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661678
  • 上传时间:2018-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第一课时说课稿定州中学地理组定州中学地理组 郭东家郭东家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成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 面来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进行再塑 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二、说教材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1 1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1 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 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 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 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2 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1)关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教材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角 度加以阐述。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前世界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能比较好的解释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和 运动方式因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对这一内容已有接触,因此教材中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材 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2)关于地质构造教材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这两种构造所形 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对于教学“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教材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 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关于断层,教材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 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 条断层之间的不同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3 3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4 4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 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 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 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突破重难点宜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观察、受力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 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 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②.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①. 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②.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法三、说教法 (一)教学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一)教学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 以布鲁纳、林格伦、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理论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 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废止注入式,运用启发式。

      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 主线”的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兴奋状态, 强化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 1. 实例教学法(冰岛火山) ;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图文转换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说学生四、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地形形态——地形(地貌)已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很不系统,但有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顾教学中宜采用实例教学法:展示典型地形的图片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 课(教师投影华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长江三峡图片)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 化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 地壳演化史的一个镜头。

      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从实例入 手,提出 问题,引 发思考, 激发学习 兴趣不 断 变 化 的 地 表 形 态活 动 一承转: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呢? 材料一:美丽的蘑菇(图片相关文字) 在我国的西部沙漠戈壁地区,经常看到的就是这样上面大下面小, 好像蘑菇一样的岩石矗立在风中 地质专家的解释是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 岩石, 易被风吹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 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 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材料二:火山诞生记(图片及其相关文字) 在 1943 年以前,这座山还不存在,这一年初,帕里库廷村 的居民在晴天时听到奇怪的雷声,2 月 20 日,村中的农民发现 自己的玉米田里出现一个大洞,还试图用石头去堵塞,但很快洞学生阅读材料一 和材料二, 思考问题 问题:造成地壳 及其表面形态不 断发生变化的力 量主要来自哪里?完成表格借助案例 分析,引 导学生通 过比较、 归纳,认 识到地表 形态的变 化是内力、 外力共同 作用的结 果,并在中涌出岩浆,喷出火山灰24 小时之内就形成 50 米高的火山锥, 一个星期内达到 100 米。

      到了 3 月份,火山灰掩埋了帕里库廷村和圣胡安村两个村庄 和数百幢房屋,6 月 12 日大量岩浆喷出,8 月份两个村庄全部被 掩埋一年间火山锥已经达到 336 米高,覆盖了 25 平方千米的 区域,以后一直持续喷发了 8 年,然后开始缓和,又断断续续地 喷发,直到 1952 年彻底停止喷发,这时的火山锥有 424 米高, 海拔高度 3170 米高山——帕里库延火山 问题: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教师点评后,进一步结合资料,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 表格)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此过程中, 感受到自 然的奇妙, 激发其探 究自然奥 妙的热情板 块 运 动 与 宏 观 地 形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的奥妙,对地壳运动的机制提出了几个不同的 理论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影音文件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引导学 生分析教材“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问题:岩石圈被分为那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之间有哪些相对 运动形式? (播放六大板块运动和板块之间海洋的形成的动画视频资料) 问题: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问什么板块边界附近多火山和地震? (学生依据动画视频进行归纳,教师点拨并加以小结。

      )观看影音文件和 六大板块分布示 意图,提问学生 回答相关问题认识六大 板块的名 称、分布 及板块的 边界类型, 运用动画 视频资料, 帮助学生 直观形象 地理解板 块运动和 宏观地形 的关系活 动 二(提供图文资料:当地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凌晨 1 时(北 京时间 9 时),火山开始喷发)幻灯片展示图片 问题:说出图中的版块名称?依据版块构造学说相关原理分 析,冰岛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合作讨 论、探究、发言通过对 实事材料 的分析, 提升学生 有效地知 识迁移、 综合分析 地理问题 的能力褶 皱承转: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 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 “痕迹”叫地质构造 (教师边演示边解释背斜、向斜、褶皱的概念:用一本书双 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 ) (视频动画演示背斜、向斜的形成过程)思考问题问 题:一般情况下, 背斜、向斜形成 什么样的地形? 学生回答: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 直观的认 识褶皱 地 质 构 造 与 地 表 形 态质 疑 过 程(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质疑,并提供“背斜构造发育在背斜 上的谷地示意图” ) 、 “向斜构造和发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图” 问题: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如何形成的?在通过背斜谷、向斜山形成的动画演示形成过程(学生讨论,请 一位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提出修 正方案,最后教 师总结)通过质疑 是学生产 生认知冲 突,产生 求知欲望, 并在此基 础上引导 学生深入 探究,使 原先肤浅 的认知得 以完善。

      最后通过 动画来形 成一个地 貌的形成 过程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用多媒体课件 Flash 动画展示学生的疑难,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 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断层承转:当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面 产生显著位移,成为断层 (教师边讲解承转语,一边用两个粉笔盒做演示 ) (播放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视频材料,并引导学生依据 视频,思考问题 ) 问题:断层两侧岩石的运动方向如何?两侧岩石若移动幅度很大, 上升与下降部分分别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 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呈现典型的地堑、地垒景观图)观看动画,思 考问题,并回 答问题直观形象 的认识断 层对地表 形态的影 响教师拓 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 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 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 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知识联系 实际,运 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 际问题课堂小 结师:地表形态是内里外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的高低不 平,奠定了地变形态的基本格局。

      课堂练习,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布置思考讨论作业,培养学生开放性讨论、大胆想象和发表自己见 解的勇气板书设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