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 教案 (部编版).doc
52页14春(精选16篇)14春 篇1 [教学目的] 一、领会作者赞美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 四、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的意境,引入课题 1、复习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天写到描绘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三、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天还没有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2)朗读第2节总写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理解词语“朗润”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7)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3.第三段:颂 (1)朗读8、9、10节 (2)在绘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用了什么手法呢? 四、课堂练习: 1、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伴随音乐,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读,再次体会大师笔法,体会自然之美,体会生活之美,体会情感之美 3、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五、课后拓展: 语段训练:完成景物片段描写训练《校园的天》,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交流改进 [板书设计 ]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活力14春 篇2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舒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4.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语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并作赏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描绘春天的诗文或名句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 (二)导入新课: 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后,用几个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概括你所看到的画面,也可以用课前收集到的诗文句子概括,并设想一下:如果你置身画面之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学生简短交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领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三)检查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1.完成根据拼音写汉字的练习: 酝酿yùn niàng 抖擞d?u s?u 披蓑suō戴笠lì 宛w?n转 嘹亮liáoliàng 2.交流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学习同伴之间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查学生课前完成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文章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交流后,教师作简要点评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 (五)精读赏析 1.师生合作,选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可以由学生选择五个画面中的任意一个),具体评点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展现春光之美的在师生的合作下,解决写景的方法:用词准确,大量运用叠字叠句,选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画面融入人物活动,写景注意层次……再由学习小组合作,任选其他段落,使用上面的方法赏析。
或者,用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学生仿照评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赏析 2.小组学习,学生选取喜爱的语句,评点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体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以由教师提供示例,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将春草写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而着一“钻”字,写出了春草穿透土层,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八)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③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引文来源 春·示范教案14春 篇3 江苏 王安琪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天,赞美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 ,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回大地,因为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的散文 (这样导入 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