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docx
61页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对人类生 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是森林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繁 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基础在实现绿色增长中具有首 要地位,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 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 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为优化林地结构布局、落实林地用途管制、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实现 林地科学管理,遵照《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批复》(国函〔2010〕69 号)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 号)、《全国土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林地保护利用的方针政 策,编制《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以下简 称“规划”)。
《规划》通过对全省林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林地保护管理措施 及林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我省林地保护利用的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从林地总量、林地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作由了总体安排,为引导全社会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 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切实保障我省林 业中长期发展空间,实现 2020 年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奋斗目标奠定了 基础第一章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第一节自然和经济社会概况一、自然概况 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中心地带,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 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 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地理坐标界于东经 921310846',北纬 32°11'42° 57'之间,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 西北的交通枢纽东西长 1655 公里,南北最宽 530 公里,最窄 25 公里, 国土总面积 42.58 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生态区位重要,是黄河、长江 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甘肃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 55%,河谷川地占 30%,戈壁沙漠占 15%o 海拔一 般在 10003000 米之间。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地势自南向北倾斜,气 候差异明显,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寒带以及湿润、半湿润、干 旱和半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在 016C之间,年降水量在 36.6734.9 毫米之间,75%以上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超过 2500 小时甘肃水资源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 3 大流域 9 个水系,年径流量超 过 1 亿立方米的有 78 条水资源总量为 289 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量居 全国的第 29 位,人均 1077 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甘肃境内分布有 40 多种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黑坤土、黄褐土、灰钙 土、黄绵土、棕壤、褐土、草甸土、寒漠土、棕漠土、灰漠土、灌耕土等 土壤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甘肃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 5 纲 36 目 111 科 423 属923种(1),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种其中, 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野骆驼、雪豹等是我国特有或濒危 的野生动物有维管束植物 4350 种12,其中蕨类植物 34科、78 属、292 种,裸子植物 7 科、20 属、50 种,被子植物 159 科、958 属、4000 种左右。
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55 种从东南到西北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 荒漠草原及荒漠等植被类型二、社会经济概况全省辖 12 个地级市, 2 个民族自治州;有 86 个县(市、区),其中 4 个县级市、58 个县、7 个民族自治县、17 个市辖区有汉、回、藏等 55 个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为甘肃特有的民族总人口 2635.461源自《甘肃省志林业志》2源自《甘肃植被》林地面积结合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数据推算,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10102007)确定的林地、部分建设用 地、部分园地、部分未利用地,下同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60.48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2.65%;乡村人口1774.98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67.35%2009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382.35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834 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7.5 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0.98 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373.87 亿元,增长11.3%;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04.01 亿元,地方财政 收入286.7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9.6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2980.1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9.78 元粮食总产量906.2 万 吨第二节林地资源现状2011 年9 月,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 纲(20102020 年)审查意见的函》(办规字〔2011〕174 号)下达林地 面积规划基数为989.19 万公顷,森林面积规划基数为 491.13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规划基数为 242.49 万公顷,为甘 肃省2009 年的规划基准数据2009 年全省林地总面积989.19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3.2%o 其中有林地242.49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4.5%;灌木林地413.86 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48.64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41.8%;疏林地 23.32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2.4%;未成林地 49.54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苗圃地0.6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7%; 无立木林地28.22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9%;宜林地230.78 万公顷,占 林地面积的 23.3%;林业辅助用地0.31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3%o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1.53%2009 年全省活立木总蓄积 23098.55 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 21993.84 万立方米,疏林蓄积 277.54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 169.95 万 立方米,四旁树蓄积 657.21 万立方米乔木林单位蓄积 90.7 立方米/公 顷乔木林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 112.23 万公顷,蓄积 4213.34 万立方米;中龄林面积64.05 万公顷,蓄积7140.42 万立方米;近熟林面 积 30.31 万公顷,蓄积4234.89 万立方米;成熟林面积25.39 万公顷,蓄 积 4131.57 万立方米;过熟林面积 10.50 万公顷,蓄积 2273.62 万立方米乔木林按林种分,防护林 189.85 万公顷,蓄积 15425.01 万 立方米;特用林40.54 万公顷,蓄积 6444.5 万立方米;用材林1.52 万公 顷,蓄积 101.31 万立方米;薪炭林 0.01 万公顷,蓄积 0.23 万立方米; 经济林 10.57 万公顷(不包括农民因调整种植结构在耕地上营造的经济 林),蓄积 22.79 万立方米全省公益林面积967.1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7.77%其中,认定 国家公益林 746.02 万公顷,纳入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面积为 344.42 万公 顷,其中,中央财政补偿面积 337.34 万公顷,省级财政补偿面积 7.08 万公顷。
商品林面积 22.04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23%o第三节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一、林地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林地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把依法治林作为林地保护 利用的根本保障,围绕贯彻《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先 后制定由台了《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甘 肃省湿地保护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甘肃省全民义 务植树条例》、《甘肃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甘肃省林业生态环境保 护条例》、《甘肃省实施防沙治沙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基 本涵盖了森林、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造林绿化、防沙治沙、 森林防火等领域,使林地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省政府明确提由要把林地放在 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各级林业部 门采取一系列具体工作措施,有效规范了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行为着 力加强了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的林地资源保护利用工 作,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两大国有林业局和全省255个 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先后建立林业系统自然 保护区 49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3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963.1 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 22.6%;建立森林公园 82 处,总面积 82 万 公顷;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地 746.02 万公顷,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的 安全。
林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全省重大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由省林业厅负责统征,解决了林地管理主体错 位、管理缺位的问题,实行林地、林木补偿费代征代付,提高了办 事效率,减少了矛盾纠纷,维护了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征 占用林地专家评审制度,形成了重大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科学决策机制; 建立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特事特办制度,既坚持依 法依规办事,又快捷高效服务,保障了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建立 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公示制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主动接受 社会监督;建立廉政建设征询制度,有效克服了管理中滥用职权等 违法违纪行为;建立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管理制度,提高了森林植被 恢复费使用效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天 然林 395.72 万公顷,完成公益林建设 68.7 万公顷,累计减少采伐量 3000 万立方米;完成退耕还林造林 183.72 万公顷, 其中退耕地造林 66.89 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384.2 万公 顷;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防沙治沙有了新的进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累计完成义务植树亿株——林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
省政府把林业厅确定为全省13 个率 先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部门之一,通过明确执法岗位、执法依据、执法 职责,加强人员资格认证、执法公示、罚缴分离等 制度建设,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进一步提高全省建立森 林公安机构115 个,森林公安干警达到2510 余名;建立林政稽查组织46 个,行政执法人员达到1100 余名;设立木材检查站62 个,执法人员达到 510 余名,初步形成了机构健全、组织严密、职责明确、队伍稳定、监督 有力、上下联动的林业执法体系和管理体系——林地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据 2001、2006 年全省森 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对比显示,全省林地面积由 745.55 万公顷增 加到955.44万公顷,净增28.15%;森林面积由299.63万公顷增加到468.78 万公顷,净增 56.45%;森林覆盖率由 9.9%增加到 10.42%,净增 0.54 个百分 点林业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做生了重要贡献,对促进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林地相关概念及划分标准林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林地包括郁闭度0.2 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