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测试卷.docx
10页初中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测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题)1.近些年来,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越来越多,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中央电视台的预报节目中,表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是( ) 我国在某沙漠(位置见左图)建起了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结合所学完成2-3题2.与北京相比,该沙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的原因是( )①纬度较低 ②海拔较高 ③白昼较长 ④晴天较多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光伏发电代替煤炭火力发电,对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的贡献是( )A.节约煤炭资源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C.减轻大气污染 D.增强二氧化碳吸收读“某市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4-5题4.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正午12点 B.约14时 C.日出前后 D.子夜5.这一天,某市的气温日较差是( )A.16℃ B.5℃ C.10℃ D.7℃下图是全球降水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全球年平均气温是( )A.从南向北递减 B.从低纬向高纬递减C.在南北纬30附近相同 D.最低值出现在北极地区7.全球年降水量是( )A.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B.赤道附近最少C.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多 D.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比北半球多泰安的一位同学将某月5~8日的天气和气温状况记录在下图中,并记录了5日日出日落时间。
读图,完成8-10题8.最适合这位同学晾晒衣服的日期是( )A.5日 B.6日 C.7日 D.8日9.下列关于气温变化的说法,有误的是( )A.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B.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C.北半球陆地上的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 D.南半球陆地上的最冷月一般出现在1月10.昼长指日出到日落的时间段,根据当地日出日落时间,推断本月最有可能是( )A.1月 B.3月 C.6月 D.12月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11-12题11.由图可推测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A.大致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降低 B.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C.从内陆向沿海逐渐升高 D.从东向西逐渐升高12.图中甲区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影响甲地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读“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3-14题13.下列地区中,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形区是(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东北平原14.据图可知、①地的月平均气温在( )A.24~28℃之间 B.20~24℃之间 C.16~20℃之间 D.8~16℃之间下图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
读图完成15-16题15.对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南半球 B.全年多雨 C.1月气温最低 D.冬暖夏凉16.甲地比乙地降水少,图中所示原因之一是( )A.甲处海拔较高 B.甲地位于暖湿气流的背风坡C.甲地处内陆 D.人类活动的影响17.下列有关世界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少,内陆地区降水多B.赤道地区降水多,两级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岸比东岸降水少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18.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被誉为“赤道雪峰”,形成该独特自然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经度位置 C.纬度位置 D.地形地势19.关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的迎风坡气温都比背风坡高B.山地的迎风坡气温都比背风坡低C.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少D.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多读下图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20-21题20.能反映出上海市气候特征的气候图是( )A.a B.b C.c D.d21.a图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湿润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读亚欧大陆局部轮廓图,完成22-25题。
22.图中四地,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属于常年干旱少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3.图中,代表①地气候类型的是( )24.③处传统民居的特点可能是( )A.墙薄、窗大,通风散热 B.双层竹楼,通风防潮C.开挖窑洞,就地取材 D.墙厚、窗小,隔热防寒25.①③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所示地区的气温特点是 ,可判断A地位于 带2)B图气温最高是 季节,此时降水 (多或少),气温最低是 季节,此时降水 (多或少),因此,B地气候类型是 3)C图是 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 4)A、B、C、D降水季节变化最小的是地 (填字母),图中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特征的图是 (填字母)。
5)B、D气温最高值都出现在 月份,因此两地都位于 半球27.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到下列问题(1)造成AB两地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因素 ;造成CD两地降水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因素 2)EF两地中,地降水更为丰富 (填字母),原因是: 3)最能体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的地点是: ,(填字母)它的气候类型是: ,它的气候特征是: 4)C地的气候类型是: 28.读甲、乙、丙、丁四城市气温降水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四城市中纬度最高的是 填甲、乙、丙、丁)(2)甲城市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哪条纬线附近)乙城市的气候类型世界上分布最典型的地区是 3)丙城市的气候类型是 丁城市的气候特点是 。
参考答案1.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往往根据天气预报符号来认识天气,以上四个天气符号中,A表示的是雨夹雪、B表示的晴天、C表示的是大雨、D表示的是沙尘暴天气,故选D2.与北京相比,库布齐沙漠气候更干旱,降水更少、晴天更多,加上地处第二阶梯,海拔更高,太阳能资源更加丰富,两地区的纬度相当,白昼长短大致相同,故②④正确,故选D3.光伏发电代替煤炭火力发电,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光伏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与其余三项叙述无关,故选B4.从图上的气温曲线可以看出,气温的最高点是出现在14时,说明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以前;正午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但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再被大气吸收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此时气温没有达到最高值,故选B5.气温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从该气温图来看,其最高点约12C,而气温最低时只有5C,所以其温差为12C-5C=7C,故选D6.读图可知,全球年平均气温从南向北先升高再降低,故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全球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故选项B正确。
读图可知,南北纬30附近的年平均气温不一样,30S比30N气温要低,故选项C错误读图可知,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南极地区,故选项D错误7.读图可知,赤道地区降水量多,两极地区降水量少,但不是随纬度的变化而递减故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赤道地区降水量多,两极地区降水量少,故选项B错误读图可知,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多,故选项C错误读图可知,中纬度地区的南半球比北半球降水更多,故选项D正确8.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可知,这位同学最适合晾晒衣物的日期是7日,是晴天,5日和8日是多云,6日是雷电天气,故选C9.一天中的最低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不符合题意一天中的最高温一般出现在14点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北半球陆地上的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故C不符合题意南半球陆地上的最冷月一般出现在7月,故D符合题意10.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上除赤道以外,其余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对于北温带的泰安来说,每年的3月21日前后至9月23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由图可知,当天泰安的昼长要大于夜长,最可能是6月,故选C11.读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故A错误,B正确。
气温的分布不仅会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明显从内陆向沿海逐渐升高或从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故CD错误,故选B12.读图可知,甲地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是地形因素,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择C13.读图中的等温线分布可知,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上,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的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普遍高温14.读图可知,图中①是东北地区,这里7月平均气温在20℃-24℃之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15.读图可知,甲乙两地最高气温均出现在1月份,说明两地都位于南半球,A正确,C错误读图可知,乙地受暖湿气流影响,全年多雨;甲地降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B错误甲、乙两地全年气温都在20℃以上,全年高温,D错误16.甲地比乙地降水少,图中所示原因之一是甲地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难以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B正确;甲处海拔较高,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甲地距海较近,C错误图中并未显示人类活动,D不符合题意17.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降水多,两级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岸比东岸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所以A不正确,BCD正确18.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