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语学校——缅甸汉语传播面临的挑战.docx
6页三语学校——缅甸汉语传播面临的挑战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热”持续升温,席卷全球汉语不仅受到了普通民众的追捧,也受到了各国政要的青睐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语传播东南亚作为海外华人华侨的最大聚居地,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汉语传播效果最好的地区(1)作为中南半岛第一大国,缅甸有着良好的汉语传播基础,但缅甸在校800万学生,每年学习汉语的不到10万(2),汉语的传播依然不甚顺畅,汉语教学至今尚未取得合法地位如何在缅甸民族矛盾复杂的政治生态下,推动汉语在缅甸的快速传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二、缅甸汉语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汉语在缅甸的传播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系统和规模的汉语传播始于20世纪初现代华文教育的创立近代汉语在缅甸的传播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华文教育的初创阶段(19世纪末期至缅甸独立)19世纪末期,移民缅甸的华侨人数日益增多,华侨通过个人筹资的方式在民间开办私塾,解决华侨子女的教育问题较为正规的华文学校创办于20世纪初截至1921年,华侨在缅甸全国已创办近50所华校(1)二战期间,日本占领缅甸,多数华校遭破坏而停办,华文教育遭受沉重打击。
第二阶段为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1967年)1948年,缅甸独立独立初期,缅甸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较为宽松,华侨凡申请办学均能获准,缅甸全国各地华侨相继建立了多所华校,华文教育达到鼎盛时期据统计,到1962年,缅甸全国共有259所华文学校、39000名学生(2)总体来说,从1904年第一所华校建立到1962年,缅甸华侨华文教育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第三阶段是华文教育遭受重创时期(1962~1988年)1962年奈温军人政变掌权后,对华侨华人的政策逐步收紧1965年缅甸颁布了《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将全国近300所华校收归国有(3),并按缅甸教学大纲教学,民间华文教育被取缔,汉语至此不能“光明正大”地传播此后,一些失业的华文教师在各地兴办华文补习班1967年仰光“6.26”排华事件后,华文补习班也被政府禁止从此,华文教育进入“冬眠时期”第四阶段是华文教育的复兴时期(1988年至今)1988年缅甸军政府执政后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中国成为缅甸最有力的支持者,中缅关系结成了较密切的战略和经济关系(4)1994年,缅甸政府开设了曼德勒外国语大学,内设汉语系缅甸政府的这一举措让缅甸华人看到了缅甸对汉语的认知和态度正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他们认为这是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从“禁止”转向“默许”的信号。
虽然这一时期缅甸华文教育仍旧没有获得合法身份,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缅甸华文教育的复苏一大批以佛经学校、果敢语文学校、语言与电脑学校、职业学校为名的华文学校向缅甸宗教部而不是教育部申请重新开办现阶段据曼德勒福庆学校内部统计,缅甸现有华文学校161所、教师人数2000多人、学生人数7万多人(5),主要分布在缅北地区自2009年以来,缅甸开办了三所孔子课堂:与中国云南大学合办的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与中国华侨大学合办仰光福星孔子课堂、与中国云南师范大学合办仰光东方孔子课堂这三所孔子课堂自挂牌成立以来,积极发展新的汉语教学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汉语在缅甸的传播但总的说来,由于长期受政策、经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缅甸的汉语教学发展十分缓慢三、缅甸汉语传播面临的挑战2000年以后,汉语作为一种流行实用的语言开始挑战英语在缅甸外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缅甸的汉语教学更加面向当地,教学对象也从华裔学生扩展到非华裔学生即便如此,较之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汉语教学,缅甸的汉语教学仍严重滞后,靠民间力量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面临诸多困境:首先,缅甸汉语传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其地位的合法性问题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一个至今尚未承认汉语教学合法地位的国家,汉语教学在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名不正,言不顺”,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其发展。
汉语教学目前所处的这种尴尬地位使得目前主导华文教育的侨领和社团领袖们小心谨慎,不敢放手发展华文教育,原因主要有二:一是20世纪60年代的“排华事件”在华人心中仍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二是2010年以来缅甸民主改革后,民粹主义泛起,民间“反华”言论“甚嚣尘上”,恶化了缅华社会的生存环境其次,办学经费和教育管理问题缅甸华校均是民间办学,属于公益慈善性质,无法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得不到政府财政资助,筹资渠道单一华校大多靠董事长的支持和社会募捐来完成学校的日常运转,学生学费也仅够支付教师薪酬,常常入不敷出经费短缺导致华校教师收入过低,难以维持生计,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年轻教师不得不弃教从商缅甸华校主要由学校董事会来管理,董事绝大部分都是当地著名的华商或华人企业家,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传播中华文化满怀热忱然而,在教育管理方面他们大多是外行,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激励机制缺失、师资流动过于频繁、师资结构严重失衡等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校的健康发展再次,生源和出路问题目前缅甸华校的生源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缅北,随着中缅贸易的加强,不少非华裔子女也选择进入华校就读,甚至一些缅族高官的子女亦是如此。
然而受制于政策,华校的生源极不稳定,随着缅文学校放假和收假时间的上下波动起伏,学生奔波于华校和缅校之间,学习压力和负担较重,一旦遇到困难,较易就放弃汉语学习学生的出路是更为严峻的问题华文学校最高办学层次仅为高中,亦有少部分学校和中国高校合办有函授性质的本科教学,但华校的学历均得不到缅甸政府的认可缅甸政府仅在仰光外国语大学和曼德勒外国语大学两所大学设有汉语系,但招生人数极为有限,每所学校每年仅能招生50人在缅甸,学生如果仅学会汉语是难以找到理想工作或得到深造机会的即使学生非常想学汉语,但迫于求职或升学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缅语或英语等其他课程上面这也是越到高年级学生人数越少的根本原因,对出路的困惑迷茫又进一步动摇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和信心第四是教材和教学方法问题缅甸华文学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中国大陆简体版和台湾地区繁体版不同学校选择使用哪种教材主要出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考虑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办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侨务部门不断地向缅甸的华文学校提供派遣志愿者教师、赠送教材和教具、师资培训等形式多元的支持由于教材是免费提供的,所以会出现低年级使用中国大陆版教材,高年级使用中国台湾地区版教材的情况。
现阶段缅甸的汉语教学法主要有两种:上缅甸采用民族语文的母语教学,下缅甸采用二语教学从2009年开始,上缅甸的曼德勒福庆学校开始采用二语教学,这一举措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华校生源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原有的母语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非华裔学生或同化程度较高的华裔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其次,这种将汉语地位推向高于缅语的方式,使得一些“二代”甚至“三代”华人仍不能熟练掌握缅语,这样的现象自然会引起缅甸当局怀疑华人的效忠,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华人在缅甸的生存和发展四、缅甸汉语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三语学校缅甸现有135个民族,民族矛盾、族群关系错综复杂迄今为止,华人仍被视作“客籍公民”或“归化公民”,其公民地位低于当地原住民公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2010年缅甸结束军政府统治,宣布实行民主改革,各种矛盾被激化释放出来中国在缅甸投资的几个重大项目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相继被叫停,缅甸民间对华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华人有不满和怀疑的情绪一个国家汉语传播的成功程度,主要取决于是否进入主流社会的国民教育体系(1)汉语在缅甸的传播常常遭遇反对的声音,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华人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问题,还牵涉很多复杂的政治、宗教和民族问题。
缅甸华校的合法化意味着政府将面临缅甸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其他移民群体的同样诉求,而这些群体兴办学校的宗教背景无疑会使问题复杂化(2)鉴于目前华人在缅甸所处的政治生态,短期内汉语还无望进入缅甸国民教育体系,争取其合法地位尚需时日在这种举步维艰的背景下,要解决缅甸汉语传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三语学校或是一条新途径三语学校是三种语言并进或以三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3)在缅甸曼德勒,已有两所三语(缅、英、汉)学校办得较为成功,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所是曼德勒MCTA国际学院昌华中文学校,另一所是新世纪学校昌华国际学院成立于2007年,借鉴了新加坡的教育模式,与新加坡的几所大学有合作,其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可到新加坡留学新世纪学校成立于2011年,借鉴中国的教育模式,与中国的大学有合作关系,方便高中毕业生到中国留学两所学校同时教授中、英、缅三种语言,中文教材使用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文教师绝大多数从中国聘请,英文教师主要从西方国家聘请,缅语教学由缅甸本土教师承担,属于非公益性质的新型学校由于教学质量好,这两所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2013年,新世纪学校才刚创办两年,学生人数就已突破千人,并且还处于上升趋势,目前正筹划在缅北的腊戌办一所分校,预计2017年9月开始招生。
除了曼德勒,缅甸其他城市的三语学校发展得也很好如在仰光建有九个分校的TOTAL国际学校是缅甸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校,与仰光福星孔子课堂合作开展汉语教学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必须开设三语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1)三语学校的发展已成为缅甸汉语传播的一种新趋势首先,这种新的教育模式部分实现了缅甸汉语传播的合法性英语是缅甸目前唯一合法的外语,缅语是国民学校要求必须学习的语言,英语和缅语的教学都是合法的这样一来,汉语教学可以不再依靠宗教这把“保护伞”了,也为三语学校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添了一丝希望其次,这种新型模式适应了当地华人的教育需求昌华国际学校、新世纪学校等三语学校的成功表明这种新型的汉语传播模式得到了缅华社会的认可,显然家长们认为将子女送到三语学校就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就业需要再次,这种新型学校采用了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办学经费和学生出路等问题,教师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有力保障,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结语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华文教育较之20世纪已发生了本质变化传统的华文学校是完全面向中国侨民的学校,在绝大多数华侨已相继加入当地国籍的情况下,原有华侨兴办的华文学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或迟或早都会出现的必然结果(2)。
在缅甸目前复杂的民族关系、政治生态以及传统的华文教育面临诸多非议的背景下,以少数民族语言之名和母语教学的方式来传播汉语已经较难适应现阶段缅甸华人社会的教育需求,因为这势必会给本来就较为紧张的缅甸族群关系火上浇油,也是反对学习汉语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一个主要来源三语学校是缅甸华社适应当今缅甸社会需要的新生事物,是目前缅甸华人子女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它不仅为缅甸青年一代提供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还增进了华裔和缅甸其他族裔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增进缅甸与中国睦邻友好关系具有深远意义正确定位三语学校,使它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缅甸的汉语传播才有可能被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才能获得法律的保障缅甸汉语传播需要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以国际语言的名义,采用二语教学的方式和三语学校的办学模式是一条新的出路注释:[1]吴应辉、何洪霞:《东南亚各国政策对汉语传播影响的历时国别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4期,第80~92页.[2]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7页.[3]郝志刚:《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东南亚研究》1997年第4期,第36~39页.[5]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