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doc
11页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 单元阐明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朴的数据的收集与整顿的基本上,继续学习根据不同的原则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顿的知识,并根据整顿的成果,解决某些实际问题,重要涉及根据不同的原则收集和整顿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来解决问题在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实践活动《上学时间》 教材的编写特点1.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伙中感悟知识教材充足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熟知的、感爱好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收集和整顿数据时,先在小组调查并记录,然后再和其她组交流,最后汇总出全班的数据再根据不同的原则来汇总数据,让学生懂得要记录的数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记录,再汇总把数据按不同原则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成果不一定相似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写时,没有仅仅局限于简朴的收集和整顿,而更多地规定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从更为广阔的天地里,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伙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顿、分析数据的简朴记录过程,结识分类整顿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原则来整顿数据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顿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形成良好的合伙学习的态度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伙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 根据一种原则分类整顿2. 掌握根据不同原则进行分类3.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措施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掌握根据不同原则进行分类2.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措施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时安排共4学时: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1) 1学时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2) 1学时练习十二 1学时上学时间 1学时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第1学时)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例题及第97~9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1. 经历收集、整顿、分析数据的简朴记录过程,结识分类整顿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原则来整顿数据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顿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形成良好的合伙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原则分类整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掌握根据不同原则进行分类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1. 情景导入:提问:同窗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与什么活动?学生交流我们常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窗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措施帮教师迅速理解到成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她们的措施;如果没有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教师想到一种迅速理解成果的措施今天我们就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顿2. 出示学习目的: 1. 经历收集、整顿、分析数据的简朴记录过程,结识分类整顿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原则来整顿数据,能根据整顿的成果提出或回答某些简朴的问题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顿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形成良好的合伙学习的态度 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引1.出示例题1情景图。
1)提问:同窗们你的生日在哪个月? 生:………提问:我想懂得全班同窗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至少?学生思考交流如何才干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每人先写出自己出生的月份,再分类整顿,可以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和其她组交流2)分小组调查每月出生的人数,并把成果记录在表里小组讨论后报告调查成果提问:想一想,可以如何汇总全班的数据?生:先把各组1月出生的人数相加,再……提问:把全班汇总的成果填入表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生:要记录的数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记录,再汇总3)提问:如果要把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看看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报告成果 生: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师:通过按季度分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后总结:把数据按不同原则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提问:如果在全校同窗中调查,又该如何做?得到的成果和你们班一定相似吗?生:不同 师生总结: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成果不一定相似通过这次记录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师生总结收获:a. 要记录的数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记录,再汇总b. 把数据按不同原则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c. 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成果不一定相似。
三、互评互议,小结提高想想做做的第1题.分小组做游戏,并记录成果再按不同的原则分类四、精当练习,适度拓展1.“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1)a. 要记录的数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记录,再汇总b. 把数据按不同原则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c. 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成果不一定相似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顿(第2学时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教学目的1.结识分类整顿数据,并能按照不同的原则来整顿数据,能根据整顿的成果提出或回答某些简朴的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措施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措施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1.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顿,那么你能根据整顿的数据来解决问题么?今天先整顿数据再根据整顿的数据解决某些问题板书课题)2. 明确学习目的。
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引1. 出示98页例题情境图1)思考:从题中你懂得了什么?(2)提问:同窗们,你的身高在正常范畴吗?如何才干理解全班同窗的身高状况?生:把自己的身高与身高原则进行对照生:理解全班同窗最高的是多少,最矮的是多少生:目前小组理解每人的身高,再在全班交流3)按男、女提成几种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窗的身高,并把成果记录在表里 学生分小组调查并记录4)根据学生的调查成果,回答如下几种问题 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窗的身高排一排 ②你们小组的同窗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③把你们小组同窗的身高与国内正常小朋友的身高原则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5)我们还可以讨论几种问题①⑵全班同窗最高的多少厘米?最矮呢? ②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6)通过以上几种问题的回答,同窗们发现了什么? ①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再把每组…… ②先数出每个男生小组里有多少人身高在正常范畴,把数出来的成果相加;再……三、互评互议,小结提高完毕“想想做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根据整顿后的数据,回答问题四、精当练习,适度拓展1. “想想做做”第2题小组合伙整顿数据,并回答问题。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顿(二)(2)课后反思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顿(第3学时)课题练习十二课型习题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第1~3题及“你懂得吗?”教学目的1.会分类整顿数据,并能按照不同的原则来整顿数据,能根据整顿的成果提出或回答某些简朴的问题2.提高学会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提高学会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提高学会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 谈话导入,板题示标 谈话:同窗们,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地方都存在着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有关,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诸多知识都可以服务于生活,不信人们就来看看吧!(板书课题,口述目的)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 练习十二第1题 (1)引导学生获取表中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第2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获取图中信息 (2)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3)班级报告讨论,集体订正 3. 练习二十第3题 独立完毕第1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三、智力冲浪,拓展提高 1. 课本第101页你懂得么?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练习十二习题解说课后反思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顿(第4学时)课题上学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教学目的1.会用学过的数据的收集和整顿,来整顿自己上学时间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解决某些问题2. 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自己身上的数据,加强学生收集和整顿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形成良好的合伙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会用自己收集整顿的数据,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会用自己收集整顿的数据,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提出问题:你每天上学途中大概要用多长时间?和同窗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 学生独立思考:1.先估计自己每天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再和同窗比一比 2.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也许不同样,如何估计才比较合理? 引导:可以持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二、收集数据 1. 记录每天上午上学的出发时间和到校时间,并算出从家到学校要用的时间持续记录5天,再和同窗交流。
学生通过5天的记录估计出每天上学途中要用的时间大概是( )分钟三、汇总讨论 把小组里每个同窗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填在下表中,并按规定整顿根据小组记录和整顿成果讨论: (1)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2)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