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讲坛笔记1.docx
8页百家讲坛》笔记——金戈铁马辛弃疾(八)词坛飞将【字幕配画外音】自起义南归之后,辛弃疾一直渴望着弛骋疆场、恢复中原,但 机会却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公元1 2 0 6年,宋、金之间烽烟再起,当施展抱负 的机会终于来临之时,辛弃疾却溘然长逝,留下了千古遗憾辛弃疾这位生于乱 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的铁血男儿,没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最终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身影,并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和苏轼的词风有什么不同?后人又是怎样评价这位名垂千古的 词坛传奇人物的呢?【赵晓岚】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初七这一天,临安皇宫里议 事大殿上气氛非常肃穆,负责宣读圣旨的侍从正一字一顿地念着一份将要影响到 无数人命运的诏书,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这份诏书就是宋宁宗下的北伐诏书,在沉寂了四十多年以后,南宋终于再次对金 国宣战,准备复仇雪耻、恢复中原,历史上将这次北伐称为“开禧北伐”在这 场战争开始的时候,辛弃疾正在江西铅山家中,这位梦想着、一生都梦想着成为 将军,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的他,这个时候却不得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关注着 这场战争。
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他的身份又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辛弃疾的身份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呢?他首先是由这场战争的旁观者变成了一场悲剧的预言家在镇江的时 候,辛弃疾曾经就北伐的军事问题提出过四点非常具体的建议:(第一)招兵要择,辛弃疾认为南宋部队的官兵,在经过“符离之役”不战而溃之后,他(们) 已经对金兵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北伐的时候这些部队只能让他们屯驻在长江上 虚张声势,真正要渡淮作战的话,必须另外在边境地区招募壮丁、组建专门的北 伐部队,因为这些人从小就习武骑马、经常和金人周旋,所以打起仗来他们就不 会产生敌人不可战胜的那种心理阴影为此他当时就叫人专门制造了一万件红色 战衣,准备先招募一万名士兵第二)屯兵要分,专门的北伐部队成立以后, 必须把这个部队和原来的军队分开来驻扎,以免沾染上原有军队的那种看到敌人 就两脚发软,有了功劳呢就争得头破血流的种种毛病第三)军事要张,辛弃 疾建议把北伐部队分成两个部分,每部分两万人,分别驻扎在淮东淮西合适的地 理位置,并且选派新的将领来严格训练他们,使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形成雄壮的军 势,对敌人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第四)谍候要明,就是情报的搜集和传递 要准确、迅速。
辛弃疾认为情报人员那就相当于部队的耳朵和眼睛,能够决定战 争的胜负,所以他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字幕配画外音】面对一触即发的宋、金战事,辛弃疾分别从招兵、驻军、士气、 情报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时,南宋朝廷主持北伐大计的是韩侂 胄,他对辛弃疾的这些建议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在军事上遭到了几次严重失 败之后,韩侂胄终于再次想起了赋闲在家的辛弃疾,并决心委以重任,面对这个 整整等待了四十多年的机会,辛弃疾能实现纵马疆场、恢复中原的梦想吗? 【赵晓岚】可是韩侂胄呢,他对这个战争盲目乐观,对于军事呢,又一知半解 所以辛弃疾的这四条建议,他是一条都没有采纳结果战争一开始,南宋部队就 已经呈现出溃败的态势,用南宋一位大臣程珌的话来说【“一出涂地,不可收拾 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盖藏,一日而 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矣—《丙子轮对剳子》】意思就是说一出兵 打仗就输得一塌糊涂百年来训练供养着的部队,一天就溃败了;百年来打造修 理的器械,一天也就全部散失了;百年来公家私人的所有储藏的物资,在一天之 内全部打了水漂;百年来中原百姓盼望南宋军队的人心呢,也在一天之内全部失 去。
而溃败的原因呢?【“无一而非弃疾预言,于二年之先者—《丙子轮对 剳子》】就是说,辛弃疾在两年前提出的那四条建议,每一条都由宋军以失败为 代价,验证了它的正确性开禧二年的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侵,所到之处呢,南宋部队几乎都是望风而逃 这年的十一月,金兵前锋抵达了长江北岸,江南大震在这个时候,四川宣抚副 使吴曦又趁机公开叛变投降了金国,一时间南宋是内忧外患而主张北伐的韩侂 胄,此时是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于是呢,他又想起了辛弃疾,他就给辛弃疾安排了一个新的身份,什么身份呢?他要辛弃疾来当“救火队员”,帮忙挽救已经糟得不可收拾的局面,或者至少分担一部分北伐失败的这个责任据《宋史》 等书的记载,朝廷在这段时间内,曾经先后给辛弃疾安排了两次与军事有关的职 务第一次是在开禧二年底,朝廷先是要辛弃疾担任江陵知府,并且到临安来陈 述关于对时局的看法这次召见以后呢,朝廷没有让他回到江陵去,而是把他留 在京城当兵部侍郎在宋代兵部是负责部队的后勤和情报工作的,兵部侍郎从三 品,是这个部门的二号人物,大约相当于国防部的副部长可是辛弃疾却看透了、 可以说看穿了韩侂胄并不是用他来、真正用他来抗金,而只是分担罪责的意图正如他后来所说【“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就是说韩侂胄哪里是能够用辛弃疾来建立功名的人呢?辛弃疾又哪里是肯依附韩侂胄来追求富贵的人呢?因此他一再上 疏坚决辞去了这个职务,回到了江西铅山。
第二次是在开禧三年的九月初,当时 南宋正在跟金国议和,可是金国一方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还扬言一定要韩侂胄 的脑袋韩侂胄当然不答应,气冲冲地又准备跟金国开仗,于是他又派人到铅山 去请辛弃疾重新出山他这次给辛弃疾安排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这是这个最 高军事领导机关里的一个重要职务,当时一直是由韩侂胄的亲信担任的,所以看 起来这次韩侂胄是要真正的重用辛弃疾了南归四十多年之后,辛弃疾终于第一次有了指挥南宋正规军跟金兵作战的机会, 辛弃疾也第一次距离他成为这个运筹帷幄、决胜沙场的将军,甚至是一方统帅的 理想距离这么近可是当朝廷任命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已经病倒早床上了 就算韩侂胄再有诚意,他也没有力量去完成这个使命了辛弃疾这个时候的病确 实是到了非常沉重的地步,他经常陷入昏迷状态开禧三年,(公元)1 2 0 7年九月初十这一天,已经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忽然 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杀贼啊!”,接着一切都归于沉寂这位一生都梦想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人物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 头,终年六十八岁他终究是没有当上将军,到马背上去叱咤风云,为恢复中原 尽忠竭力,历史总是这样的令人遗憾字幕配画外音】辛弃疾在悲愤中溘然长逝了,虽然他也曾身居高位,距戎马疆 场、杀敌报国的梦想仅有一步之遥,但残酷的现实却最终留下了这千古遗憾。
然 而没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辛弃疾,最终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不朽的 身影那么,作为一代词坛领袖,人们会如何评价辛弃疾的词作呢?在后人眼里并称“苏辛”的宋代两位杰出词人辛弃疾和苏东坡这间又有哪些不同这处呢?【赵晓岚】幸好辛弃疾所留下来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他还留下了其他的一些东西 据江西《铅山县志》记载,辛弃疾死的时候【 “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集”—《铅山县志》】也就是说家里根本没有剩余的财产,只留下了诗、词、 给皇帝议事的奏章,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和书籍这些东西可能会让那些指责辛弃 疾是“贪官”的人感到失望,可正是这些东西却把这位英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 界,真实而生动地保存了下来八百年来不断地让人惊奇、惊叹、激动和惋惜 尤其是他的词,还为他在文学世界里赢得了一个他在现实世界里一直渴望、却没 能得到的头衔这是一个什么头衔呢?我们来看看清代一个文学评论家说的话【“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陈世焜《云韶集》】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词发展到辛弃疾手里,气势纵横、境界博大,情感的抒发 非常痛快,笔墨文采就像风雨纷飞、鱼龙百变一样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真是词坛的飞将军啊!“飞将军”是汉代名将李广的绰号,他一生中跟匈奴大大小小打 了七十多仗,声威远震,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辛弃疾在现实世界中间没有能够做上将军这样的人物,但是他在词中的表现却让他获得了“词坛飞将军” 的称号把“词坛飞将军”这个头衔授给辛弃疾,我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反对,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撤消的词的世界本来就是由那种内容上以男女情爱为多,风格上讲究含 蓄委婉的婉约词当家作主,基本上是一个女儿国这种情况一直到苏轼那里,才 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苏轼以他开阔旷达的胸襟、超群绝伦的才气,把词当做 诗来写,在词里面充分展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情感、还有他的理想苏轼的一些词,比如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真的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就彻底改变了词那种涂脂抹粉、柔媚婉转的女性气质不过苏轼这一类的词,数量并不是很多,在他身后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词坛上基本的状态还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婉约的浅斟低唱压倒 了豪放的慷慨悲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辛弃疾出现了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从两个人的个性、气质来看,【“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弓刀游侠” —谭献《复堂词话》】这是清代一个评论家谭献说的,他的意思大意就是说:苏轼是那种穿戴得很整齐、很 儒雅的读书人中的伟人,而辛弃疾呢,是那种携带着弓箭大刀云游四方的侠客。
这个评价点出了两个人一个最大的差别:苏轼是文人士大夫,他的词在挣脱了 “南女相思”这个传统题材的束缚之后,他尽情展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抱负;辛弃疾虽然书也读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动乱分裂的这个时代,由于他“将种”的家世,更由于他“少年横槊气凭陵”的那种尚武的个性,所以他对这个传统的兵家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喜欢钻研那些兵法韬略辛弃 疾不像一般的文人只能够纸上谈兵,他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 所以辛弃疾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个充满了野性和力量的武士的形象,或者更 为准确地说,他是以一个慷慨豪迈的将军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像这样的一个人,当他闯进词坛这片“女儿国”以后,他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地去做什么“妮子态”,他自然会要高声歌唱,尽情地唱他英雄的情怀,唱他抗金恢复(中原)的理想而当辛弃疾遭到弹劾撤职,被迫退居田园以后,他的词中仍 然是保持了这种英雄将种的本色和豪情哪怕是观赏他住处周围的这些风景,他 所看到的那个景物也和旁人看到的不一样,华贵高雅的牡丹花在他眼里成了什么呢?【“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念奴娇》】就是像吴国宫殿里刚刚接受军事训练的女兵;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他的眼里是【“叠峰西驰,万里回 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就是本来静止的山,居然动了起来,就像一万匹 战马一样在那里奔腾,要从西边跑到东边去;而那些山上的松树呢,就成了马上 的士兵。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就是说我 老了,本来应该是享享清福的,可是老天爷偏偏让我找些事来干,去检阅眼前这 些身材雄壮的松树士兵你看这个日常的风景,居然在他眼中都成了与军事有关 的形象,经常让他在这个想像中,来过一过当将军的瘾辛弃疾的这些词,根据南宋一个叫刘克庄的辛派词人所说【“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意思就是 说,辛弃疾的这些词,无论是文辞还是声韵,都是非常地铿锵有力、气魄极大, 可以横扫一切时间和空间,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词另外呢,还 有很多评论家,为稼轩词的艺术魅力纷纷倾倒,就像飞将军李广用兵从来不拘守 成法一样,李广用兵是从来不拘守成法,而是阵法多变、奇兵突出辛弃疾的词 在艺术表现上面也是不主故常、变化多端,他在苏轼这个“以诗为词”的基础上面进一步发展:“以文为词”就是用写文章的方法和语言来写词,就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有人赞叹他【“才情富艳,思力果锐” 一周济《宋四家词选•目 录序论》】北宋和南宋都没有词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