1)C项,“意为不是少了陈蕃这样的太守,而是世间难有徐稚一样的名节之士”理解错误,根据全诗以及背景注释,“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屋中没有徐孺子,正是由于太守中少了陈蕃”,表明无人赏识高士的痛心选项曲解诗歌大意 (2)本诗最后两句为“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大意是:像徐稚这样的人,古都冷淡他,今人中有这样的人也可能受到讥笑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从写作技巧来看,本诗尾句写景,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情感方面来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后两句既表达对徐孺子和陈蕃的敬重之情,委婉曲折的语言中又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愤懑感伤 故答案为:⑴C; ⑵像徐稚这样的人,古都冷淡他,今人中有这样的人也可能受到讥笑但这种人品格自在,犹湖水年年长在一样这两句诗以景结情,表达了对徐孺子和陈蕃的重之情,也流露了作者的愤世之意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 , 岂能愁见轮台月②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
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分析】(1)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2)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①(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细推物理④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①曲江:长安城南游赏胜地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作窝 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④物理:事物的变化规律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盎然之景B. 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C.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D. 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E. 全诗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2)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A解析: (1)A,B(2)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
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 【解析】【分析】(1)A项,“极言春意盎然之景”错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描写春天消逝的景色;B项,“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错误,“莫厌”,不再厌烦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故选AB (2) “风飘万点”,“一片花飞”,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正愁人”三字,见景生情,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巢翡翠”“卧麒麟”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诗人触景伤情,人生无依,内心充满无奈;“莫厌伤多酒入唇”“须行乐”“何用”联系注释一中“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可知,所谓多酒、行乐,不过是诗人所说的“沉饮聊自遣”,仕途不得志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AB; ⑵看到春花飘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