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docx
5页把学术融进生命2010-07-20 14:39: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看新闻徐宝璜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的英年早逝给我国的新闻界造 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文从他参与 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这两个角度,对他在新闻学方面的贡献 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就徐宝璜对当今新闻界的启示作了一些个人的探讨关于徐宝璜徐宝璜(1894 — 1930 ),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辛 亥革命前肄业于北京大学,1 9 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在密芝根大学 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 9 16年,先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后到北京大 学担任教授,主讲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在校长室兼任蔡元培的秘书,1918年10月, 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以后,先后在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朝阳大学、 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担任过民国大学代理校长、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平民大 学新闻系主任、第三中山大学劳务农学院教授兼总务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注册部主 任等职。
1 9 3 0年为北京大学筹办新闻系,工作繁重积劳成疾,1 9 3 0年5月2 9日,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授课时,因高血压脑溢血“猝然晕厥”,送协和医院急救,6月1日 与世长辞徐宝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绝不是昙花一现,其成就可以说是不朽的他在留学美国期 间主攻的是经济学,其次才是新闻学,他一生成就最卓越的却集中在新闻学,堪称五四时期 我国新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的新闻史上,他一人就拥有四个“第一”,即第一个 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指1918年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讲新闻学选修课),担任中国 大学中的第一个新闻系主任(指1923年在平民大学任职期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 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黄天鹏在《新闻学纲要要序》中指出,徐宝璜被当 时的一些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推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和“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19 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他大力引进了一批 学有所专的新派人物徐宝璜这时已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晨报》馆任职,蔡元培因“闻其 贤,聘其为教授,兼校长秘书由于蔡元培延聘老师时注意学力,不讲资历,使北大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化”,徐宝璜任 教授时年仅25岁,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蔡元培开创了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 气,鼓励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吸引了到学术研究方面来,故这时北大 校园各种社团如繁星闪烁,各种学说竞相争长,鸢飞鱼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北大成 为全国唯一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的一所学校,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舞台,为徐 宝璜在新闻学方面的建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18年秋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既凝结了他的心血,又为他开创我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是五四时期有重要影响 的著名社团之一,主要发起人有蔡元培、邵飘萍、徐宝璜等人蔡元培任校长后,不仅注重 学科的完善,而且鼓励举办各种讲演以补课业不足,他曾有设立新闻讲演会的计划,得到邵 飘萍、徐宝璜的响应和支持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之后,1 9 18年7月,《北京大学日 刊》上全文刊出由蔡元培亲自拟定的研究会八条章程,规定该会的名称为“北京大学新闻研 究会”,并特别声明它“隶属于北京大学”,以“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为宗旨,规定“凡 校内外人均可入会为会员”, “校内会员每人年纳会费四元,校外八元”,凡在会内研究满一 年者,均由该会发给证书。
随后,蔡元培亲自出面公开招收会员,并于1918年9月下旬连续四次在《北京大学 日刊》上刊登招收会员的《校长布告》,很快就有数十人报名入会,其中多数是北大学生 10月14日晚八点,在北大理科一间教室(现沙滩马神庙北大旧址)召开研究会成立大会 会上蔡元培以校长身份作了演讲,叙述了他和新闻界的因缘,回忆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苏 报》、《警钟日报》等革命报刊活动的战斗历程,勉励会员要总结“我国新闻界之经验”、 “归 纳之而印证学理”主持会务的徐宝璜作了《新闻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的报告会上,推 举蔡元培为研究会会长,徐宝璜为研究会主任兼导师,邵飘萍为兼任导师研究会的活动规定为每周2次,一般安排在星期一、三的晚上,后来在星期天的上午增 加了一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听导师演讲,有的时候也组织一些讲座和练习研究会的事务 所就设在文科大楼2层徐宝璜的办公室内,主要集会地点是文科大楼3层的第3 4教室(有 时是第3 5教室),这个文科大楼就是现在位于沙滩五四大街北侧蜚声中外的红楼研究会成立四个月后,1919年2月,因会务发展过快,会员增多,徐宝璜由于兼职 过多,难以全力以赴,于是主动提议改组,1919年2月19日,召开改组大会,徐宝璜 改任副会长。
改组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新简章,将名称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个 名称上的一字之差更加突出了新闻学这个研究方向和领域,同时办会宗旨改为“研究新闻学 理,增长新闻经验,经谋新闻事业之发展”毛泽东是这次大会的24名参加者之一1919年10月16日,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次研究期满,17日的《北京大学日刊》 上刊发了该会发给证书的名单,获听讲一年证书的有23人,获半年证书的有32人,毛泽 东名列“得听讲半年证书者”名单中的第10名,但举行第一班研究期满大会颁发证书时,他 离开北大去湖南了可以肯定,在这里学到的新闻知识对他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一定有 不少帮助抗战前夕,毛泽东在致蔡元培的信中深情地回忆了“五四时期北大课堂”,这“课 堂”自然包括徐宝璜讲授的课程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还创办了《新闻周刊》,它是当时国内唯一传播新闻学 知识的刊物,每周一期,共出版3期,这份会刊得到徐宝璜的精心指导1 9 2 0年10月 后,研究会因骨干成员相继离校,特别是徐宝璜因受蔡元培委托出任民国大学代理校长,无 瑕顾及会务,研究会的活动急剧减少,年底完全停止活动徐宝璜与《新闻学》徐宝璜一生提倡新闻学,并在百忙缠身之际不忘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主要新闻论著有《新闻事业》(与胡愈之合著)、《新闻纸之性质及其价值》(《新闻 学刊》)、《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报学杂志》)《新闻事业之将来》)(《报学杂志》) 等,而以《新闻学》的成就最高。
徐宝璜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一位导师,为会员系统讲授新闻学原理,并作为北京大学政 治系四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他对讲稿反复研究修改,最后汇集成书徐宝璜曾记述了这 部专著的成书过程:“客岁(指1918年)蔡校长设立新闻学研究会,命余主任其事,并兼任 导师余乃于暑假中,正式加以研究,就所著《新闻学大意》一篇,以为开会后讲演之用(此 稿曾登客岁九、十、十一、三月发刊之《东方杂志》)开会后,余继续研究,加以会员之 质疑问难,时有心得,遂将原稿加以修正,成第二次之稿(散见客岁秋间之《北京大学日刊》) 今年暑假前,复修正一次,为第三次之稿,曾登于第六、第七、第八等号之的《新闻学》 此则第四次之稿也 ”从中可看出徐宝璜严谨治学的作风,他还表述了刊行此书的目的:“吾 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导其正当之方 向而行,为新闻界开一新生事”这一鲜明目的的反映了其出书的进步性,此书由蔡元培亲 自校阅并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邵飘萍认为此书 “在我国的新闻学史上,有不可抹灭之价值”,这绝非过誉因为新闻学研究会开启了在我国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先河,而《新闻学》则是这一研究最早的成果。
《新闻学》共分14 章: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新闻纸之职务;新闻之定义;新闻之精 彩;新闻之价值;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题目;新闻纸之社论;新闻纸之广告; 新闻纸之组织;新闻社之设备;新闻纸之销路;通讯社之组织徐宝璜以区区6 万字,架构 了整个新闻学的体系,实在是惜墨如金,言简意赅该书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常为新闻学 著作所引用,比如他把“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概括为六个方面:“为供给新闻、 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及振兴商业”关于新闻的定义,他写道:“新 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新事实也”他把“新闻之精彩”(即构成新闻的要素)归纳为 六点:“个人之关系”、“人类之同情”、“求胜之竞事”、“著名人物之姓名”、“著名机关之名称”、 “事情之稀奇”他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为:“新闻之价值者,即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 浅之问题也”书中不乏精彩的比喻和生动的例证例如他当年就把新闻比作“鲜鱼”:“新闻如鲜鱼, 登载销迟其价值不失亦损”对于新闻的时效性,他说:“在欧美之新闻界,’昨日'已成不祥 之名词,多改用„今早'、„今午'、„今晚'、„方才'等字矣谈到构成新闻要素的著名人物和 机关时,他举了当时各报均登载的一条新闻《黄陂潜心佛学》为例。
他的大意为,黄陂即黎 元洪,因其为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曾经当过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后被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赶 下台此时他在家中无所事事颂读佛经,成为一大新闻;若换一无名之辈,此事显然成不了 新闻说到“事情之稀奇”为构成新闻的要素时,举的事例也很有意思:“前在北京《晨报》 紧要新闻栏内,刊有《世界之最长寿者》之一段新闻如下:世界之最长寿者,现年一百三十 一岁,子女共计三十人,长子九十三岁……幼子才五岁《新闻学》一书虽用文言文写成,但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生动而有说服力,至今读来 引人入胜,这本写于80 多年前的新闻学开山之作,倒比近年来有些新闻学著作更能吸引读 者徐宝璜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而籍中亦无完善之书, 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本书虽仍不完 备,然对于新闻学之重要问题,则皆为有系统之说明;而讨论新闻纸之性质与其职务,及新 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者所未言及者 ”研究徐宝璜的现实意义80 多年前,作为一个学者,徐宝璜能积极热心地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知识,把五 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新闻观,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于今天从事新闻学研 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弘扬他高尚的爱国精神和趋时精神,徐宝璜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其 叔父徐子鸿曾到日本和美国留学, 1913 年被选为众议员和宪法起草委员会,因反对袁世凯 称帝,遭到杀害,九江各界曾经兴建烈士墓正是在其叔父的熏陶下,他逐渐融入民主与科 学的思潮中,同维护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反动思潮激烈搏斗他从一踏入新闻事业领域, 就坚定地站在进步力量的一方,同蔡元培并肩战斗,同邵飘萍一道成为新闻巨子,在北洋军 阀统治时期,以鲜明的立场支持青年学生反抗黑暗势力的运动,为此他上了段祺瑞政府的第 二批揖捕名单他发出的声音是时代的强音,他弘扬的精神和表现的气概正是那个时代的主 旋律其次,我们要继承他在学术上敢为人先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在他以前,中国还不曾有一 部新闻学专著,为了完成《新闻学》,他系统研究、全面考察了西方先进的新闻理论、新闻 实务、报纸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四易其稿终成书虽然他的新闻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在当时的意义非同寻常,而且“后来的新闻学著作,大半受他的影响,从五四运动到现在, 抓住了新闻学界的中心潮流”《新闻学》这部专著虽是首创,但它起点却是如此地高,受 到了学界和读者的欢迎,方汉奇这样评价:“自1919 年初版后,曾陆续再版4 次, 1994年 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连同初版,前后其出版6 次,这在我国的新闻学史上, 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