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教材简析.doc
6页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教材简析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三下《植物的一生》单元内容 + 四上《有生命的物体》单元部分内容——→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新教材三上《植物》 新教材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 旧教材三下《植物的一生》我看到了什么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种子变成芽校园的树木 种植我们的植物 芽长成苗大树和小草 我们先看到了根 开花了,结果了观察水生植物 种子变成了幼苗 果实和种子植物的叶 茎越长越高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花了,结果了植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1)种子变成芽 种植我们的植物(2) 我们先看到了根(3)变化一:不是从观察种子作为切入点,而是从展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入手,让学生用图画和文字将知道一株绿色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一是便于教师找准教学起点,二是产生驱动性问题变化二:在观察植物的种子活动中,原教材突出凤仙花种子的观察,再与其它种子比较。
新教材是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再推测种子里面是面怎样的?而把种子长出芽以后的观察与记录移到下一课,补充了种凤仙花的准备,让师生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变化三:播种的方法和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的提示语更具体,便于师生操作,真正去种、去做去掉了其它种子,就是种子凤仙花,其中还隐含着不同的方向放置种子实验变化四:提出了具体的观察要求:一是观察透明杯中种子生长变化情况;二是观察花盆中种子生长变化情况变化五:对观察记录的要求,指导更细化,如每天…每周…,对记录表也进行改进,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根、茎、叶变化;还可用图画、文字、照片等方式写观察日记,并提供了示范变化六:在播种活动中已有入笔——“透明杯中种子生长”,建议在上第二课时教室里应同时种植蚕豆,让学生观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茎;二是根的生长方向与种子放的方向有关吗?变化七:研究根的作用是通过现象、试着移植、做实验,从而得出植物根的作用,实验过程表述很清楚 种子变成了幼苗(4)芽长成苗 茎越长越高(5)变化一:与原教材比课文的结构变了,“交流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设计了更具体的问题(P9),来引导学习回忆和指导学生观察,并更关注叶在茎上排列、分布数量等,为后面对叶的讨论和研究叶活动作铺垫。
变化二:“叶为植物提供‘食物’”这一小节内容,教材安排为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以直观的形式图文结合来介绍植物叶为植物提供“食物”(P11)而这一部分内容原来安排在四上《植物怎样生存》(P6)变化三:新教材引导学生从茎的颜色、硬度、高度去观察、整理,同时要求画出茎的高度变化图P12)然后引导通过实验得出茎的作用原教材四上专门通过《植物的根和茎》来进行教学的开花了!结果了——开化花了,结果了(6)变化一:原教材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有着学生间比赛的味道,能激发学生的长期观察,新教材提出4个问题(P14),更围绕学科概念,科学味更浓并让学生根据以前的观察,画出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特别提醒涂上颜色,即颜色变化变化二:原教材观察花,而新教材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增加采摘处在不同生长时期花和果实,并进行排序和把画补充完整,突出了操作性,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内化果实和种子——我们的大丰收(7)变化一:教材以学生讨论图的形式提示统计一株凤仙花结出的种子数,从而感悟植物种族的延续、壮大变化二:在学习主题构建方面,先整理分析,再归纳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和身体的6个部分,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更科学。
总体来说:原教材通过引导学生种植、培育凤仙花,了解一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一株植物的6个器官,从而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认识植物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周围其他的植物,获得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科学的了解;新教材不仅要了解一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器官的作用,在观察、实验设计上采用了给出问题和提供实验步骤;原教材则重于让学生自己提出“还能观察什么?”和设计实验整个单元的线索:1、整个单元是一个大的探究活动,探究的主题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变化”关注植物一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对植物生命体本身的意义;探究的对象是凤仙花如果找不到凤仙花的种子,可用其他绿色开花植物代替探究活动从问题开始:“绿色开花植物从哪里来?”“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课的前测活动,是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猜测• 中间各课观察、记录、交流、实验等活动是收集信息的过程• 最后一个活动“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证据”是整理分析信息资料、获得结论的过程2、观察研究活动是沿着植物生长发育的轨迹推进的• 从种子——根——叶——茎——花——果实——种子(统计种子数),看到什么研究什么。
• 基于对植物所发生的变化对植物生命体本身的意义的关注,将根、茎、叶的功能整合到单元教学中,这也是本单元本质上的变化,是课题变化的原因所在• 意义: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想问题,培养学生树立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意识,以期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3、每课的线索:• 交流活动——研究活动——对以后观察记录活动的提示• 在交流所观察的现象基础上产生问题,开展观察、实验研究寻找答案教学建议:植物单元要解决一个课内外如何结合的问题,从教师层面来说:有哪些类型的课可作课例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写观察日记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式,关键是如何提高日记的科学含量,即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如何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如何进行科学的提升寄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希望我们教室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亲手种下一粒种子,都有机会感受丰收的喜悦;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孩子脑中播下科学的种子,都有机会品味收获的快乐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新教材三上《动物》 新教材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 旧教材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寻访小动物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蜗牛(一) 蚕的生长变化 可爱的蚕宝宝蜗牛(二) 蚕变了新模样 蚕宝宝变了新模样蚯蚓 蛹变成了什么 蚕的生命周期蚂蚁 蚕的生命周期金鱼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的生命周期调整后的教材有以下特点:1、 从内容上突出生命周期的概念及意义。
不仅引导学生认识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事实,还启发学生把这个事实提升为: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这样的生命周期因为动物有生命周期,动物通过生殖使其种类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而灭绝,而得以不断延续;2、 除了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外,还增加了认识其它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的内容3、 重视了生物对食物、温度、湿度等环境的需求,凸现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生命周期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蚕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孵化?为什么要在蚕盒上扎孔?回忆养蚕过程中,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我们是怎么满足它的等4、 关注了生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比如教材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等 5、 本次教材修改改变了拟人化的写法,在本单元主题和正文中不出现蚕宝宝之类的拟人化词汇虽然 “蚕宝宝”更具儿童特性,但在科学教材使用“蚕宝宝”不够科学) 新教材所作的变化:1、在观察蚕卵活动中和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的活动都增加了记录表内容(P22—23),便利教师指导到位和引导师生实际操作;活动中也尽可能引导学生将蚕宝宝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设计了“想想小蚕孵化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2、蚕卵插图更真实,明确提出了“养蚕窍门”。
3、在交流蚕的生长变化活动中增加“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揭示蜕皮的科学概念,增加蚕正在蜕皮的插图,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目标更具体,明确;4、在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活动,插图清晰、更突出观察主题,也增加足是什么样的?口器是什么样的?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观察提示和促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的问题删除了“其他动物的宝宝是什么模样的”活动,5、在蚕还会长成什么样的活动,一是图片丰富、比较典型,提出了蚕吐丝的观察记录要求,避免教学的空泛,使教学更实6、观察蚕蛹活动将原教材的问题,以表的形式呈现;7、观察蚕茧和蚕丝活动中设计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问题:比比“全班同学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最小的进行测量,估计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8、增加了雌蛾与雄蛾的观察比较和蚕蛾是什么环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基础,也把知识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网中,形成有结构化的知识9、小结蚕的一生活动中教材提供了几幅学生作品,并增加了蚕一生的小结表,目的让每位学生进行自主小结整理,为交流展示作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了生命周期科学概念,但生命周期与蚕一生的几阶段的过渡比较难,如何让学生理解?最后教材让学生思考:“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应联系学生的实际饲养情况(成败)进行教学,以便学生理解。
10、教材从蚕的生命周期到了其他动物,课文选择了六种动物展示其生命周期的部分显著图和蜻蜒一生图,给学生以启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诱发其休眠知识与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归纳动物的生命周期相同与不同,得出了变态和不变态的概念,胎生、卵生前概念(为四下作铺垫),再让学生分类以巩固其知识11、教材从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长变化,并出示了折线图,帮助学生认识其生长变化;再扩展到按年龄段进行比较其身体变化主要特点,为学生更好生长发育而科学生活本课学习主题构建相对比较粗,对教学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困难:动物单元难在如何解决动手实践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参与养蚕活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找到蚕卵,养蚕活动在难以实现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与信息化结合?让学生通过资料的学习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本单元以养蚕引起经验和体验,整体感受动物生命周期,细节把握生命变化过程,写下蚕一生生命变化中印象最深的几次变化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旧教材三下 新教材三下 新教材五下 旧教材六上冷与热 温度与水的变化 热 热和燃烧冷水与热水 温度和温度计 热起来了 热起来了热胀冷缩 测量水的温度 给冷水加热 哪杯水温度高温度和温度计 水结冰了 液体的热胀冷缩 热是怎样传递的测量物体的温度 冰融化了 空气的热胀冷缩 让水凉得慢一些水珠从哪里来 金属的热胀冷缩 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