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八戒
  • 文档编号:599335639
  • 上传时间:2025-03-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3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材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课题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章节/课时 第 3 章10 节 1 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承接第九课继续从政治史角度简述了辽西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其四个子目分别是“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基本按时间顺序设置,元朝的民族政策单列一目;各目之间基本为并列关系 辽夏金元时期是一个各少数民族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民族交融的时代在与宋朝交往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结合本民族特点学习汉法,“因俗而治”,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政治智慧辽朝职官分为南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和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西夏中央机构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有一套本民族官称;金朝在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持了猛安谋克制这一管理系统;蒙古族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逐渐兼并周围各政权,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推行汉法,推行驿站制度、行省制等多项管理措施,促进了国家统一;元朝“四等人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仍是这一时段的主流,中国成为一个在疆域、民族、文化上发生全新变化的“大中国”。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了辽、西夏、金、蒙古及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过程及其同宋朝的冲突和交流,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有一定认识;基本掌握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建立、灭亡的具体时间及顺序,但缺乏对复杂、陌生史料的研读和分析能力,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接受、学习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具体措施及其体现的政治智慧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同时,学生一定程度上缺少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需要打破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看待少数民族政权的视角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教材,知道辽南北面官制、西夏政治建设、金猛安谋克制、元行省制及民族政策等各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建立的特定民族环境背景、制度的主要内容、“因俗而治"的特征; 通过分析辽夏金元的正统建设与“中国”观,认识到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各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辽夏金元的政治建设和正统建设,体会少数民族统治者杰出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 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教学难点 辽夏金元在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与教学用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 学法:史料实证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效果评价 时间分配 导入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一直非常重视正统,也即政权的合法性建设,辽宋夏金时期,出现了各个政权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同时又互相竞争的现象;元代完成了统一,使天下重归一统。

      与正统相提并论的还有“中国"这一概念,“中国”一词在中国古代常用于指代中原,更有天下中心、文化中心的含义,是一种极具吸纳性和包容性的政治理念辽夏金都以“中国"自居,元代更在“天下一家”的观念中体现出浓厚的中国认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辽夏金的中国认同 紧跟教师思路,认真听讲 通过“正统"和“中国”观念的讲解,引出本课要讲解的主题“辽夏金元的中国认同”,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正统”和“中国"观念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程度不足的偏见 能够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在“正统”和“中国"观念上作出的进步 2min 新课讲授 各争正统:辽夏金的“中国认同” 教师出示学者研究,示范如何提取材料信息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由于仰慕汉高祖刘邦,故改契丹耶律氏为刘氏,又“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认同刘氏和萧氏为其先祖西夏袭用历史上夏朝的国号,寓有继承华夏、汉族政权之意,明确表达了“中国”认同;女真人建立的金在进入中原以后,依据“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的传统“中国"观,自我认同为“中国”辽、西夏、金在自我认同为“中国"的同时,也认同宋人为“中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同为“中国"的思想认识。

      赵永春——《10—13 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教师出示辽夏金正统建设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 辽夏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正统建设?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解辽夏金的政治制度建设,让学生归纳辽夏金统治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 特点: 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双轨治理(辽) 评价: 对中原汉制:保护发展了先进的封建文明 对少数民族政权自身: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各民族:有利于民族交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辽夏金在“中国"认同和正统建设上如何看待宋朝,宋朝又如何看待他们? 教师总结,肯定辽夏金看待宋朝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引出第二部分对元代内容的讲解 天下一统:元代的“中国认同” 教师出示学者研究,提问学生元代“中国"认同的表现 元朝对“中国”直观的认同表现为在元代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特别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元代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 在文化认同方面,元朝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 在政治制度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各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

      元代的“中国”认同还表现为自居“中国"正统,建元易号、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的“多统”意识,不断强化其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 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元代“中国"认同》 教师出示材料,讲解元代行省制、边疆治理和交通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元史·百官志七》 教师出示材料,讲解“元修三史”的背景和正统观念方面的进步之处; 自1279年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表示对前朝的尊重和证明元朝统治的合法性,便提出要修撰辽、金、宋三史,然而因为朝臣对三国正统问题观点不一,直到元朝末年,元朝政府才确立了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最后著成《辽史》《金史》《宋史》三部正史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问题》 教师过渡:主张以宋为正统的都是南人,南人是什么群体?为什么他们会坚持主张以宋为正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元代的民族政策 教师讲解元代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和民族交融的情况。

      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学习如何分层次划分材料提取关键词____________学生回答: 文字:创立本民族文字 文化:尊奉孔子和儒学、儒家经典 特点:参考中原汉制,同时保留了一定本民族的特色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___学生根据材料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_________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出示材料介绍辽夏金“中国"认同的表现和进步之处,同时教学生划分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辽夏金和宋彼此的态度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辽夏金在民族观念上的进步之处 出示材料介绍元代“中国”认同的表现和进步之处,同时教学生划分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方法 _________ 通过介绍“元修三史”,突出元代在正统观念的进步____________ 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分层提炼关键词的方法____________ 学生能够归纳辽夏金正统建设的角度和具体的政治制度,也能概括出统治的特点,但是对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还不够了解成功制造了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各政权民族观念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基本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标 15min 18min 小结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曾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反元的政治口号;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诏修元史,对大臣说“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和“中国”之主。

      请结合材料及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今日应当如何看待辽夏金元的正统问题 历史地看:都统治过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并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后朝统治者承认前朝证明前朝有合理性; 全面地看:“正统"问题的实质是“夷夏之辨”,忽略了少数民族政权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今日不应再从这一角度探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从后世(明代)对元政权的反差评价设计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辩证地去评价辽夏金元的正统问题 学生能够做到从多个角度看待辽夏金元的正统问题,分析出正统问题反映的实质是“华夷之辩”,但也有一定的过度延伸,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给出正确评价 5min 板书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各争正统 正统建设:文字、文化 政治建设:辽——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 西夏:汉制蕃称 金:猛安谋克制 天下一统 政治:行省制 边疆治理 交通 文化:国号、修史 教学 反思 本课课程设计具有创新性,以正统观念和中国认同作为切入点,还拓展了元修三史的例子,同时也清晰地讲述了本课的基础知识但问题设计较为平行,尽量打破教材,同时问题设计应有梯度性提问后对同学的引导不够准确和有导向性。

      语言表达尽量简洁,少说话,语言要有逻辑性;课程的逻辑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内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2.1 一次方程(组).docx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5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3大模块知识梳理+9个考点+5个重难点+1个易错点)(原卷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2-北京版 (共13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1.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共12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3课时 街心广场|北师大版 (共13张PPT).ppt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