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例戏“跳加官”的田野调查.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6385082
  • 上传时间:2021-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例戏“跳加官”的田野调查一 笔者首先考察到“跳加官”的表演方式已然发生了改变过去,“跳加官”有两种不同的演出方式,分别为正剧演出前和穿插于正剧演出中,“给人加官的戏一是在戏班到一地演出第一场戏时上演,二是当地豪绅显贵看戏时上演,在开演前或演出中间上演又如《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演出习俗”条[3]: 开台演出前,要跳“女加官”,向主家和看戏的官绅、商贾祝福恭贺女加官”系由班中主要旦脚浓妆艳服,舞扇花,挥方巾,舞步登场亮相后,作整装、洒水、扫地、抹桌、挂画舞蹈舞毕,以“某某大人加官晋级”;“某某夫人富贵荣华”,“某某商号财源广进”,“某某老爷富贵双全等条幅,走向台口和左、右台角,向观众展示,躬身行礼顿时,鼓乐齐鸣,表演舞蹈者舞步入场受提名者赠送“红包”,放鞭炮答谢(也有赠送题字的镜匾或绸匾)接着,班主或检场师傅,以司仪身份,手捧封包、礼品,伴随跳加官演员出场谢赏旦角将礼品向观众一一亮出,每亮一件,司仪即向赠礼人高喊“某某调子班全体同人向某某大人谢赏恭祝大人吉星高照,步步高升”……有时在正戏演出中,如有观众赠礼上台,亦须临时穿插跳“加官” 此次“妈祖文化艺术节”中表演的跳加官只作为开场例戏见于正剧演出前,具体表演过程如下: 演员头戴官帽,脸戴加官面具,身著大红蟒袍,手中并不执笏,在有节奏的伴奏中以鹤步徐徐步入舞台,背对观众朝前方躬身一拜,后转身面对观众并走向前至舞台左边,右手抚P,稍稍抬头朝天看,伸出右手食指朝天上指,寓意“指日高升”,再伸出左手抚P并伸出食指朝天上指,接着再次伸出右手重复同样的动作;然后以右手作写字状,点点头,抚掌连拍三下,此时节奏开始加快,演员转身步至舞台后方中央,弯腰拿起写着“财源广进”的竖条幅,面向观众展示,展示后招手示意另一演员走出来接过条幅,立于舞台上;如此再三,共展出三张条幅,分别写着“财源广进”、“万事胜意”和“一帆风顺”,待最后一个演员将条幅展出后,加官抚掌连拍数下以示欢喜,挥手示意举着条幅的三位演员退下,待他们退下后,加官再随之退下。

      整个表演过程仅五分钟左右跳加官”之后的表演则是《仙姬送子》,然后是正剧开演,正剧开演过程中并未见插演加官戏这一次的“跳加官”演出不再刻意为某某人物表演或是高声大喊“给某某先生加官” 过去专为某人表演的“跳加官”不仅可以穿插于正剧中,也可置于正戏演出前,这就不担心会破坏正剧演出而又能讨好某观众赢得额外的赏钱了既然如此,受邀在沙头村表演的梧州粤剧团完全可以选择在开场时的“跳加官”里附上从前“某某大人加官晋级”的戏码,然而这一情况并未出现,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专为某观众加演“跳加官”的演出方式似乎正在,或者说已经被摒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之外 第二,“跳加官”的宗教功能已然淡化得以延续数百年,久演不衰,“跳加官”的身上向来具备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庙会戏‘跳加官’,是表示对神的敬意……演员在神像前专门为神跳‘加官’,成为祀神仪典的一部分[4]同时,“跳加官”还具有很强烈的“加官进爵”的祈福功能打开《中国戏曲志》诸卷,关于“跳加官”的条文大多提到,表演者手中持有牙笏,这是“官”的一大象征在表演时所使用的条幅也多半为“指日高升”、“当朝一品”、“加官晋禄”等短语,始终未偏离“加官”这一主题。

      但是回顾本次梧州粤剧团所表演的“跳加官”,寓意“指日高升”的舞蹈表演程式虽然仍旧沿袭下来,加官手中却不再持有象征“官”的牙笏,而条幅的的用语也焕然一新,变成了“财源广进”、“万事胜意”和“一帆风顺”,在这里,祈祷“加官”的用意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不得不说,“跳加官”已经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跳加官 第三,“跳加官”的现实地位明显下降这里既指其在剧团中的地位,也包含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从前的“跳加官”,频繁地特意为某某大官、乡绅表演,无论是正戏开演前作为开场戏,还是暂停一切正剧演出而插演,但凡表演时检场人或者戏班班主高喊“某某老爷加官(步步高升)”之类的祝福语,“受祝贺者,要向戏班赠送红封和礼品以示谢意”[5],多了这一层与观众的互动,“跳加官”的演出实际上为戏班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收入,过去甚至有“一场加官半台戏”的说法因此,其在戏班中的地位自然很是重要,否则也不会屡屡中断正剧演出加演“加官”此外,由于承载着观众趋吉避凶、渴求官位晋升的心理,这一表演也深受百姓喜爱,其既为戏班带来实际利益,又迎合百姓观众的心理,过去的“跳加官”在戏曲表演舞台上实际享有很高的现实地位然而这一盛况已难以在现今的演出中窥见一斑。

      本次沙头村表演的“跳加官”,整个过程只用了五分钟,表演程式也极为简单,演出时长与频率都较过去大为缩短因此我们说“跳加官”在趋向衰落一点都不为过 附表: “跳加官”繁荣期与衰落期表演状况对照表 时代清代(繁荣期)近代至当代(衰落期) 表演形式1、正戏前搬演; 2、正戏过程中穿插;正戏前搬演 表演场所1、戏园; 2、野台; 3、家堂 乡村野台 表演特点1、不唱不念; 2、有节奏的跳; 3、面向观众展开“加官进爵”、“当朝一品”等吉祥条幅;1、不唱不念; 2、有节奏的跳; 3、面向观众展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条幅; 服饰1、男加官头戴官帽、脸戴白底黑P面具、手执牙笏、身着官蟒、脚着高底靴; 2、女加官戴凤冠、身着红绣蟒服、不戴面具;1、男加官头戴官帽、脸戴白底黑P面具、手执牙笏、身着官蟒、脚着高底靴; 2、女加官戴凤冠、身着红绣蟒服、不戴面具; 表演频率多次一次 二 在历史巨轮的推动下,任何事物之所以发生变化,必然有其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跳加官”也逃不开这个法则。

      简而言之,“跳加官”发展至今所产生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是主要的推动力而戏剧自身内部的改良,也同样影响“跳加官”的变迁 首先,封建宗族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分工细化,谋生的手段变得多样化从前的“跳加官”深深扎根于中国封建宗族社会的土壤中:“对于一个在激烈的竞争中反复进行各种变动的宗族来说,很显然,立刻就能带来直接效果的‘加官晋禄’(科举合格)(使本族内出现晋官得爵者,从而使本族处于凌驾其他宗族之上的政治、经济优势封建宗族社会中浓厚的官本位思想是促使“跳加官”活跃于舞台上的主导因素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中举后不仅身份地位大大抬升,生活条件也由此大为改善,因为中举后就有了跻身官场的资格,也因此,“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6],足以证明,“官”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的现实利益,这就不难理解,缘何从前人们会如此喜爱戏台上上演“跳加官”了但是在现今社会,人们追求生活富足安逸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科举和做官,促使大众对“加官进爵”的渴求不再那么强烈,因而不再重视“跳加官”表演中关于官位晋升的寓意。

      其次是政治体制结构变化,观众群体地位平等化,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含有特权意味表演活动跳加官”植根于封建宗族制度中,除了开场演出时指向全体观众为全体观众表演外,还会有选择性的指向某一观众另外再演而今在平等观念的带动下,剧团或者观众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抗拒“跳加官”专为某人演出、专门恭贺某人的做法演出场所观众区的革新也体现出平等观念在现今已被大多数人接受,“改等级分明的池坐、官坐、兔儿爷摊等观众席为统一规范的排坐在新式戏院内,观演关系趋于民主、平等,渐渐消除尊卑观念[7]这实际上是一种进步,是戏剧越来越关注观众群体,愈加适应时代进程、适应观众需求的内在表现 我们将目光投放于“跳加官”变迁的外部环境,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产生变化的内在推动力跳加官”今天不再穿插于正剧中,不再频繁表演,缩短演出时间、精简舞蹈动作程式,都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例戏一直以来都被看作仪式剧,带有宗教色彩,其情节设计和人物情感表达都远不如正剧那么充实饱满,只能算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然而却被戏班寄予厚望,一台戏中不惜敷演多次甚至十几次,不免有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之嫌,不时的打断正剧演出,极有可能破坏正剧在舞台上营造好的情境和情节的连贯性,还会干扰观众看戏听戏的兴致。

      现今将“跳加官”规范在正戏演出前表演,并简化舞蹈程式,缩短演出时间,将主要时间让位给正戏,是较为合理的 小结 “跳加官”自诞生以来,历时三百余年,回溯过去,它曾经深受宠爱,反观现今的变迁,不得不说是置身于新时期新社会新环境中被迫进行的改良,在尴尬中求生存诚如李跃忠所言:“‘戏曲危机’已是人们的共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它的冲击,也有人为的、政治的原因等,其中产生、形成于农耕社会的,为农耕文化服务的戏曲,其社会功能不能满足、适应今日之俗民的要求,当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8]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跳加官”由广受青睐发展到渐被冷落,若要挽救,变是必然,不过如何使之在变化中既要保留特色,又能与时俱进适应观众需求获得观众认可,以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注释: [2]倪彩霞《跳加官形态研究》,《戏剧艺术》,2001年03期 [3]《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演出习俗”条,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475页 [4]倪彩霞《跳加官形态研究》,《戏剧艺术》2001年03期。

      [7]周华斌《戏曲与载体》,《北京广播学院院报》,2000年02期 [8]李跃忠、李悠《天官赐福与跳加官艺术形态之比较》,《中华戏曲》2009年02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