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歌鉴赏南宁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doc

63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332643674
  • 上传时间:2022-08-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0.54KB
  • / 6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诗歌鉴赏南宁备战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⑴D; ⑵ 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2.阅读下列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释】汴河,京杭大运河洛阳段,隋统一后,隋炀帝组织挖掘1)两诗都以 ________为题材,从表达方式看,李诗主要运用描写,皮诗则主要运用________ (2)简析这两首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析: (1)汴河;议论(2)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解析】【分析】(1)《汴河曲》《汴河怀古》可知,题材是“汴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这是议论,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李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皮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故答案为:⑴汴河;议论 ⑵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的能力特点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怀远(人)诗/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B. 颔联“唯”“始”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C. 颈联“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D. 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解析: (1)A(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①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②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④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1)A项,“诗人将‘隐者’与 ‘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2)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标题中就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仙源”此处是指韦九山人所居之所一一东溪,以仙人之居来形容东溪,且以“无尘”写其具体的环境,流露出对此处环境的喜爱,且此处的“无尘”恰恰说明尘世生活的污浊;“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竹里”“花间”写其环境的幽美,“唯通马”写其幽僻,“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从“谁作主”的“云山”到“数家烟火”,颔联和颈联写出韦九山人隐居环境之清幽,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环境的喜爱;“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尾联使用反问,兼用典故,“不是秦”却归隐,可见并非因世道混乱而隐居,可见韦九山人隐居山林是天性使然,表现出诗人对韦九山人的崇敬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A; 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①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②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 , 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裁:写诗(1)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 (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初中地理】工业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docx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与发展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docx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 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初中地理】世界的地形课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政治】珍视自由+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x 【初中政治】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docx 【初中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政治】让家更美好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地理】工业+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初中地理】农业 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初中数学】代数式第1课时代数式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pptx 【初中数学】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回顾与思考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ptx 【初中数学】三元一次方程组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pptx 【初中数学】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课件)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pptx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 【初中政治】提高防护能力+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docx 【初中政治】友善待人+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x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的关系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pptx 【初中政治】珍惜师生情谊+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