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城古邑史话.docx
7页棉城在东晋至唐初,称新兴乡,是一个滨海小渔村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始置潮阳县,县治设在临昆山麓,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西麓唐宪宗 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移迁潮阳县治至新兴乡,新兴乡改称棉阳棉 阳(今棉城)始为县治,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据传说棉城在远古北临牛田洋(榕江出海口),南濒龟头海(练江出海口), 其地形左右皆山,前后皆水,占山海之便,形似一条船文光塔是船的桅,船有 桅才能扬帆出海,乘风破浪棉城古邑虽经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造,旧貌 变新颜,但从现存的古城故址遗迹以及有关史志的记载,还是可以约略窥见清代 棉城古邑的旧貌,向世人展现千年古城的足迹棉城古邑经历代建设至清代已初具规模按当时立城格局,建有城垣、护城 河、县署、仓储、试舍、学宫、庙宇、圩市、坊巷、水井、沟渠等设施,以及民 居和少数大宅、园林现老城区的古遗址有:古城垣遗址(现东、西环城路);县署遗址(现区政 府址);现在的中华路由清代县西巷、新街和大街三段构成;今天的水门直街 为清代县东巷;清代城隍巷为现中山西路一段;教授巷则在原巷址拓宽清代学 宫及周边祠宇位于现今潮阳宾馆与人民武装部址及周边区域。
棉城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始筑土城明正统十年(1445)改用石筑城墙, 以御海寇清光绪年间(1875〜1908),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城垣起于北关(今 中华路北端路口),绕西环城路至南门桥,再沿东环城路至万福桥绕回起点,周 长4.21公里,墙基宽4.7米,外墙高8.3米,内侧高4米,宽2.3米城墙筑 有垛眼1116孔、铳台13座、望楼14座、炮台6座城开6门并建城楼,即北 门、东门、南门、西门、水门、小南门门外筑有瓮城作为重门,以利防御 清末,县城面积约54000平方丈民国4年(1915)始拆城墙,民国14年基本 拆除民国17年辟城墙基作环城马路护城河是棉城古邑的屏障史载:城西北为县治来龙,旧无濠,唯城东一带 下有浅濠,自东迤北折而南,可通潮水明天顺年间(1457〜1464)筑城墙挖 河;弘治五年(1492)凿宽至5丈,并筑护岸石堤从此,南北相通,民赖舟楫 之利清代县城护城河上有桥五座,即东门桥(在瓮城内);南门桥(在瓮城 内);泰安桥(在小南门瓮城内);太平门桥(水门桥);万福桥即内柴桥这 些桥使城内外交通方便从清代到民国,护城河几经疏浚,但由于年代久远护河石堤相继崩塌,到上世纪 末已破损不堪。
2008年全面整修,护河石堤改用钢筋水泥浇注,两岸整修成绿 化步行道,成为棉城一道新的风景线县署位于北门内直街(古为县西巷现属中华路北段)之东,座北向南县署 前有石坊,曰“遐天保障”唐元和十四年(819)由范 思禺献祖茔地创建元 末战乱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于原地重建后数度修缮,到清 光绪年间(1875〜1908),县署大院内建有谯楼、密室、土地祠、县狱、号房、 刑杖房、库房、班馆、厢房、承发房、花厅、斋房、水池等,主体布局为四堂三 进,县署执事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官厅分设于大堂与二堂之间夹 道两侧,正堂为县官升堂审案之所县署前门匾书“潮阳县”内庭中有甬道, 建木坊于其上,外书“公生明”三字,内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四语,两旁有皂隶亭,上为大堂民国时期的县公署,以及解放后潮阳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此,并先后在原有基 础上进行改造,其中1981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形成临街4〜5层的 办公楼中共潮阳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律检查委员 会等党政机关均集中于院内县誌记载,清代在县城内还有如下署廨:县丞署(附县署东);教谕署(在 崇圣祠西);训导署(在县丞署前);塔子行台(在游击署西),前后凡三进旁 与署通,中有莲塘、小桥,为委员茇舍之所;潮阳营游击署(在城内塔馆西), 前后六进;中軍守备署(在城内常平仓北);左哨千总署(在城西门内);右哨 千总署(在城东门内旧街);军装库(在守备署内);火药局(在西门城楼北畔 地洞)。
在太平门外设有校场,中有演武厅,左为马道,旗鼓亭在其旁,右为将 台,计地16亩4分,袤(长)68弓,广(宽)58弓城内设仓廒数座:东仓(在县署东,库在县署大堂之右);西仓(在县署西), 光绪二年(1876)改建为试舍;际留仓(在大盐巷);常平仓(在新街城隍巷口); 社仓(库址无记载)清代县城设试舍一处,址在县署西,旧为西仓,光绪二年改建有堂匾曰“树 人”后有正厅一,厢房二东西各有别室为阅卷所由堂而下为甬道,旁列两 庑,又西增一小庑,计座号1300有奇,前辟大门,门凡三,外拓广庭,庭东西 门各一,尽处为照墙潮阳的学宫与孔庙合一,孔庙在清代称文庙,址在县华亭桥南稍折而东,临 于清渠之上,南向(今潮阳宾馆与人民武装部址)内建圣殿(大成 殿),殿 下由堂而檐接以露台,台下为广庭,庭分两阶,东西庑宅,其旁中立戟门,门匾 曰“大成”,门凡三出门过道横焉左右有两门相向,东曰“腾蛟”,西曰 “起凤”自过道而南为泮池,中架泮桥(石为之),直通中道,其旁砌拱桥, 分东西两路,与中道并列为三,外有棂星门,凡三门,门柱直上,其端贯以云气 又外为过道仍东西两门对峙,分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四大字,达东西 学门“兴贤”、“育材”两坊,内匾各题“海滨邹鲁”四字。
极南为照墙,有石 匾刻“钟灵毓秀”,环墙四周俱用丹臒大成殿后建有明伦堂,崇圣祠在其后,南向,原儒学署旧址;文庙腾蛟门外 建有大魁楼;大成门左为兴文祠;大成门右为致斋所文庙西偏则分建名宦祠和 乡贤祠;西南隅建有忠义孝弟祠;节孝祠建于太平门(水门)直街城内义学书院数处:文昌书院设于文昌庙内,址在旧街东侧与学宫大成殿相 望,文昌庙高阁壮伟,为县署儒学之障;文光书院在塔馆后(即双忠祠);臧公 书院设于臧宪祖祠,在县西街,灵济宫右,义学亦设于此培元堂文祠在治前街东,堂凡三进,计斋舍16间祠外有路,东北通司徒 卿第,西抵大街之“卿台三锡”坊照墙(坊为参政周瑃及子孚先、孙大理寺卿光 镐建),以南界城隍庙,西北墙阴为提学李龄祠,东有新亭曰“凤鸣朝陽”东南 有高楼曰“文明楼”县署大门内左侧有土地祠,三堂右有黄石斋祠;文光塔塔堂后建有漆公祠; 光绪十年游击署之西建慰忠祠,祀阵亡官兵城隍庙址在邑东门内通衢,与双忠行祠相接道光年间(1821〜1850)改建 庙门,旧与双忠行祠平列,时让入数尺,颇失古制,同治二年(1863)合邑绅士 请修,仍初制焉真君庙旧在新街西,兴让坊曲巷,嘉靖二十五年(1546)迁县 西街新址,额曰“灵济宫”。
雄姿卓立的文光塔,是棉城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古老的传说神奇美丽,是 潮阳先民勤劳智慧的写照文光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置千佛于塔内, 称千佛塔,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箎重建,后废;明崇祯八年(1635) 知县漆嘉祉主持重建,高42.42米,凡八面七 级,级皆有户,户外有石栏,中 各有佛像,其顶葫芦则铜铸为之,兴工之夕有光亘空如日星,上下咸以为人文昌 盛之兆,邑人吴仕训更今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震塔圯,知县支森建 两层中止;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缮,塔门两边有唐文藻题 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匾额:“文光塔”1989年由广 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城内建有宝光寺,址在新旧两街之间,又称千佛塔堂,匾曰“祝圣道场”, 在清代,文武各官恭逢皇太后千秋、皇上万寿祝釐于此宝光寺东侧有文照庵, 僧人静会尝住此庵,雍正年间(1723〜1735 )赈饥掩骼,匾曰“宝筏真宗”明清时期,县城善社已有多处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樊希元捐廉以及郑、 郭、陈、范诸姓商户捐银集资,在县西门内凤池巷(后池巷)新设育婴堂一处, 计房屋16间,并置堂租。
民国时期,民间善社尤盛县城有棉安、仁济、安济、建德、仁德、存德、 存仁等善堂,各善社皆以施粥、施医、施棺、修冢、造桥修路,赈灾施孤为主, 经费依靠募捐1950年后各善社时办时辍,1980年以来大部分恢复,宗旨如前县城海内外乡亲贤达捐资兴办社会福利素有传统1989年香港太平洋狮子 会陈彦灿先生捐建潮阳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此前泰籍潮人 姚宗侠先生于1981 年捐资助建潮阳人民医院中泰大楼,及后拓建棉城镇六小学及姚宗侠小公园进 入新世纪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之风益盛,以宗教或姓氏为纽带的民间社团,如大 愿义工、姚氏大宗祠理事会、肖氏宗祠四序堂理事会、郑氏宗祠孔安堂理事会和 赵氏宗祠理事会等,皆有济困助学、赈灾救危等善举,与政府公益福利机构一 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清代海洋经济逐步发展,促进商贸发达,中心在县城城内设五市:县前市, 塔下市,东门市,南门市,北门市县民航海经商,历史悠久史志有县民“逐 末利者多居货挟资以航海,而视家如寄”又有“巨商逐海洋之利,往来燕、齐、 吴、越”的记述本县坐商(开店)素无大型小商贩众多,本少利微,开 小 店设摊点,肩挑叫卖等遍布城乡大街小巷在清代潮阳经济以农为主由于封建 土地制度束缚,农田水利失修,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 下,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居民饱受粮价剧涨之苦,每遇灾荒之年,民生苦不堪言。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 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民生困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变革,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保障,除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之外, 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 经济”的政策,棉城追随时代的潮流,各项事业有较快的发展,是棉城历史上经 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潮府车志》载称:潮阳自唐以前,声教罕通,文物未著自昌黎刺潮以赵德为 师,士始知学,潮阳实被其风,冠婚丧祭多用文公家礼,故曰“海滨邹鲁”明隆庆县志载“自赵宋道学大明之时,慨然以正学自任,卓为一郡儒宗者, 实自郑南升、郭淑云二先生始”《林志》、《韩文公庙碑》等史志称:“潮 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号称易治”潮人虽小民亦知礼义”,“世儒 往往谓道学无裨于实用,岂知流风余韵犹能使人尊信至此”至元代,有周伯琦 《行部潮阳》诗记其时风尚曰:“遗老衣冠犹近 古,穷边学校久同文”《广东旧通志》称潮阳在明代,“强悍负气,大类齐俗,士夫有豪宕好义之 风”《潮府车志》说潮人今尚浮夸,其在细民轻生健讼,邹鲁之风稍替,然营 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笃族谊,乡曲有诗书吟诵之声,彬彬 乎文物甲岭表焉。
清甲申县志载:“邑自唐、宋、元、明以来,风气之盛衰,得失最不齐矣” 士人竞治诗书、文艺间,亦尚名节巨家大族类以孝友为家法,而助 饷,赈谷 及储义仓倡文祠亦有好善之风惟过听小人,岁縻无益之费者,且比比也有邑 城赛会自昔已然,而奢华过之然天后会、双忠会犹资于商,惟真君、福德两 会则全靠于民户道光以前,大约不过十年一举,自无赖藉神渔利,近且隔岁 有官绅阻之,辄造讹言,曰某年某阻遭神谴以死乃诸生郑廷楫等旧阻三次俱无 恙,附志之以俟后之能恤民隐者能厚风俗,正人心,庶其复邹鲁乎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大清帝国封闭 的大门,从此西风东渐清咸丰十一年(1861 )基 督教美国牧师雅西至潮阳传 教;同治七年(1868)县城信徒在归厚坊(今属兴归)租民房由雅西主领礼拜, 继之,又以信徒蔡开龙之家为礼拜场所后美国牧师陆亚当夫妇来潮阳继任教 务,并在城郊龙井创办潮光学校、幼儿园和医院,至1985年全县有基督教堂25 所,教徒1.5万多名天主教则先于基督教到潮阳传 教,至1985年全县有天主 教堂19所,教徒九千七百多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诏令废国子监设立学部,停止科举考试,县学、 书院停办,改设新式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