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孩子的一个理念和三个原则.doc
6页教育孩子的一个理念和三个原则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人们采用的教育方法大体相近,但是教育效果却迥然不同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原因十有八九出在人们的教育理念的差异上大家采用的教育 方法虽然大同小异,但是,由于人们的教育理念不同,必然导致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教 育形式的不同,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的不同,对待孩子优缺点的态度不同, 因而孩子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其教育效果自然也就不同陶行知先生说:“只有能够激 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我们搞好 家庭教育的最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只有在孩子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系统的基础 上,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和忠告才能在孩子身上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 “激发孩子进行自 我教育”是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最重要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就我所知,现在许多家长关心的是:父母应该怎样孩子学习功课,才能帮助他学 出好成绩?这些家长在读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时,一门心思都在孩子的功课上 而我们却只着眼于解决孩子“爱学习”和“会学习”的问题,试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传 授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启迪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 教育能力,并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至于如何学好课本知识,那不是家庭教育所要解 决的问题,应属学校教育的范畴这也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能到加州理工读学士、到哈佛 读博士的秘诀人的自我意识都是从“我是谁?” “这(那)是我的 ” “我在做什么?”这些简单的认 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进而认识家庭、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与 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对自身具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自我意识动物虽能意识到自 己领地的范围、呵护自己的幼仔,但它们无论如何也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甚至从镜 子中都认不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我认知 体系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学习、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帮助孩 子建立起正确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 认知,是在对生活和学习的内心体验中形成的,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尤其是在与父母的 交往中形成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用正确的行为和方法强化孩子的内心体验, 就像孵化小鸡那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其内在的心理变化为了帮助孩子确立较为完善的自我认知系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进而在家庭教 育中实现上述教育理念,我们主要坚持了立德、立言、立身。
在家庭教育中,这“三立” 体现为以下三条原则:第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此为立德,或者说家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以 身立德儿童都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就是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在同父母接触交往的 过程中,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内心体验能力你对他信守诺言,他也会对你信 守诺言;你对他耍“小聪明” ,他也会对你耍“小聪明” 可见,幼儿的心田就像一块未被 开垦的处女地,父母播撒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父母对生活和工作的认知态 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认知态度所以,你想让孩子品德好,自己首 先得品德好;你想让孩子智能高,自己首先得勤思考;你想让孩子习惯好,自己首先得习 惯好;你想让孩子精力集中兴趣浓,自己首先得工作认真兴致高就我们家而言,妈妈在 以身作则上做得更好些,我也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尽量去做好些当然,孩子内心深处的这 种自省,不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时一事就可以唤醒的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 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这对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记得那还是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 一天我打算给家里的盆栽葡萄喷洒“叶面宝” ,可是,却不知道在 100 毫升水中该滴入几滴“叶面宝” 。
我找了一只标有 100 毫升刻度的瓶子,慢慢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入 瓶子里,一边滴一边记数,想知道 100 毫升水究竟有多少滴正当我忙着数数时,儿子轻轻地走了过来,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冷不丁儿问了一句: “爸,你是不是怕水表走字,想少交水钱呀?”我心里一惊,立即想道:“坏菜了,要是 给孩子造成一个好占小便宜的坏印象,那可就糟糕了!”我面无表情地回了他一句:“一 会儿咱俩一起做,你就知道了 ”瓶中的水终于滴满了 100 毫升我让儿子把“叶面宝”的说明书拿过来,读一下它与 水的配比,然后告诉他盛着 100 毫升水的小瓶里有多少颗水滴,让他按照说明书的配比要 求配成喷洒液当他配好喷洒液后,我们一起来到阳台上养盆栽葡萄的地方,一块儿动手 往葡萄叶上喷洒肥料我边干活儿边问儿子:“现在你知道爸爸要干什么了吧?”孩子笑眯眯地说:“我知道了,你不是想少交水钱,而是想知道配制喷洒液的比例 ”这件事情虽很小,可却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办事一定要认真的好印象而如果我做的是 件贪图小便宜的事情,那么,孩子又会从我身上学到什么呢?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儿后怕 的感觉因此,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看轻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明天的行为也许 就是你今天行为的翻版。
美国 18 世纪的伟大教育家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发人深思在富兰克林成名之前,他只 是印刷厂的一名小学徒小学徒也有大梦想通过细致地观察和体验,他总结了日常生活 美德的 13 条准则,即沉着、沉默、条理、果断、活动、坦诚、勤俭、温和、公正、清洁、 平静、纯洁、谦虚他想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锻炼自己的品质他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每个星期他都挑选其中的一个准则来锻炼自己,并逐渐使之成为自己的习 惯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了几年,终于改变了自己,成了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富兰克林的故 事告诉我们:只有能够教育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教育别人的人因此,你要想改变孩子, 首先得改变自己推而广之,我们完全可以列出一些用于自我锻炼的生活准则,诸如沉着、 沉默、团结、热情、勤勉、谦和、诚信、果敢、计划、节俭等美德父母若能在生活和工 作中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的美德,何愁孩子不能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美德呢?口头上说说按照上述准则去做并不难,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准则就不那么容易了就说 生活美德的头两条“沉着”和“沉默”吧,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当孩子在学校招惹 是非时,能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沉着镇定呢?又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沉默不语呢?劈头盖 脸地训斥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果能够做到不马上跳起来打孩子就不错了。
“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 看来任何美德的养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人先正己当你为孩子的缺点生 气时,当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时,你最先检点的恰恰不该是孩子,而应当是你自己 你若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按照这些准则磨练自己,学着富兰克林的样子,一周一个准则地 做,一个月、二个月、半年、一年,始终坚持不渝,为使自己成为一个贤能德劭的人而努 力那么,孩子就一定能从你的一言一行中体味到做人的标准,并且多“近朱”而少“近 墨” ,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教养、有知识的好孩子你改变了自己,也就改变了孩子第二,做到“两多两少” ,即多表扬、多鼓励,少翻旧账、少唠叨此为立言,即家长 用得体的语言教育孩子只要孩子有一点点儿微小的进步,我们作父母的都应该给予热情 地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和喜悦,鼓励孩子越做越好在孩子 学习成绩欠佳或出现缺点时,先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耐心分析原因,抓住要害,批评在 点子上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为度一件事一般只批评一遍,最 多不超过两遍,不要反复说个没完,尤其不要翻旧账,那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起不到任 何教育效果从儿子 5 岁起,我们已不再处罚孩子,只对他进行口头批评。
批评之后,注 意做好与之相关的转化工作一旦孩子克服了一二个小缺点,有了些许改变和进步,我们就会给予热情地鼓励,让孩子从另一方面充分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和喜悦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双重的鼓励,鼓励并不是只发生在孩子做出成绩时,也同样发生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而这后一种鼓励则更为重要双重鼓励能够引起双重自信,相信自己 能够做得更好,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缺点,使孩子无论是在成功之时还是在失败之后,都有 自信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成绩和进步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问题和挫折同样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是真 心爱孩子,那你就不光要爱孩子的优点,也要爱孩子的缺点这不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 信,有时也是在纠正大人的失误因为有时大人眼中的缺点,可能恰恰是孩子的优点为 了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既要愉快坦然地接受孩子的优点,同样也要愉快坦然地接受 孩子的缺点许多孩子之所以老改不掉缺点,老毛病一犯再犯,与家长不能愉快坦然地接 受孩子的缺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父母表扬孩子必须真心实意, 切不可因为现在提倡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在不该表扬时,也虚情假意地称赞一番那种 不切实际的表扬,只会激起孩子的虚荣心,使孩子把表扬当儿戏。
第三,引导孩子逐步做到“三自” ,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自己的 后果自己担此为立身,让孩子通过做事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使孩子做到“三自” , 父母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给予孩子相应的自主权 如果孩子没有适度的自由和自主权,那就谈不上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孩子 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了我们给孩子的自主权是一步一步放开的最初,我们作为孩子的老师,对儿子管得既 多又严,在这一阶段,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自主权;当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以后,我们 是孩子的秘书,我们开始适当地给孩子下放了一些权力;孩子上初中以后我们是孩子的顾 问,又进一步把孩子的自主权放得多了一些;此后,儿子考上了清华附中,到离家千里之 外的北京去求学,这时,即使我们不想放权也得全面放开了同时,这种自由和自主权是有一定限度和限制的,因为当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我们 对他的这些限制主要是通过提要求、立规矩体现出来的,孩子只要在学习生活中不违规, 我们一般不予干预例如平时看电视,看什么内容、看多长时间,基本上都由儿子自主决 定,以能按时完成作业为限又如零用钱的管理,我们先是按孩子的日常需要定出个标准, 由大人掌握,按需给他一些零用钱;后来则只定标准,在标准之内,由孩子自主取用,不 用向大人申明什么理由,如此等等。
对孩子在学习中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大多以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 这些讨论一般都是无拘无束的、提示性的、自由式讨论,无论是学习中的困难,还是生活 中的问题,通常都由孩子自己来解决例如,儿子的作业是由他自己检查的四年级之前, 我们若在签字时发现有错题,会让他重新检查,若查不出来,就帮他指出写错的地方在 四年级之后,我们只负责签字,即使发现有错,一般也不再给他指出写错的地方,而是要 求他自己多检查几遍,如果还检查不出来,那他自己就得承担出错的后果又如,同学之 间发生了矛盾,我们从不带着孩子找老师、找同学家长,我们只给孩子提出一些可供选择 的忠告和建议,具体问题由他自己去解决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在为家长学习,为老师学习,唯独找不到为自己学习、为 实现自己的理想学习的感觉究其原因,无非是平时没有经过或很少经过“三自”锻炼, 因而不具有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家长通过立德立身立言,鼓 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自己则尽量少插手或者不插手,孩子就能深切体会 到挫折造成的痛苦和战胜困难的喜悦,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强化孩子内心感受的 力度,同时还对孩子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体系和自我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而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花匠按照自己的意愿掰掰扭扭培养出的盆景,虽然好看,却长不成参天大树如果父母惟恐孩子做不好,惟恐孩子违背自己的意 愿,凡事都想插手,恨不得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做了,那就会像花匠一样,把孩子培 养成可以炫耀的好看的“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