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矛盾着的善良女人---副本.docx
12页矛盾着的善良女人——莎士比亚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0级汉语言本二班 韩 宇 1001112211 赵发星 1001112249 褚瑞奇 1001112203 朱会超 1015112252矛盾着的善良女人——莎士比亚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纵观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因为当时的莎士比亚已经看到英国社会并不像他先前想得那样美好,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在他中期作品中的人物也显得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也恰恰是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矛盾的体现尤其是莎士比亚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一直是美丽而矛盾的生活着,她们追求爱情,珍惜一切与感情有关的东西,但同时,她们又这样那样的纠结着她们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在社会现实的逼迫下,在自身周围环境的压力中,她们不得不选择不再做原先纯粹的自己,而变得矛盾不已下面我将会依次将她们介绍出来,并分析她们各自真正的内心世界。
一 、 奥菲利亚(《哈姆雷特》)——一味软弱妥协的人间天使在剧中,奥菲利亚作为哈姆雷特的女友出现她是丹麦国宰相皮洛提的女儿,美丽而优雅,深得哈姆雷特的喜欢,但她心肠很软并完全服从自己父亲的意志尽管她对哈姆雷特的爱也是真心和绝对的,但他的父亲和哥哥要求她远离她的爱人哈姆雷特时,她并没有反对相反,她成了一颗棋子,被他邪恶的父亲和诡计多端的国王利用去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疯了后来他的父亲因偷听而被哈姆雷特刺死使她彻底崩溃,成了真正的疯子最后,她被现实压得喘不过起来,选择了溺水身亡多年来,人们将奥菲利亚看成一个单纯、无辜、忠贞、诚实的女孩,但她也有软弱的一面造成奥菲利亚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外部原因:莎翁通过他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戏剧讽刺,将奥菲利亚的疯癫及自杀归因于哈姆雷特的疯癫,因为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是真挚的每当哈姆雷特无来由的发怒时,他便无形中刺激了奥菲利亚那脆弱的神经然而,最终哈姆雷特造成她父亲的死,把她推向死亡的深渊2、社会原因:这也是造成奥菲利亚悲剧的根本原因,奥菲利亚的悲剧是社会恶势力造成的这种恶势力破坏社会,毁灭人们幸福生活,而这种恶势力正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奥菲利亚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的思想被封建教条紧紧束缚着,是代表着罪恶势力的国王和她的父亲造成她的死亡。
从狭义上说,奥菲利亚的悲剧是她自己的悲剧;从广义上说奥菲利亚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3、自身原因:从人文主义方面,莎士比亚塑造了奥菲利亚脆弱的本性,她虽然纯洁,善良,无辜,但她的软弱性使她屈服于封建礼教的魔爪下,她从不反抗,处处遵从别人的意志,这也造就了她的悲惨命运,这就是为什么她的生活轨迹与众不同——美丽单纯但又悲惨奥菲利亚的悲剧说明了女性甚至人类的没落,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以矛盾着的奥菲利亚,虽然她相信爱情,敢于用真诚去面对爱情,但她却不敢真正付出行动,勇敢的保卫爱情,她的单纯反而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她的软弱让她输掉了爱情,失去了亲情,最后,甚至遗失了生命二、乔特鲁德(《哈姆雷特》)——脆弱而有坚强的母亲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她在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便下嫁与哈姆雷特的叔叔(新国王),这引来了哈姆雷特的不满和鄙视他认为他的母亲是“情欲的奴隶”,他处处挖苦他的母亲,但他的母亲并没有怪他,反而处处护着他,最终为他饮下毒酒而死乔特鲁德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从她作为母亲、王后,人妻、女人的角度进行形象分析可以看出,她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是充满母爱的母亲,又是渴望生活的女人,莎士比亚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更多的人文主义主张。
首先,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个深爱自己儿子,有责任心的母亲她在哈姆雷特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正是由于她的存在,才使哈姆雷特成为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同时,她对哈姆雷特有着极大的宽容,即使受到哈姆雷特的指责,内心受了极大痛苦,她仍葆有对儿子深深的爱,她并没有说出哈姆雷特装疯的实情,相反用谎言救了哈姆雷特最后,她饮下了早就为哈姆雷特准备好的毒酒,她用生命又一次挽救了儿子其次,通过人性角度去分析,我们不得不说莎士比亚通过乔特鲁德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比哈姆雷特更突出人文主义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对禁欲,宣扬人性虽然哈姆雷特极度指责母亲的再嫁行为,但从感情上讲,“性欲较之于其他欲望而言,它的动机是最强烈,它的力量是最强猛••••••,它乃是构成人类的本质愿望,任何动机都无法与之抗衡她并不想失去这几乎是唯一一次再婚的机会,所以说,她更能体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她没有因为礼教而禁欲,她是个坚强的人他敢于承受种种关于她失贞的抨论,有尝试婚姻自主的精神,所以说乔特鲁德是一个柔弱而坚强的女人,但终因她是女人,被封建制度所扼杀谁又能说她不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爱人和孩子面前,她是脆弱的,她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想法,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她又是坚强的,她敢于热烈的爱,敢于为孩子去死。
她是一个爱情的背叛者却又是一个温柔的母亲三、麦克白夫人(《麦克白》)——温柔多情的阴谋家在帮助丈夫篡位的过程中,她表现坚定的意志,镇静的头脑,非凡的才能和魄力,说明悲剧毁灭的正是一个卓越的,真正伟大的女性莎翁《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一般人认为她是一个天性残忍,十恶不赦的坏女人,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恶棍”此人形象较为复杂,也常常被人误解,她却又作恶多端的一面,但也有温柔多情的一面她出身皇族,美貌,温柔,对丈夫有着纯真的爱情像任何一个普通女人一样,为丈夫的勇武过人英雄盖世所骄傲但自从收到丈夫的信后,知道麦克白有做一个更伟大的人的欲望根据女巫预言,有当君主的可能,出于一般女人常有的夫贵妻荣的想法,她的感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她非但没有为丈夫的这种可怕的野心感到恐惧,焦虑,反而非常赞同他的弑君观念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坚定性格的女人,在这一点上,她超过了她的丈夫她一心要成为丈夫的同谋,帮凶,而且起初她比丈夫更为镇定,狠毒和残酷正是麦克白夫人的这种邪恶的力量,坚定了麦克白的作恶意志,鞭策麦克白完成了弑君篡位的罪行,在邪恶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女巫的预言不过是他犯罪心灵的真实写照,麦克白的疑心越来越重,以至于众叛亲离,他专横暴戾,滥杀无辜,终于使整个国家陷入恐怖和混乱之中。
尽管麦克白夫人是一个恶人,性格坚强如男子汉,但她首先是一个女人,具有女性的特征,莎士比亚突出表现麦克白夫人的坚定、凶残性格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这个女人的情感、意志的柔弱的一面,而且花了相当的篇幅展示其女性的内心世界面对诛杀血案,作为一个女人,她也害怕自己的心慈手软,不能做丈夫强有力的思想后盾因此,她请求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去掉女性的特征,而女性的特征,在莎翁剧里就是脆弱的,用残忍取代怜悯,这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一个天性凶恶,残忍的女人她怂恿丈夫下毒手说的话,如发誓砸碎她的婴儿的脑袋,是有意的夸张,是为了达到既有目标借以坚定丈夫的意志的一种手段,当然,说这样的话,不用说到做到,就是想到说出口,心肠也是够狠毒的了这就是麦克白夫人,前期的美丽贤惠,后期的阴暗恶毒形成了吓人的对比,这也便是麦克白夫人人物形象上的矛盾点,在权力面前,人们开始变得不理智起来,甚至恐怖到叫人无法想象人性的光芒和社会的阴暗相碰撞便产生出麦克白夫人四、考狄利娅(《李尔王》)——善良的个人主义者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假面善良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明智而聪慧,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以后,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沦落到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在战争中牺牲,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随后悲痛地死去很久以来,人们都把考狄利娅看作爱与美的象征,把她的毁灭当作人文主义的毁灭她是一个美丽、纯洁、朴实的少女,她犹如一朵鲜花,带有一股清新的朝气她在两个狡猾的姐姐的衬托下,如出水芙蓉般瑰丽超逸但是,《李尔王》的悲剧,她就没有责任吗?她不停地强调:“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眼睁睁的看着里尔把国土送给了两个坏心肠的大女儿,也把自己的父亲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毁于自己软弱,恰恰相反,考狄利娅的悲剧却是来源于她的过分自我她不肯为了父亲牺牲哪怕一丁点她的“高贵的人格”在她的心中,她的所谓的完美的人性是可以用自己的命,父亲的命,整个英格兰和法兰西人民的命来换得所以,莎士比亚创造的考狄利娅是爱己胜过爱人的,她身上有着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倾向五﹑苔丝狄梦娜(《奥瑟罗》)——执着于爱情的唯诺女人苔丝狄梦娜是全剧的主要人物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
她年轻貌美出身高贵,是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的女儿母亲死后,她操持家中的日常生活,迎接并招待父亲的客人,由此认识了奥瑟罗她被这位摩尔人赫赫的战功和不平凡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并与之秘密举行婚礼奥瑟罗的旗牌官伊阿古设下阴谋,对他们进行报复伊阿古向奥瑟罗暗示他的妻子泰斯狄梦娜与凯西奥有暧昧关系奥瑟罗被嫉妒与仇恨冲昏了头脑,盛怒之下,她杀死了忠贞无辜的苔丝狄梦娜对于17世纪的威尼斯的一个贵族少女来说,苔丝狄梦娜显然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和社会的世俗观念她不顾种族﹑金钱﹑外貌等种种衡量标准,毅然选择了一桩世人眼中并不般配的婚姻她“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清楚的表现出她反叛的性格我先认识的是他那颗心”则表达出她摒弃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她爱慕的是奥瑟罗内在的品质——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奥瑟罗新婚之后出征,苔丝狄梦娜离开父亲,离开所熟悉的舒适平静的生活,背井离乡,随同丈夫前往沙场,是苔丝狄梦娜做出的又一个勇敢的决定苔丝狄梦娜在第一幕中给人们的印象是美丽动人聪明伶俐﹑胸怀坦荡﹑不顾礼教﹑主动求爱﹑不遵父命﹑自择夫婿,以及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然而,在第四幕和第五幕中,苔丝狄梦娜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那个勇敢镇定口齿伶俐的女子完全消失了,面对奥瑟罗的辱骂指责,她表现出更多的是懦弱,他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力反抗,只是一味的忍让和原谅。
她把一切归咎于自己命薄,并对奥瑟罗的命令表示顺从,希望能挽回局面:“这是他的吩咐,所以,好艾米莉亚……你去吧,我们现在不能惹他生气了当在最后一幕临死前为自己的清白辩解时,她的语言与她在剧本前半部分回答父亲的问题及向元老院提出请求时的语言迥然不同,没有长篇的反驳,句子简短破碎,仅靠词语的重复增强语气:“我生平不曾得罪过您,也不曾用上天所不容的非分的爱情滥施在凯西奥身上;我没有给过他什么东西她甚至听到凯西奥的死讯而哭啼,而这举动无异于给奥瑟罗火上浇油这些都说明她完全丧失了她的机智和镇定,完全陷入一片混乱她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惧,“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罪;可是我觉得害怕后两幕有4次提到苔丝狄梦娜的眼泪,而泪水往往是脆弱的象征总之,剧本的后半部分的苔丝狄梦娜反差之大,似乎令人难以理解而事实上,这种矛盾在第一幕中勃拉班修对苔丝狄蒙娜的描述就已出现了一个素来胆小的女孩子,她的生性那么幽娴贞静,甚至于心里略微动了一点感情,就会满脸羞愧因此,尽管一方面苔丝狄蒙娜为了纯真的爱情,在自己婚姻大事上放于藐视传统,她“还没有感到老年的侵袭,也没有受到忧伤的损害只不过是个并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而已,苔丝狄蒙娜也曾把自己称“孩子”。
和多数年轻人一样,苔丝狄蒙娜在决定她的婚姻大事时,并没有考虑到由此将给她的亲属,尤其是她的父亲带来怎样的耻辱和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