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何以中国:从前中国时代到最早的“中国”-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六季第一讲.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7533456
  • 上传时间:2018-10-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55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何以中国:从前中国时代到最早的何以中国:从前中国时代到最早的““中中 国国”|”|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六季第一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六季第一 讲讲『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六季解读无字地书——考古学视角下的上古中国(共三讲)【时间】5 月 13 日(周五) 19:30-21:30【地点】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讲】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讲】何以中国:从前中国时代到最早的“中国”最早的“中国”从何而来?数千年前“满天星斗”时代的中国大地有着怎样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应该怎样看待它们?早期中国由多元到一体的演进过程是单线进化的吗?中国可以做无限制的上溯吗?中原文化一直就遥遥领先吗?为什么最早的“中国”出自中原? 种种问题,引人遐思文献史学扑朔迷离的追述传说,使我们看那个时代犹如雾里看花而从考古学的视角,可以追溯东亚“大两河流域”的社会复杂化、国家化、城市化和文明化进程,进而勾画出东亚大陆农耕文化与早期文明史的框架跟随考古人许宏走进数千年前的“中国”世界,一览那个时代的恢弘与壮阔二里头遗址主讲人 | 许宏*据现场实录整理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感受,没想到来了这么多朋友,尤其是还有那么多朋友居然站着,我很惊讶。

      在京城,我们三联书店的地下一层,应该是最有书店文化氛围的地方了三联这次请来做公开课,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在今天到明天、后天这三讲里谈一些我对早期中国略微系统些的认识我借机梳理了一下本人近年研究的三大主线第一从国家和文明史的层面来看,本人不认可中国文明可以做无限制的上溯,提出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说” 第二从城市史的层面看,不同意都城一定要有城墙这样的定说或者权威说法,提出从二里头到东汉的早期都邑“大都无城说” 第三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上,认为二里头和二里岗仍然属于非信史时代,坚持夏商问题有条件的不可知论这就是我在三大主线上的三大认识我们说考古应该还是不枯燥的,至少是跟哲学或者我们考古研究的近亲古文字学相比无图无真相,我们还是看图说话来走进我们的“早期中国之旅” 许宏第一讲就是围绕着“何以中国”说起来如果从时间上来说,我的研究大体上以二里头为中心,上到新石器时代,下到秦汉大体上相当于英文中“早期中国” ,EARLY CHINA 的研究范畴说到中国,现在把以前的文化传统遗失太多了,我们从理念、教育制度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东西都不是古代中国的,更不是早期中国的,但是骨血里面却留下了印记我举个例子,像现在少得可怜的文化关联里边,就有每年大年三十回家过个年,无论路上怎么艰难困苦一定得回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

      说到甲骨文的发现和辨识,这些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的东西,一旦进入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眼中,他们就可以以《说文解字》为桥梁,建构起当代中国人对古代汉字和汉语的认知,这个血脉上的联系非常非常难得大家知道法国学者商博良破译古埃及石碑文字是靠的三种文字的互译,没有互译这些文字就是死文字,但是甲骨文是幸运的,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上很多东西可以这么看巫鸿教授有句话,大意是说我们做学问基本上有两大主线:一个是属于大历史,是历史本身的;再一个是学术史,是我们对历史认知的历史回首我们对于上古中国的认识和建构,基本上我们在做着学术上寻根问祖的工作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考古学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学科建立之初就是以本土学者为主来进行发掘研究的学科大家知道,无论是两河流域、中南美洲还是印度,都是西方人来做的考古学,他们作为“他者”来做所谓客观的研究我们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我们有刚才讲到的那样的便利,有那样的骨血相连,这样导致我们对祖先的认知是有其便利之处的但同时不可否认,我们作为这个族群的后人,肯定会融进一些跟理性不太和谐的情感在里边对一个学者来说,在科学理性、文明认知、追求史实复原的同时,作为中国人,本身会有这种在救亡图存环境下的复杂心路历程。

      民族主义在这里不是一个贬义词,无论如何,你骨子里还是中国人我写的《最早的中国》 ,认为“中国”这一概念不能做无限制的上溯,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 ,这似乎是一种学术上的“政治不正确” ,因为我们一般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外国学者看,又可能会觉得你有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因为你说的是“最早的中国” ,而有一非常苛刻的说法是秦汉之前没有“中国” 这就是建构和认知的不同我们要建构国族认同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先说“国” , “国”一般就是城和邦的意思,那个时候的国经常被用来指国都,国都及周边的那块土地叫“国” ,国人和野人是相对应的我们知道国以前特别多,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武王伐纣的时候有三千诸侯,等到西周时期剩了八百,然后到战国七雄,秦汉一统,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中国”这个概念出得比较晚,最早的就是西周时期,在不排他的小国前边加一个前缀“中” ,这肯定是一种文化本位主义的概念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图哪怕自己的版图再小大概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这个跟我们是一样的大邑商” “中商” ,意思都是我是最大而居天下之中的加了“中”的定语,就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了比如说我们如果说有,那是“政治上的不正确” ;我们也不能说一开始有七八个中国,那是逻辑上的不正确。

      我认为我是中国,我就是唯一的,实际上这个中国基本上是“中央之城”和“中央之邦”的概念我们通过梳理传世文献,发现“中国”出现得并不早,《尚书》 《诗经》基本上都是战国时期成书的 “何尊”是1963 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它是一件带有铭文的国之重器,现在被列为极少数的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之一它的铭文上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中国”这两个字显然,周人也认识到关中还是稍偏了一点,而中原腹地的洛阳一带才是天下之中,比较便于统治人民何尊铭文考古学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由已知推未知,从我们称为信史、有文献记载可以引证的时代,从这儿开始我们往前追看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通过把地上的文字材料和地下的文字材料结合来确证大家注意这里说的都是“文字材料” ,证明至少出甲骨文的殷墟时期已经是信史了此后,有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中国人是怀着梦的中国人没有明确的宗教,有人说历史就是他们的宗教,现在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这么说的我们的前辈一直往前追溯,寻找自己的根,一点一滴地,从商王朝前期都城、早于殷墟的殷商文化,再往前找到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二里头,有人认为它是夏,也有人认为是早商,现在还有学者认为它是早商……我们逐渐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在对“夏”的认识上,由于司马迁把夏商周三代王朝作为整个华夏民族的成丁礼,一般认为“中国”大体从这里起步,但是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非常“拧巴”的概念,大家知道有地理的、空间的、政治的、民族的、文化意义的含义,都变化得非常厉害我们看秦汉之际的版图,相当于后来的内地 18 省,不包括四大边疆,就是适合于农耕的那些地方成了最初的中国然后再看,到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拧巴”了,因为如果你以汉族的居住区为中国的话,你就是偏居一隅,那些契丹人是不是“中国”?金是不是“中国”?现在学术上还在争议,这是个建构的问题看一看我们特别熟悉的祖国版图如果按照司马迁说的,夏商周王朝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中国,再往前三皇五帝就虚无缥渺了夏商周这三个王朝都只是在非常狭窄的、被称为中原的地方出现的我们如果加以分析,这条黄色的虚线有朋友应该知道叫“胡焕庸线” ,这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来的,这条线东南住着大约 96%的人口,到现在也没有变过直观上看,以这线为界,可以分为绿色的板块和褐黄色的板块,多雨的板块和盼雨的板块,农耕的板块和畜牧游牧的板块,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板块,文化上,用鼎的板块和用鬲的板块……但最后是在中原这个两大板块交汇的地方,杂交出高度文明,二里头起来了。

      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中国最早的王朝起来了这是一种类似于生态学上所谓的边缘效应在这两大板块交汇地带,最兴盛的文明出来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的交界处——中原我的同行朋友都知道许宏在学术观点上是保守的关于“中国”形成的问题,最保守的是“二里头中国”说,实际上我说更苛刻的是西方汉学家认为的秦汉是最早的中国,我的同行还有“龙山中国”说、 “庙底沟中国”说还有“彩陶中国”说,但正如《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 ,王仁湘老师一本书的书名所描绘的那样,那就是彩陶扩展的浪潮,它不是军事强力推进的产物最重要的是彩陶不是礼器,不是身份地位象征物,而是任何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做出来使用的东西所以它的分布和扩散只能是文化传播的产物货郎挑着担子,这代人走几个山头,那代人走几个山头,以时间换空间完全可以走得很远所以我们说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之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是所谓“中国”前的中国奠定中国版图的东亚大陆在面积上跟现在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政治实体的国际形态跟现在的欧洲也差不多,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大陆,众多集团各自独立发展中国往前再怎么上溯都完全是可以的,保守的许宏把中国的形成只上溯到最早的、排他的、独大的政治实体的形成,上溯到二里头,我把这个形容为婴儿的呱呱坠地。

      你说我要上溯到精子和卵子碰撞的一刹那也完全没有问题,还可以上溯到父方和母方的恋爱,甚至父方和母方任何一方的出生都是这个新生命诞生的前提,但是这样上溯有意义吗?三代王朝里至少商周王朝可以肯定,从它们往前上溯,跟它最为密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再往外跟它们的关系偏于疏远,这是一个总体的印象早期中国相关文化的分布我们看红山文化,从它的墓葬制度、聚落形态到玉器,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原人的话,你不会认可这跟我是一类人,会认为它是“非我族类” 可以相信当时他们是各有各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我们看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非常有特色,比如玉器中的琮、璧这样一套文化信仰的核心部分,就完全没有被二里头文化所吸收,当时的人怎么看它我们不知道,当时没有文字,我们只能从考古学的表象上看它们是有巨大差异的,各是各的人类群团红山文化积石墓及玉器再看山西陶寺,它在地理上属于大中原的一部分,这种陶质的大龙盘、大石磬以及大型墓葬等,都很有它的特色如果说三代礼乐文明以祭祀用的礼器为主,它的核心是酒礼器,而陶寺的礼器组合是看不出重酒还是重食的,还是有若干差异的山西陶寺出土的彩绘大龙盘下面再和大家聊一聊山西,在场一定有山西的朋友哈现在看来,任何历史悲喜剧都是在地理这个大舞台上上演的。

      山西是一块宝地,越是上古时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我们看山西的山河控戴,两山加两河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导致它尽管是历史上无数次文明浪潮的策源地,但是往往这些文明的火花到了山西之外才大放异彩,我形容这种现象为“起于河东山西,成于河山之外” 陶寺大概是最早的例子再往后我们看晋国是典型的周文化,但势力没有超出山西,只有到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才成就了“战国七雄”的霸业而拓跋鲜卑只有从山西大同的平城迁到大河之南的洛阳才有了北部中国的统一回到中原腹地,我们看看二里头带有中轴线的宫殿建筑在仰韶晚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出现了有中轴线概念的、类似前堂后室的“原始殿堂” ,这是东亚大陆最早的中轴线的实例中轴线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变化,最初是单体建筑的中轴,后来变成了宫室建筑群的中轴,始见于二里头,再后来变成整个都城的大中轴,从曹魏邺城和魏晋的洛阳城开始,那种城市大都的大中轴才出来,这是三个中轴线的演变步骤所以龙山时代这个时候中轴线顶多是一点萌芽,而夯土墙已经屹立在中原大地了像河南龙山时期的大型建筑基本上可以看作二里头宫室建筑的雏形,只能上溯到这里我们看二里头的宫殿建筑,它的长宽和柱网结构,已经有了类似于“营造法式”的建筑理念和规制了。

      秦安大地湾二里头七号基址再看墓葬,陶寺那么大的墓只有独木棺,但是在当时的山东海岱地区,墓葬中棺椁已经齐备了棺椁齐备是来源于山东,而不是大中原的最初所谓的社会复杂化进程跟现在一样是东方先亮精制的酒器在大汶口晚期时特别盛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法律援助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社区关于2025年夏季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报告材料.docx 2025关于转型实践中汲取发展思考的学习心得体会.docx 2025关于“学论述、谈体会、抓落实”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docx 2025教育系统党徽党旗及其制品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报告.docx 熔铸忠诚之魂夯实平安之基 锻造政法铁军在县委政法委员会2025年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县委2025年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材料.docx 在2025年市关于建强基层组织体系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共青团县委2025年全体团员干部会议上的党课讲稿: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docx 在2025年片区农业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在市保险领域民事检察协同监督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县自然资源局人才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x 在2025年县委办公室“病灶”清除行动警示教育暨作风建设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市防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2篇.docx 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2025年全区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docx 在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在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2025年半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