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辞等讲解.pdf
7页语文修辞方面的一些总结语文修辞方面的一些总结语文修辞方面的一些总结语文修辞方面的一些总结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象征象征象征、、、、对比对比对比对比、、、、烘托烘托烘托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衬托衬托衬托((((正衬正衬正衬正衬、、、、反衬反衬反衬反衬)))) 烘托烘托烘托烘托: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具体指衬托的意思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④临近正午的时候,雾散开了葫芦坝依然是青山绿水的老样儿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的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的柏树林盘,使这块坝子永远保持着一种青年气盛的样子;而那些落叶的桑树和梨儿园子,远远看去,灰蒙蒙的,像一片轻烟,又给人一种悠然迷离的感觉,加上这环绕着大半个坝子的柳溪河碧绿的流水,葫芦坝确实是个值得留恋的好地方!(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
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⑥你看,那位扎两只羊角辫的姑娘喜得满脸绯红,把两只装满金色玉茭的筐从田里提到田埂上,把扁担穿进绳套,汗也没顾上擦一把,便朝后边的姑娘们一招手:“同志们,走哇!“ 语音刚落,只见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肩的毛巾飘起来了赵占山《接过前辈的扁担》) ⑦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 例①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例②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 例③写故乡的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的深刻的乡愁; 例④用葫芦坝正午雾散的景象,暗示当时中央的整顿方针给坝子带来生气的形势,也衬托人物“绣“自留地之“花“的心情;又用远处“灰蒙蒙“之景,透露囿于历史条件,还会有陡变的风云 ⑤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 ⑥写“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巾飘起来了“,是以此来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飒爽、健步如飞地欢快劳动的形象。
也有衬托的意思 ⑦写了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三三三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比喻比喻比喻、、、、拟人拟人拟人拟人、、、、夸张夸张夸张夸张、、、、排比排比排比排比、、、、对偶对偶对偶对偶、、、、引用引用引用引用、、、、设问设问设问设问、、、、反问反问反问反问、、、、反复反复反复反复、、、、互文互文互文互文、、、、对比对比对比对比、、、、借代借代借代借代、、、、反语反语反语反语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一一一、、、、比喻比喻比喻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二二二、、、、比拟比拟比拟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三三三、、、、借代借代借代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
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四四四、、、、拈连拈连拈连拈连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五五五、、、、夸张夸张夸张夸张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六六六、、、、双关双关双关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
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七七七、、、、映衬映衬映衬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八八八、、、、移移移移就就就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九九九、、、、对偶对偶对偶对偶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
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十十十、、、、排比排比排比排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十一十一十一、、、、仿词仿词仿词仿词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十二十二十二十二、、、、互文互文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例子(3)《木兰诗》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例子(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 雪》毛泽东(意思是“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千里”和“万里”是互文 例子(5):《观沧海》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例子(6):《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十三十三十三十三、、、、通感通感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 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十四、辞格辨析 (一)比喻与比拟 两者都是用另外一个事物描写本体不同处主要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不能出现拟体如果一个句子中既出现喻体,也有比拟特征,一般将它看作比喻如:猎犬像战士一样站在那儿,似乎要与老虎决一死战 (二)对偶和映衬 两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衬与对偶中的正对不同处是:对偶不仅要注意意义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绝对整齐。
而映衬没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与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个与本体有关系的代体来描写本体不同处是: 第一,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借代的两个部分则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