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判断句.docx
3页文言判断句【概念点】文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重要特征】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词类型】(1)一般判断句(2)简略判断句(3)特殊判断句【概念点】一般判断句【定义】一般判断句就是有标志,易辨别的判断句类型】1.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语气;典型的“„„ 者„„也”句式;“„„者也”实例】(1)粟者.,民之所种贾谊《论贵粟疏》)[译文:粟是民众种植的](2) 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译文:这是用谋略进攻的方法 ](3)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名将 ]( 4)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译文: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类型】2.副词兼表判断,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重要特征】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 表判断,兼加强语气实例】(1) 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这便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2) 且相如素.贱人《廉蔺列传》)[ 译文: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地位低下的人 ](3)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译文:不是他们的父亲、兄长,便是他们的儿子、弟弟 ]【类型】3.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此义出现较晚,也比较少见 【实例】(1)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译文: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译文:知道它就承认知道它,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便是真正的知 ]【类型】4.语气词“惟”(“维”)表判断,可照旧译为语气词,也可译为判断词,或者两者 结合实例】(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文王》)[译文一: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嘛却新 ] [译文二: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却是新的 ](2)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译文:你嘛是老人啊 ]【概念点】简略判断句(不易识别) 【类型】1.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实例】(1) 荀卿,赵人《史记•孟荀列传》)[译文:荀卿是赵国人 ](2) 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左传•哀公八年》)[译文:鲁国是齐国、晋国的嘴唇嘴唇没了,牙齿便挨冻,这是您知道的道理。
]【类型】2.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主语要从上下文判断,译时补一个适当的代词作主语 【实例】(1)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译文:回答说:”这是尽心办事的表现,可以靠它打一仗 ](2)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译文:孔子说:“他不是我们的人了!您可以击鼓进攻他呢!” ]概念点】特殊判断句【定义】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典型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 同一事物类型】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像”实例】(1)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吕氏春秋•去尤》)[ 译文: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像是偷了斧子](2)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译文:君主是船,民众是水 ]【类型】2.谓语解释原因实例】(1)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译文:轻易辞掉天子的职位,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权势太少 ](2)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论封建》》[译文:所以,分封建立诸侯国,不是因为圣人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当时的形势 ]【类型】3.只有中心语: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形成同一 关系。
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1)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译文:打仗是依靠勇气的事 ](2)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千镒黄金是很重的聘礼;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