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研究: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docx
10页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研究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出台自主招生制度和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丰富高校学生来源,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但是,现阶段自主招生在个别地区已经成为优势群体进入重点大学的“跳板”,成为了放大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中间机制如有学者指出,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建立在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上,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制约且在实操作中难以量化,导致考生在实际中获得加分的不公平[21]例如,获取高考加分者绝大多数来自重点中学,大多进入重点高校,而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有更多的高考加分机会,并且那些父母文化程度高、行政职务高、经济条件好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有学者认为,高考加分已异化为社会优势阶层的特权和福利,使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不均等,并强化了高校中的阶层隔离[22]对高考加分政策的评价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多样化、复杂化态势这可能也是导致我国民族间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更多是以城乡和阶层不平等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影响因素分析表3呈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高等教育获得质量层面的关系,二者进入普通大学、“211”大学和“北清人”大学的比例分别为37.56%、31.74%、30.70%和37.59%%、30.86%、31.55%,卡方检验结果为0.6187(P=0.919),表明不同民族在不同层次大学获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表3 少数民族与汉族高等教育获得质量比较(N=3402)民族普通大学“211”大学“北清人”大学合计少数民族37.56%31.74%30.70%100%汉族37.59%30.86%31.55%100%表4呈现了家庭背景(父亲学历、家庭所在地和家庭年收入)、高中学校层次和高考优惠政策对不同民族进入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模型1到模型3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不同层次高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模型4是汉族学生进入不同层次高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4 不同民族进入三类不同高校的Mlogit回归分析模型1:少数民族模型2:少数民族模型3:少数民族模型4:汉族变量名称取值“211”大学“北清人”大学“211”大学“北清人”大学“211”大学“北清人”大学“211”大学“北清人”大学控制变量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父亲学历高中0.010.48-0.080.34-0.120.26-0.01-0.25*大专及以上0.50.94**0.3120.670.260.620.3**0.32**家庭来源地地级市0.17-0.060.161-0.10.2-0.040.26**0.31**省会和直辖市0.010.21-0.18-0.08-0.19-0.040.180.11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0.02-0.01-0.01-0.03*-0.01-0.03-0.010.01高中层次县重点高中0.692*0.8190.695*0.884*1.124***1.264***市重点高中1.23***1.84***1.21***1.9***1.91***2.48***省级及以上2.32***2.82***2.18***2.83***2.41***3.04***加分政策加分-0.592**0.230.261.54***自主招生是-0.021.28**0.88***2.19***截距3.99.34***2.928.19**4.267.36**0.293.43***Pseudo R20.050.050.060.060.090.090.110.11N37737737737737737730253025注:限于篇幅未报告标准误;***p<0.01,**p<0.05,*p<0.1。
在模型1中,笔者加入家庭背景变量,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北清人”大学的几率是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12.87倍(e2.55),而父亲学历为高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211大学层面并无明显优势这与已有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出入,有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获得重点大学(包括“985”院校和“211”院校)高等教育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与少数民族存在一定的区别,对于汉族学生而言,父亲学历高不仅对进入精英大学有利,对进入“211”大学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显而易见,父辈学历对子女获得重点大学教育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教育获得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这里得到了部分验证在模型2中,笔者又加入了高中学校层次变量,发现高中学校层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高等获得质量的影响非常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就读于县市重点、省重点和国家级重点的学生进入“211”大学的几率远远高于就读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就读于县市重点高中学生进入“北清人”大学相较于就读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则并无明显优势在模型3中笔者加入了优惠政策变量,包括两个指标: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地区,为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对不同少数民族在高考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自2003年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政策,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可获得高考加分、降分录取、优先录取和推免等优惠,但自主招生考试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加入优惠政策变量后,有两个比较值得注意的发现:第一,获得加分优惠和自主招生政策对进入“211”大学并无明显优势,并且获得加分的学生进入“211”大学的几率比进入普通大学低1.73(e0.55),也就是说加分政策对提升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的帮助可能更多停留在普通大学层面第二,获得高考加分对进入“北清人”大学并无明显的优势,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则有非常明显优势,即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进入“北清人”大学的几率是没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的29.43倍(e3.38)而汉族学生则不同,参加自主招生制度对进入“211”大学更有利,是没有参加自主招生制度学生的11.25倍(e2.42),高考加分政策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对进入“北清人”大学均有利,进入精英大学需要的优惠政策更多高考分数是进入大学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影响因素,这对于少数民族也不例外表5呈现了不同民族家庭背景(父亲学历、家庭来源地和家庭收入)、高中学校层次对高考分数影响结果。
可以看出,高中学校等级越高,高考分数也越高,对汉族或少数民族皆如此;而父亲学历、家庭来源地对汉族学生高考成绩影响显著,对少数民族学生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则对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成绩影响显著,对汉族学生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少数民族内部高等教育获得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阶层分化表5 不同民族高考分数影响因素的OLS回归分析变量名称取值模型1模型2模型3控制变量已控制已控制已控制父亲学历高中7.87-5.64*-5.28*大专及以上16.788.98**10.54***家庭来源地地级市-11.760.850.47省会和直辖市-11.41-6.45*-7.26**家庭年收入-0.83***-0.010.02高中层次县重点高中38.19***49.15***47.11***市重点高中65.2***78.9***76.93***省级及以上54.71***89.82***84.45***截距684.7***667.5***676.8***R20.1960.1930.187N36126532784注:限于篇幅有限,未报告标准误;***p<0.01,**p<0.05,*p<0.1;由于部分学生系通过保送等方式进入大学,因此回归模型样本与总样本存在一定差异;模型1是少数民族样本,模型2和模型3分别是不包含和包含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的样本。
六、结论与建议始于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扩招并没有实现工业化理论预期:即“先赋性”家庭背景因素在子女教育获得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教育不平等现象将会逐渐消失从调研结果来看,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获得的研究较多,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的关注却不足,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获得途径主要为参加高考,虽然其高考成绩、自主招生参与和保送比例明显低于汉族,但是民族间高等教育获得并没出现明显的不平等一方面,是少数民族获得自主招生考试以外的高考加分比例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考分数低的不足;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间高等教育获得途径的差异更多是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也就是说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导致了民族之间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针对这一情况,应当肯定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在削弱民族间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缓解自主招生少数民族弱势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有所倾斜和侧重,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缓解民族间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问题。
第二,高中学校层次和家庭年收入显著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和高考分数,其中前者影响为正,后者影响为负,并且其他家庭指标均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和高考分数影响不显著,表明在少数民族内部高等教育获得的阶层和城乡不平等程度并不显著针对这一情况,应当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普通学生在享受同层次高中教育方面具有均等机会,倡导少数民族学生和普通学生接受混合式课堂教育,从而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可以获得同样水平的高中教育同时,应当加强少数民族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备科学、合理的学习态度第三,高考加分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211”大学并无明显促进作用,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对少数民族进入“北清人”大学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点与汉族学生不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国家政策,并且内部不平等化程度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及时探讨我国教育政策改革和机制创新,从而有效缓和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现象例如,为了消除教育获得的族群教育获得不平等现象,美国政府也为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待遇政策和学业成绩的补偿性政策,这些政策不仅缓和了教育获得不平等现象,也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现状。
[23]总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途径,并对影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此次使用数据样本都是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未能呈现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样本,因而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偏误,低估了少数民族内部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注释:①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下同参考文献:[1]吴晓刚.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初步发现[J].社会,2016(3):1-31.[2]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