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4中庸之道(教师版).doc
8页十四、中庸之道(一)梳理积累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读y,句末语气词,表疑问2.无适也,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读jun,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智慧,聪明)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恭顺实词:1. 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 民鲜久矣xiǎn,少)3. 然则师愈与?(胜过)4.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①亲近;②并列,挨着5.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①交往,结交;②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6. 斯为美,小大由之遵循,遵从7. 恶称人之恶者(①w,憎恶;②,丑,坏,不好的)8.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①声称,宣传;②shn,毁谤;③阻塞不通,固执不通9.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①jiāo,强取,掠夺;②ji,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虚词:1. 中庸之为德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 君子之于天下也(助词,衬音节3.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4.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代词,它)5. 不得中行而与之(代词,代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6. 义之与比(助词,提宾的标志)7. 礼之用,和为贵(结构助词,的)8. 先王之道,斯为美(结构助词,的)9. 师与商也孰贤(连词,跟,和)10. 然则师愈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11. 义之与比(介词,跟,同)12. 不得中行而与之(动词,交往)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连词,表转折)14.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连词,表承接)15.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介词,用)16. 恶讦以为直者(介词,把)17. 狂者进取(助词,……的人)18. 恶称人之恶者(助词,……的人)古今异义: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和谐,不调和)2. 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且窒者没有礼义)特殊句式: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义之与比(宾语前置句,即“与义比”)3.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宾语前置句,以为:把……当作)固定句式:1. 有所不为有所不行有所:有……的事情或者时候或人)2. 乡人皆好之,何如?(何如:怎么样相关成语:1. 中庸之道: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中,不偏;庸,用;道,道理,处世态度,处世原则2. 过犹不及:原指超过了礼教的规定,如同不合于礼教的规定一样,都是不符合标准的后泛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3. 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但不随便盲从附和和,和谐,和睦相处;同,等同,无差别的同一,随便盲从附和十四、中庸之道 (二)温故知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民鲜(xiǎn)久矣 必也狂狷乎(juān)B.恶称人之恶(w)者 恶居下流而讪(shn)上者C.恶果敢而窒(zh)者 恶徼以为知者(jiāo)D.恶不孙(xn)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jiē)C(A狷(jun);B恶();D讦(ji))【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B.有所不行(不可以):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卑鄙无耻) 恶讦以为直者(把…当作)D.恶果敢而窒者(果断而勇敢) 人不学,不知道(懂得道理)D(A不及:不够;B不行:行不通;C下流:地位低下)【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然则师愈与(严重)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近)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近) 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A(愈:强,胜过)【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C(C结构助词,的;A取独/音节助词;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A(A连词,于是,就;其余为连词,却)【 】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A(A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余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D(A“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错,由“必也狂狷乎”可知孔子的态度B项,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错,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C项,孔子否定的是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与坏人同流合污、阿谀媚俗的人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⑴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⑶“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⑴割鸡焉用牛刀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⑵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⑶异乎三子者之撰 风乎舞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⑴“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