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图书馆用地与建设主要指标解析.docx
9页公共图书馆“用地”与“建设”主要指标解析 摘要:《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顺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原则,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类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和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和藏书量、阅览座位数量指标;公共图书馆用房项目设置和分区面积指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用地指标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以下简称《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顺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原则,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类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和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和藏书量、阅览座位数量指标;公共图书馆用房项目设置和分区面积指标 1.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分级指标 《用地指标》和《建设标准》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将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个级别: 大型服务人口150万以上,建筑面积20000m2以上; 中型服务人口20~150万,建筑面积4500~20000m2; 小型服务人口20万以下,建筑面积在4500 m2以下。
之所以以服务人口作为划分规模等级的基本依据,根本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是“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体现在分享公共图书馆建筑份额上,自然就是以人口为依据的均等化在国际上,以服务人口作为确定公共图书馆规模的依据也是普遍的、通行的做法 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规模划分方法单纯以行政级别为依据(如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无法全面体现公共图书馆建筑资源公平占有的原则,也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落实;二是不符合我国各省、地、县人口差异很大的实际情况近几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已经突破了单纯以行政级别来确定规模的做法,引入了服务人口指标标准顺应了这一变化 规模分级指标涉及三个要点:第一,服务人口的计算方法;第二,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分级和按行政级别分级的关系;第三,作为基本依据的服务人口与其他兼顾因素的关系 1.1 服务人口的计算方法 服务人口计算方法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地区、盟、州)公共图书馆,以其所在城市市辖区(或城镇)的常住人口数(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为服务人口数;县(市)公共图书馆,以其所在县城关镇、所在镇的常住人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为服务人口数。
以上方法,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 (1)直接服务人口与间接服务人口 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地区、盟、州)公共图书馆,直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所在城市的市辖区(或城镇)的常住人口为所辖区域其他人口提供服务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县级图书馆以间接形式实现的有些省、地公共图书馆也在市辖区(或城镇)外建立了分馆或服务点,但数量很少,属于示范性的为此,标准规定公共图书馆应以其所在城市市辖区(或城镇)的常住人口数为服务人口数 县(市、区、自治县、旗)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最基层的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为本辖区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全部人口提供服务的任务因此,其建设规模在以其所在城关镇的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为全县人口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藏书量、阅览座位数量和建筑面积标准采取提高以城关镇人口为基数的人均藏书量指标(30%~10%)和千人阅览座位数指标(20%~10%)的方法加以调整 (2)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机构,其读者构成中,不仅包括户籍人口,暂住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开放度高的城市暂住人口已经达到20%以上,一般城市也大于8%),而且他们通常是公共图书馆的经常使用者。
因此,标准所说的“服务人口”采用了国家统计部门使用的“常住人口”的概念,即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3)实际人口和规划人口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建成后还需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服务的需要,因此,服务人口数不应按现有的实际人口数计算,而应按规划人口数计算 1.2 规模分级与省、地、县图书馆的对应关系 考虑到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建设投资与审批体制、管理体制的现实,标准按照大、中、小型分级,基本上是与按省、地、县分级相对应的,大型馆适用于大多数省级馆和副省级馆,中型馆适用于大多数地级馆,小型馆适用于大多数县级馆 (1)大型馆——省级馆 截至2005年底,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平均馆舍面积在3万m2,面积在2万m2以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也已开始新馆建设(立项或在建)除情况较为特殊的个别省(服务人口少或省馆两地设置)外,全国绝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舍近期都将达到2万m2以上,有些省馆的馆舍面积达到7~10万m2因此,大型馆建设规模指标符合省级公共图书馆实际情况 (2)中型馆——地级馆 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地市级公共图书馆338个,馆舍平均面积5976 m2。
分省来看(4个直辖市除外),平均值在7000 m2以上的有6个省,有12个省区出现了面积在18000 m2以上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平均值在4000 m2以下的一些省区的许多地级城市,人口都在20万以下,按标准规定,原本也不需要达到4000 m2的水平因此,中型馆建筑面积指标基本符合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小型馆——县级馆 2005年,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建筑面积达到1490 m2,到2006年底又上升到1616 m2,有些县市馆面积超过了10000 m2十五”期间,国家对西部地区低收入县图书馆建设项目补助标准是800 m2/馆因此,标准中主要与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对应的小型馆建筑规模指标以服务人口3万、馆舍面积800 m2为起点考虑到一些边远省区的县人口较少,标准设立了一个300~800 m2的区间,这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做法 这里所说的大、中、小型馆与省、地、县级馆相对应,并不是绝对一致省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低于大型馆标准,就应建设中型馆;地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达到大型馆的标准或低于中型馆的标准,就应建设大型或小型馆;县级馆服务人口达到中型或大型馆标准,则应建设中型或大型馆。
1.3 影响建设规模的其他因素 完全以服务人口作为确定公共图书馆规模的依据,无法体现不同的服务功能对馆舍建筑的不同需求,无法体现由于历史积淀不同、存量资源不同、运行保障情况不同而导致的对馆舍建筑的不同需求因此,标准规定:在以服务人口数量为基本依据的基础上,引入服务功能、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兼顾因素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加以调整 (1)服务功能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包括基本服务功能和中心图书馆功能基本服务功能是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具有的中心图书馆功能,是指公共图书馆在承担基本服务功能之外,同时承担本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组织协调、图书馆资源采购整序配送体系建设、资源共享及服务援助实施、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功能中心图书馆完成这些功能,需要有相应的馆舍面积支撑 (2)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 文献资源的数量包括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存量和未来十年左右应该增加的数量根据服务人口确定的建筑规模以及相应的藏书量指标,与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往往出现差异因此,在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的同时,还要兼顾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因素,按照其实际可能达到的藏书量,调整其建设规模 (3)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公共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影响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重要因素。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和持续发展的影响仍相当明显在逐步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的过程中,现阶段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也应当适当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基本依据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规模,兼顾因素则是在基本规模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小幅调整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实基础与未来发展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满足功能需要与避免浪费并重的问题 2.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布局和用地指标 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布局和用地指标主要通过《用地指标》来规范 2.1 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布局和服务半径 在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后,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和布局应如何发展,是一个新的问题《用地指标》第一次提出了按照服务人口设置公共图书馆的原则,规定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指标,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1)按服务人口设置公共图书馆 服务人口在150万以上的城市和地区,除应设置1~2处相应规模的大型馆外,还应满足每50万人口设置1处中型馆,每20万人口设置1处小型馆的要求 服务人口在20万~150万的城市和地区,除应设置1处中型馆外,还应满足每20万人口设置1处小型馆的要求 服务人口在20万以内的城市和地区(包括小城市、远离中心城区的边缘独立组团、大型居住区、县城镇等),应设置相应规模的小型馆。
(2)重点建设中、小型馆,控制大型馆建设 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期望最高的是到达和使用方便,希望有更多的与大型馆共享服务、到达方便的中小型图书馆为此,标准提出了要重点建设中小型图书馆,控制大型馆建设的原则《用地指标》规定:同一个城市,大型馆设置不得超过2处;服务人口达到400万,建筑规模超过50000 m2时,宜分2处设置;大型馆的用地面积指标是指一个城市里大型馆建设用地(包括分2处建设)的总面积 (3)选址与合理布局 《用地指标》和《建设标准》对选址的基本要求是:位于人口集中、公交便利、环境相对安静、符合安全和卫生及环保标准的区域;符合当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公共文化事业专项规划,布局合理;具备良好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市政配套设施条件良好这是对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选址原则的细化 公共图书馆是人们随时利用的公共文化设施,实用、便捷是高效的前提在选址时应把方便利用、建成后能真正发挥效益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将基址选择在人群聚集、位置适中、公交便利的区域偏于一隅,短时间内不能聚集人流,最终因利用不便而导致少人问津,是公共图书馆建设最大的浪费 为了使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合理原则落到实处,《用地指标》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各规模等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指标:大型馆49km,中型馆46.5km,小型馆42.5km。
调查显示,目前读者到达公共图书馆采用的主要出行方式依次为自行车、公共交通和步行,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平均出行速度为每小时20~30km,自行车平均出行速度为每小时8~12km大、中、小型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30分钟、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因此确定其服务半径分别为9km、6.5km和2.5km服务半径指标主要用来制约网点布局不合理现象《用地指标》规定,大型馆覆盖的6.5km服务半径内不再设置中型馆;大、中型馆覆盖的2.5km服务半径内不再设置小型馆,以避免重复设置 2.2 公共图书馆用地面积指标(含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停车面积指标) 确定公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