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2.pdf
18页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咏鹅》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咏鹅创作年代初唐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者骆宾王简介:《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 “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 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目录1. 作品原文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8 页 - - - - - - - - -2.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诗句译文3. 创作背景4. 作品鉴赏5.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8 页 - - - - - - - -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注释译文诗词注释1.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2. 拨:划动[1]诗句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2]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 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 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 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 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作品鉴赏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 《咏鹅》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 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 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18 页 - - - - - - - - -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 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 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 同样,鹅掌是红的, 而水波是青的, “红”“青”映衬, 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 “绿”“青”相对, 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作者简介骆宾王(约 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画像与王勃、 杨炯、 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 兵败后下落不明, 或说是被乱军所杀, 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18 页 - - - - - - - - -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小池>>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小池创作年代南宋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杨万里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 飞来与小荷为伴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8 页 - - - - - - - - -目目录1. 1 作品原文2. 2 注释译文3. ? 诗词注释4. ? 诗句译文5. 3 作品鉴赏6. 4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1,树阴照水爱晴柔2小荷才露尖尖角3,早有蜻蜓立上头4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18 页 - - - - - - - - -注释译文诗词注释1.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2.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3.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4.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3][4]诗句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作品鉴赏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 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 领略春光 小荷与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18 页 - - - - - - - - -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
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1]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 人政治上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 50 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 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 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8 页,共 18 页 - - - - - - - - -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静 夜 思>>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静夜思作品别名夜思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李太白集》文学体裁五言绝句作者李白简介: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目录1.1 作品原文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9 页,共 18 页 - - - - - - - - -2.? 明代版本3.? 宋代版本4.2 注释译文5.? 词句注释1.? 白话译文2.3 创作背景3.4 作品鉴赏4.? 文学赏析5.? 名家点评1.5 版本考证2.6 作者简介3.7 作品影响作品原文明代版本静夜思⑴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8 页 - - - - - - - -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1-2]宋代版本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3-4]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1 页,共 18 页 - - - - - - - - -《静夜思》诗配画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说明井和床有关系, 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 “床”可能与‘窗’通假, 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 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 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 《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 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 “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 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⑶疑:好像⑷举头:抬头[4][5]白话译文床前一片皎洁月光,好像地上一层白霜抬头遥望天上明月,低头思念自己家乡[6-7]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2 页,共 18 页 - - - - - - - -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 26 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 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4][6]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李白《静夜思》诗意图《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 从“举头”到“低头”, 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3 页,共 18 页 - - - - - - - - -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 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 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 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 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 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 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 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 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 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 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 不禁想起, 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 亲朋好友, 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 写得清新朴素, 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2][8]名家点评《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批点唐诗正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李杜诗选》 :范德机曰:五言短古, 不可明白说尽, 含糊则有余味, 如此篇也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4 页,共 18 页 - - - - - - - - -《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唐诗归》: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可了《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唐宋诗醇》: 《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湖楼随笔》 :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 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 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 “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 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
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5 页,共 18 页 - - - - - - - - -《李太白诗醇》: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2][9]版本考证《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流传不广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的出入宋人上距李白生时比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 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 加之距唐年代相近, 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 《静夜思》 应该是可靠准确的; 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 《全唐诗》 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 《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6 页,共 18 页 - - - - - - - - -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 年的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 《静夜思》 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 4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 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光”是无形的东西, 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 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 而说“明月光”, 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
所谓“篡改说”、 “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 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 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4][10]作者简介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7 页,共 18 页 - - - - - - - -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 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 卷[12]作品影响2015年 3 月 21日,联合国发行《世界诗歌日》系列邮票,汉语诗歌选取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静夜思》。
自 1999 年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3 月 21 日定为“世界诗歌日” 2015年的纪念活动是发行一套邮票,有 6 个小全张共 36 枚,内容为英语、 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6 种世界主要语言的代表性诗歌《静夜思》邮票上,用楷体中文写出全诗, 并在邮票发行资料上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文诗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8 页,共 18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