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教材重难点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26页回归教材重难点04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必考内容,分值在8-16分,材料大多来自课外(部分省份也考查教材文言文),有单篇课外阅读,有课内外比较阅读,有课外与课外比较阅读,也有课外文言文与课外古诗词比较阅读主要考查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断句、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人物与主旨的评析等预计2022年各地中考卷仍会沿袭上述模式进行考查●先 练 真 题一、(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 随心所欲 欲擒故纵B.月色入户 家喻户晓 夜不闭户C.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一念之差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异乎寻常 寻根究底2.把选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选文中“怀民亦未寝”中“亦”字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各是怎样从侧面表现月光皎洁的?请简要分析链接材料】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②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西湖的一座小桥③摩荡:荡漾二、(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周公践①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②,出举③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④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⑤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以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注释】①践:登上②十二牧,方三人: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③出举:外出考察④失职:流离失所⑤君:诸侯国君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有狱讼而失职者(2)以入告乎天子(3)有贤才而不举者(4)百姓闻之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出举远方之民/何陋之有(《陋室铭》)B.其君归也/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乃召其国大夫/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是以近者亲之/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2)此诚天子也!得:①得到,获得②得当,合适③得意,满足④能,可能——《古代汉语词典》9.文中写了周公的哪三条治国之道?其中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相一致的是哪一条?三、(2021·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乖乖,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苏州人,平生好施与①,择其亲而贫、疏②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③皆有赡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①施与:帮助②疏:疏远③嫁娶凶葬:婚嫁丧葬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以养济/群族之人1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连月不开(3)沙鸥翔集 (4)日有食1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13.请从[甲][乙]两文简要概括范仲淹的人生态度●再 讲 技 法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回归教材常考虚词及用法举例1.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执策而临之(《马说》)指示代词,可译为“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结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主谓之间,不译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何陋之有(《陋室铭》)语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动词去;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其代词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3.而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表并列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表转折,“却”“但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4.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动词“以为,认为”“用”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与“所”连用,表示“……的原因”,或表凭借、目的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5.于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时”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相当于“从”“自”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引进比较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6.乃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事情发生或结束,可译为“才”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虽连词表转折,可译为“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表假设,可译为“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8.为动词“做”“成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了”“因为”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表被动,可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助词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