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解析.docx
23页关雎先秦:佚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漂亮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 j 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洲:水中的陆地;窈窕( yǎo ti 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外表美;淑,好,和善;好逑( hǎo qi ú):好的配偶;逑, “仇”的假借字,匹配;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漂亮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 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 “君子”努力追求 “淑女 ”;流,义同 “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寤寐( 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 “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 “服,思之也; ”悠哉( yōu z ā)i悠哉:意为 “悠悠 ”,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 ·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 “思念呀,思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漂亮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靠近她;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靠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靠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靠近 “淑女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漂亮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芼( mào ):择取,选择;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欢快;乐,使动用法,使 欢快;《国风 ·周南 ·关雎》 这首短小的诗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 《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定,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岁月应当仍要早些, 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第一遇到的就是《关雎》;起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懂得, 并不认为 《关雎》 是任凭排列在首位的; 《论语》 中多次提到 《诗》(即《诗经》 ),但作出详细评判的作品, 却只有 《关雎》 一篇, 谓之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 《关雎》是表现 “中庸 ”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 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 都必需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 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 “《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 “乡人 ”即一般百姓,也适用于 “邦国 ”即统治阶层;《关雎》 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 “君子 ”对“淑女 ”的追求, 写他得不到 “淑女 ”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 “淑女 ”就很高兴,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 “淑女 ”欢快;作品中人物的身份非常清晰: “君子 ”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 “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 那是要有相当的位置的; 以前常把这诗说明为 “民间情歌 ”,唯恐不对头,它所描画的应当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唯恐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先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 是男方家庭赞扬新娘、 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 ·国风》中的许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消遣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有用性,只是有些诗原先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晰了,就仅当作一般的歌曲来看待;把 《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唱到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 仍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状显现的; 之所以如此, 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 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 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漂亮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 必定很讨新娘的喜悦; 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 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 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心情结构来说, 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 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 得来不易的东西, 才特殊珍贵, 特殊让人兴奋;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 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第一,它所写的爱情, 一开头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 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 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 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 乃是 “君子 ”和“淑女 ”,说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 ”是兼有位置和德行双重意义的, 而“窈窕淑女 ”,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 “君子 ”与“淑女 ”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抱负;再次, 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留意到, 这诗虽是写男方 对女方的追求, 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 ”当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 “君子 ”的相思,也只是独闲适那里 “辗转反侧 ”,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似乎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法规;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猛烈; 以上种种特点, 唯恐的确同此诗原先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 那种场合, 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位置相称的有节 制的欢快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 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就把它推许为可以 “风天下而正夫妇 ”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样之处;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 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 在古代, 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固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固,意义至为重大;在其次层意义上, 所谓 “夫妇之德 ”,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 ·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洁(当然第一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心情活动要复杂、活跃、剧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急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克制、 一切修养, 都第一要从男女之欲开头;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益实行完全否定态度时, 在这方面第一会显现严格禁制;相反, 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第一在这方面显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 “正夫妇 ”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 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 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 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 加以引申发挥, 而抵抗封建礼教的非人 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意个人情感的权益;所谓 “诗无达诂”,于《关雎》就可见一斑;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早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密的样子;下文 “萋萋 ”采“采 ”义同;为:凝聚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查找觅,她(他)似乎在河水中心;溯洄( sùhu 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查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阻:险阻,难走;溯游:顺流而涉;游,通 “流 ”,指直流;宛:似乎;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芦苇凄清一大片,早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萋萋:茂密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密;人教版为 “萋萋 ”,苏教版为 “凄凄 ”;晞( xī):晒干;湄( 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巨;顺流而下寻查找觅,她(他)似乎在水中小洲;跻( j ī):上升,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 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早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采采:茂密的样子;已:止,这里的意思是 “干 “,变干;涘( sì):水边;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查找觅,她(他)似乎在水中的沙滩;右:迂回曲折;沚( 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假如把诗中的 “伊人 ”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珍贵的,感情是真挚的, 但结果是渺茫的,境况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 最令人共鸣的东西, 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 而是他所制造的 “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制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像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 追寻者 —— 河水 —— 伊人; 由于诗中的 “伊人 ”没有详细所指, 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 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 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 情共鸣;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懂得为一种象征,把 “在水一方 ”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 “伊人 ”,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抱负、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 “河水 ”,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唯恐都有肯定道理,似不宜顽固其一而拒绝其他,由于它们都包蕴在 “在水一方 ”的象征意义之中;自然,当我们处在与 “在水一方 ”类似的境遇时,应当观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扫兴;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模糊、清爽又神奇的意境;早晨的薄雾覆盖着一切, 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怯的少女慢慢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 表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显现在水边,一会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