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指导课件 自然地理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4.ppt
70页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自然地理,,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特别提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 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3.受热过程:,太阳是根本,地面是直接,大气返大气,大气暖大气,太阳暖大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及应用1.保温过程,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能,(1)成因: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①冷热状况:M ,N ②气压高低:A ,B ,C ,D 冷热不均,受热,冷却,低压,高压,低压,高压,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平行,斜交,一、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及应用1.保温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2.保温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2)秋冬季节,北方农田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对点例练】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小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第(1)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这里的等值线为“等有效辐射”线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第(2)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将其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
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也越强答案:(1)C (2)B,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等压面的判读,(1)无论是低空还是高空,高压处等压面都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2)近地面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低压如A近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高压如B、C3)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PA>PE4)高、低压均指同一水平面上的相对高低,海拔低处的低压有可能比高处的高压气压值要高,如气压值PB>PA>PE>PF对点例练】2.(2013·扬州质检)下图为“某城区及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区域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A.三圈环流 B.季风环流C.热力环流 D.反气旋(2)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 B.海陆热力差异C.地势起伏 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该题考查热力环流和城市热岛效应。
1)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知区域大气在近地面是向中心城区辐合,高空则辐散,则可推出该大气运动系统属于热力环流,城市的热岛环流2)由上题可知,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答案:(1)C (2)D,三、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曲线,其可以显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具体有以下应用:,3.判断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4.判断风力大小(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3)不同图中,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对点例练】3.(2013·江西模拟)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气压状况看,甲处为______________;从气流分布状况看,乙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__百帕选择字母)A.30<P<31 B.39<P<40C.40<P<41 D.44<P<45(3)此时,西安吹__________风4)图中有两条虚线,请在其中一条虚线上用锋面符号绘出该地区的天气系统5)如果该天气系统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可能出现哪些灾害性天气?(6)图示东部地区有世界最典型的______________气候,该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从气压的高低来看,有低压和高压之分,从气流的运动状况来看,有气旋和反气旋之分;第(2)题,甲乙两地的气压差最大值取甲的最大值、乙的最小值计算得出;第(3)题,此时西安的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判断得出;第(4)题,低压槽线附近气流辐合,形成锋面,根据北半球气流运动方向,在低压槽线附近形成冷锋,如图所示;第(5)题,冷锋活动,在春季,天气干燥,会形成寒潮、沙尘暴、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第(6)题,图示东部为亚洲东部,最典型的气候为季风气候,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答案:(1)高气压 气旋(2)B (3)东北(或偏北) (4)见下图(5)寒潮、沙尘暴、干旱等灾害性天气6)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大气的受热过程,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 B.② C.③ D.④,大气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而实现的;图中①为大气吸收环节,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太阳辐射故选A、C答案:AC,(2010·大纲全国高考)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4℃ B.12℃ C.16℃ D.18℃(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第(1)题,结合等温距可知,图示最高气温的取值范围是:21℃ 第(2)题,读图可知:最高气温值(大于21℃)出现在9日(晴)15时左右在白天,8日(多云)等温线稀疏,即多云的白天气温变化缓慢;9日(晴),等温线密集,即晴朗的白天气温变化剧烈,故B正确白天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时后;因而白天气温变化剧烈,夜间变化幅度较小;气温由下午的最高值到明天的黎明逐渐降低第(3)题,从图中可知,8日20时至8日24时(即9日0时),等温线弯曲最大,表明此时间段市中心与郊区温差最大,即为热岛效应最强时间答案:(1)C (2)B (3)B,(2012·大纲全国高考)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题等压线的判读,(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第(1)题,利用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目前的甲地距图中低压西侧约240千米,该天气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故24小时后,甲地位于高低压系统之间,根据水平气流的受力状况可以判断B选项正确。 第(2)题,30~48小时之间,低压中心将经过甲地,因此会有强对流降雨天气出现答案:(1)B (2)C,活页作业(六),,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