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古诗文.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13506961
  • 上传时间:2021-1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3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项部分 古诗文绝 句[ 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注释】1.迟日:春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诗意】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翱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漂亮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作者简介】杜甫(公元 712—公元 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 少陵野老, 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要的杜预, 其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其父杜闲;我国唐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举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窘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头,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终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赏析】“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分;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对说: “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王氏的看法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美丽,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 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 万物富强昌盛的特点, 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艳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 送来百花的芳香, 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 溪岸边, 冰雪融尽, 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巧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漂亮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特别娇慵可爱;燕子是候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点;前两句的“迟日”、 “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画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剧烈的感觉; 后两句就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画, 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包蕴着春天的勃勃生气, 鸳鸯的闲适就透出温顺的春意,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 和谐而美丽, 的确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仍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假如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渐渐、花草芳香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由于对春天的阳光明艳、惠风和畅、 鸟语花香感受至深, 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暖和; 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巧、 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 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 沉迷于美丽和谐的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 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此诗的胜利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看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春 日[ 宋] 朱 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 寻芳:游春,春游;3. 泗水:河流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4. 等闲:平常、轻易,任凭;“等闲识得”是简单识别的意思;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诗意】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 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 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作者简介】朱熹(公元 1130—公元 1202)南宋闻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训练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名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是宋代 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讨论;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了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 感性不足,盖因其注意理学的哲学思想;朱熹自幼勤奋好学 , 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颂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 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讨论, 又尽力主见以理学治国, 但却不被当道者所懂得;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闻名的训练家;他一生热心于训练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训练思想或训练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赏析】《春日》 从诗句上看, 是一首写春游的诗;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其中“胜日寻芳” ,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春游; “泗水滨”交代春游的地点;其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 ,描写春景, 场景是阔大的, 说明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后两句是写“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 “万紫千红总是春”,颜色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 这首诗颂扬了春天的富强,布满了蓬勃的生气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兴奋激扬;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其实朱熹作这首诗, 目的不在于咏春, 写春游; 而是以理学家的眼光在讲一番深刻的道理;诗中首句所说的 “泗水” ,在山东省中部, 春秋时代孔子曾经在此讲学传道, 教授弟子,逝世后也掩埋在这里; 南宋时, 北方国土已经被金人占据, 朱熹不曾北上, 自然不行能到 “泗水滨”去“寻芳”;这里的“泗水滨”暗指孔门,代指孔子儒学;“寻芳”就是指探求圣人之道; 泗水寻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查找真理, 这就是诗的主题;诗的后两句意在启示、 引导人们熟悉到:孔子儒学的要义,一旦广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熟悉,便会领略到“闻道”的乐趣, 从而给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带来蓬勃的生气和崭新的气象,发生庞大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全诗采纳比兴手法, 寓景以谈论,寓物以说理,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是带有哲理的韵味和乐趣,因而此诗既具有自然审美乐趣,又具有哲理审美高度;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 西林:江西庐山山寺名,始建于六朝,宋代改称乾朋寺;2. 缘:由于;3. 此山:指的是庐山;4. 不识:认不清;【诗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高耸,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出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晰庐山原来的面目,只由于自己在庐山中;【作者简介】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闻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 诗人、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爽派词人代表; 其诗, 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就开创了湖州画派;【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玩庐山; 漂亮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如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 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由于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观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发我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肯定的片面性; 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表谈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特殊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化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注释】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2. 耘田:除去田中杂草;3. 绩麻:把麻搓成绳或线;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肯定的工作;5. 未解:不懂;6. 供:从事,参与;7. 傍:靠近;8. 桑阴:桑树底下阴凉地方;9. 昼:白天;10. 童孙:指儿童;【诗意】白天人们忙着到田里去锄草,回家后夜晚忙着纺线织布;农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自都担当起家庭中肯定的工作; 幼小的孩童虽然仍不懂得干耕田织布的活儿, 可是也在桑树阴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菜种瓜;【作者简介】范成大 : ( 1126~ 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 1154)中进士;任徽州司户参 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 乾道六年( 1170),他以起居郎、假资政殿高校士官衔,充祈国信使, 出访金国,为转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大方”,相机折冲,保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 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看法相同,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 居家乡石湖;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写诗,初从江西诗派入手,后摆脱其束缚和影响,广泛地向唐宋名家学习,最终自成一家;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宽阔生活和农夫的疾苦, 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又同时表现了恬适闲适的田园生活, 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他的爱国诗以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 卷最有价值;最能表达其诗歌特色的,是其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 60 首;这组诗比较全面而 深刻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 风俗习惯, 反映了农夫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 其诗风格纤巧婉丽,温润精雅,富有民歌风味;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意深长,与秦观相近, 后期作品就近于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