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讲义].doc
3页1[中觀學講義] 靈啟中觀治心盲靈啟:在 Ψpsi 架構中,心念是從事分別的/受慣性制約的;而靈是無分別/無限制的唯有無限制的靈,才能不受輪迴慣性(業感)而開啟「中觀」 ;亦即,真正的中觀,不是在心念中造作、推求,而是開啟本然的靈性中觀:要導向佛果,需有中道的生活;「中」不是心念中的一個概念,而是一種現觀!故「中」即是「中觀」 所以古德將梵文中的「中」直接譯為「中觀」 )正因為「中」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整個現觀境界,所以要得「中」不是由心念去造作而得的,而是由無所不蘊含的「靈」的開啟(與參禪正念相應)而得的治心盲:強調學習「中觀」是為了現實中的圓滿,是為了治療身心靈中的苦 「盲」這一字再度對應了「觀」 ,強調有所「觀」的重要性,強調為了治療心靈創傷、惡習、惰性等心靈盲點,一個「使人洞悉而豁然開朗的觀境」需要確實存在,而不能依賴是心念的造作、馴化、麻痺、淡忘、自欺或催眠1.1 阿含經的中道思想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印順法師認為,龍樹一系的中觀思想,乃是阿含經的通論,中觀哲學正是要把阿含經的深意給發掘出來阿含經所說的「中道」有兩類:(一)倫理實踐的中道;(二)如實智觀的中道佛陀是先宣說倫理實踐的中道,然後才宣說如實智觀的中道。
1.1.1 一是倫理實踐的中道所謂「倫理實踐的中道」 ,最著名的是《初轉法輪經》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猶豫要不要說法,最後在梵天勸請下,他決定先向五個同修說法這五個同修原本一起修苦行,後來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五個同修認為他破壞了苦行在《初轉法輪經》重點有二:1.1.1.1中道倫理的體悟── 四聖諦四諦之說當然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但佛陀並未一開始就宣說四聖諦,而是先講「中道宣言」 ───佛陀談到世間有兩種生活方式:一只追求快樂,不計後果,這乃是凡夫愚人所採取的二是禁欲與苦行,這並非賢聖之道佛陀的一生便包括了這兩種生活方式──出家前的逸樂生活,與出家後、悟道前的苦行佛陀發現禁欲苦行,根本無法使心靈平和,更無法覺悟在經歷了兩種極端後,體會到什麼是「中道」 ,這在阿含經裡的原文是「現等覺」 這就是著名的「中道宣言」 這宣言並非抽象的思維,而是具體而深切的體驗生活原本就是具體的真實,生活得好不好,騙得了一時的心念,卻騙不了內在的心靈1.1.1.2中道倫理的具體內容── 八正道《初轉法輪經》敘述中道的具體內容,也就是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八正道要求我們過一個更為恰當、更為適宜、更幸福的生活。
至於幸福或不幸福,那是必須歷經生活洗禮之後,方能真切體會到中道的基本精神是清楚地看:那種生活好?那種生活會導向寂靜?人總是期待幸福,在生活裡不斷地努力向上,朝向於完美、幸福,這就是「中道」 這是「倫理實踐的中道」 佛陀在宣說八正道後,接著說「中道」可以讓人開法眼,產生如實觀的智慧,導向寂靜,趨入涅槃──幸福的境地開法眼之後,人們才能看到世間的真實樣相,產生如實觀的智慧而獲得解脫,使內心處在不受煩惱干擾的狀態因此解脫是必定關乎智慧的1.1.2 一是如實智觀的中道「倫理實踐的中道」 ,是針對現實生活方式能否讓人得到究竟幸福而說的;「如實智觀的中道」 ,則是就人對世間的看法而說的「如實智觀的中道」也散見在阿含經,在《迦旃延經》中,佛陀對迦旃延說,世間人多半執「有見」 ,要不然就執「無見」 「見」即理論、看法;「有」 、 「無」即是指「存在」與「不存在」 世間現象存在的永遠存在,這就是「有見」 ;不存在的永遠不存在,這就是「無見」 )1.1.2.1如實智觀,不墮「有」 、 「無」二偏見阿含經強調,我們應持正確智慧而如實觀照事物的生滅人常常帶著偏見看世界,所以見到的往往不是世界的原貌人因貪瞋痴煩惱而形成偏見,終而障害慧眼,唯有去除煩惱,才能開法眼,才能用如實觀的正智,去洞察事物生滅的實際樣貌,不墮於「有」 「無」偏見。
芽本來不存在,但當陽光、水等因緣具足,種子便消失,而芽生起如果我們觀照事物的生起,就能揚棄「無見」 ,知道並非現在不存在的就永不存在一樣的,若用正智如實地觀照事物的消失,就能揚棄「有見」 「有見」 「無見」 ,都是偏見,見只見一部分,其餘完全見不到若如實體悟事物的生、滅,心念就不會墮於這極端立場了1.1.2.2順緣起如實觀世間接下來佛陀剖析為何人會有「有」 「無」偏見其實是我執在作祟其實當因緣具足時,東西便屬於你;因緣條件一變,東西就不屬於你了中國人也說:「人算不如天算,處心積慮有何用?」畢竟,會離開你的,終究會離開你,不是可以由人們的主觀意志來加以控制的世人多半為執著所束縛,喜歡的東西就希望永遠屬於我,不喜歡的就希望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若我們不執不取,不認為某個東西是「自我」 ,某個東西是屬於「自我」 ,對於正在生的苦之發生,正在滅的苦之消滅,皆能如實觀之而不疑,則便能不待其他因緣而產生親證的智慧,這就是正見、正觀、如實智觀如來捨離極端的立場,持「中」而說法 「中」即是阿含經裡描述輪迴與解脫的十二緣起順著緣起來看這世間,才能看到世間如實生、如實滅的樣子;順「有見」與「無見」所看到的世界,並非世界的如實樣相。
1.2 人生「中道」「中」是無執著的立場, 「中」必含攝著「觀」 它是一種通觀全體的敏銳智力,且是具有主動揀擇動能的智慧人生不斷地接受環境,且主動努力而趨近完美、幸福,就是在「中道」中1.2.1 「中」必含攝著「觀」不論在倫理實踐或如實智觀的中道上, 「中」的獲得,都預設了對全體的觀察與把握全局不斷地在變化, 「中」也是不斷地在變化,因此「中」一方面是預設了一種對全體的掌握與了解,一方面也表示了它本身的不可執著性佛陀若非經歷過兩種極端的生活方式,對生活形式有著極為通盤的了解與掌握,或許也無法開展出中道的生活「中」是藉通觀全體,而透顯出來的一種智慧, 「中」必含攝著「觀」 (觀察全體)來說明,中道的「道」指方法途徑、具體實踐,故中道本身有著濃厚的革命實踐氣息 「覺今是而昨非」 ,不認為現況就是最好、最圓滿的,人才會追求更好的,才會進步1.2.2 「中」是通觀全體的智慧「中」可成為一種立場嗎?如果可以,條件是什麼?如果不可以,原因又是什麼呢?「中」是一種通觀全體的智慧,同時「中」本身也離不開全體,離開了全體,就無所謂的「中」了台中相對於台灣,可稱之為「中」 ;一旦離開了台灣,台中還能稱為「中」嗎?「中」一定是對應全局的,對全局的掌握愈寬廣,便更能趨向於「中」 。
當下執持某物,而認為它是最好的,而不去看整個全局的變化,那不是「中」 ,而是執著 因此, 「中」是富於批判精神的動態智慧, 「中」若是靜態的,那便不是佛教所謂的「智」 ,而是「識」 「識」是什麼?譬如你看到一隻小貓,腦海中有貓的形象,這個在你腦海中的形象就是靜止的,恆常的;實際上,貓會由小貓變老貓,那是會變化的、是無常的佛陀說「中」的具體內容是八正道何謂「正確生活、正當職業(正命) 」?所謂「正當」即是對大多數人有益,若對自己有益,而對大多數人有害,就顯然不是正當職業因此,要觀照盡量大範圍的因緣,來選擇職業人面對的是無常的世界、無常的自己,其中並沒有所謂「固定正當」的東西,可以讓心念有辦法來抓住作為常保有效的絕對真理若說「中」是一種立場,那麼這立場應當是「心無執著的靈的立場」 ,是一種「沒有立場的立場」 ,它不拘於「最好的」 (best) ,故能能不斷追求「更好的」 (better) 無論是「無我行」或「般若行」 ,都是以「無執著」的立場追求更好的 1.3 「中觀佛教」Madhyamika(中觀學派,中觀)一詞是指龍樹及其追隨者所代表的思想流派, Madhyamaka 則是指這個學派所持的立場。
1.3.1 龍樹的生平西元五世紀初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 ,是目前所見最早有關龍樹生涯的描繪描述龍樹是婆羅門子弟,自幼接受嚴格的婆羅門僧侶教育由於他聰敏過人,很快地就覺得在學問上已無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於是就和好友向幻師學習隱身術潛入王宮,侵犯宮女,不久傳出有人懷孕,國王震怒,會集群臣以謀對策,要捕殺這些隱身者其間有一老臣獻上一計,國王於是命人在後宮步道上舖灑細沙,細沙上出現腳印,衛士便向足跡所落之處劈斬由於龍樹正巧尾隨國王身後,而倖免於難,然而親眼目睹友朋哀號慘死,他悟得「欲為苦本」 逃生後龍樹便在有部的教派裡出家了,他在九十天之內看完了寺內典藏的經典,而他並不滿足於此,雖也繼續尋找其他部派的經典來閱讀,但仍覺得經中所說無啥新意於是他從南方來到北方參訪,途中碰到一位老比丘拿方等經讓他閱讀,他花了九十天看完,而且掌握了意旨他覺得這些方等經的法義雖好,但邏輯上並不圓滿,於是想從邏輯、論證上修改佛教教理,準備自立宗派、自建僧團這時大龍菩薩引他到龍宮,看了前所未聞的經典,這時龍樹才知道自己的無知,以前根本未能好好地了解方等經於是他又花了九十天讀完龍宮的經典,其後依大龍菩薩的建議回到南印度,展開弘法事業。
1.3.2 身如烈火、心軀涅槃,龍樹史詩示現了中觀師生涯的張力中觀師的身體實踐是毫不留情的批判月稱曾頌揚說,龍樹的「性空」思維有如烈火,要燒盡外道邪說的薪柴但中觀師的心境卻是指向「空性」的寂淨涅槃所以,中觀師的身心之間,存在著強大的辯證張力要在一個生命中整合這兩極,需要澎湃的生命力與堅韌的意志力,所以這些中觀師往往是最優秀的人類然而,歷史上,這些中觀師往往一生板盪,生命碎裂這或許與他們生命中這份矛盾辯證有關吧!因為這份辯證過度激烈,使天理倫常也不被留下擱置暫存的餘地,但這些中觀師畢竟應該尚未能洞悉宇宙中潛藏在天理倫常中的一切奧秘,所以,為追求真理,反須叛逆真理,故而示範了「已悟部分真理的真理實踐者」那脆弱的生命如何被摧敗於「整體性真理的浩浩運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