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最悲惨的思想.docx
15页人类最悲惨的思想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辽沙与伊凡在酒馆的相遇和长谈构成了全书最重大、最震撼灵魂的一次精神事件,因为“宗教大法官的传奇〞就包含在这场谈话之中,在这一“传奇〞中提出的问题可视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临终一问,因为,据说他从年轻时就关注这一主题,而他之所以把“传奇〞放入?卡拉马佐夫兄弟?,是由于他恐怕自己不能再活着完成另一部小说了阿辽沙与伊凡兄弟俩在隔绝多时后开始互相吸引,互相理解,他们首先谈到生活,伊凡说对生活的渴求是卡拉马佐夫家的特征,阿辽沙赞同说,应当首先爱生活,而不管什么逻辑然后他们就开始谈到上帝的问题伊凡说俄国的青年现在一心一意地讨论永恒的问题,全宇宙的问题,那些不信上帝的就讲改造全人类,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然而这是同一问题的两面,说他也愿意成认上帝,却不能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不能接受其中到处可以见到的罪恶和苦难,尤其是加于孩子的罪恶和苦难有许多苦难是人为制造的,人不知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爱自己,这就又把谈话的路线从上帝引回到了人,引到了人性的深处,但仍然始终不离上帝,面对上帝!伊凡感觉这样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和过程就建立在荒谬上面,而且他不愿接受最终的和谐来抵消这过程的荒谬和苦难。
我们已经粗略描述了引出“宗教大法官传奇〞的谈话背景,即先谈到上帝,由讨论上帝的问题引出生活世界的问题,引出人的问题,但上帝依旧隐然地存在整个“传奇〞也都是宗教大法官在上帝面前诉说人的问题,诉说有关人的最大的困惑,其潜台词是:你为何如此造人?既然人已经如此被造,人性已然如此,你是否还有回来的必要?这是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在诉说,代表统治的少数在向上帝述说,他此时已位极人间至尊,具有极高智慧,握有极大权柄,但也曾备受艰难和迫害,到过沙漠,吃过蝗虫和树根他以前也许一直拒绝权力,坚持一种最纯洁的信仰,坚持所有人的自由选择,后来却改变了想法九十年来这是他第一次讲出他在这整个九十年中经过对人性的深入观察和沉思默想之后提出的最大疑问,这是代表人对上帝的提问,被造者对造物主的提问,代表衍生者对自身所由来之源的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关人性、人生、人间社会及其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整个场景都是宗教大法官在对上帝、对“你〞说话这一由伊凡转述的“宗教大法官的传奇〞是发生在十六世纪,即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又过了一千五百多年,上帝重新以人的形象,出现在头天刚烧死过异教徒的西班牙的塞维尔他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出现,可是很奇怪,大家全认出了他,围住了他。
他为人们祝福,使一个盲者复明,一个死去的女孩复活,人们骚动了,这时宗教大法官本人出现了,他远远地看到了一切,然后带着卫队抓住了这人,投入了监狱,到了晚上,宗教大法官却单独一人来到囚室中宗教大法官悄悄而又热烈地对囚犯说:是你么?真是你么?如果你真的是上帝,你不应在你以前说过的话上再添加什么,你也不应夺去人们的自由,这自由当初你在地上的时候曾经那么坚决地维护过不管你新宣示些什么,因为它们将作为奇迹出现,因此必然会侵犯人们信仰的自由,而他们的信仰自由,还在一千五百年以前,你就曾看得比一切都更为珍贵你不是在那时候说“我要使你们成为自由的〞么?但是你现在看到这些自由〞的人们了我们曾为此花了极高的代价,可我们终于以你的名义完成了这件事十五个世纪以来我们为了这自由而艰苦奋斗,现在已经完成了,完成得很彻底你不相信完成得很彻底么?你知道,现在,正是现在,这些人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他们完全自由,而实际上他们自己把他们的自由交给我们,驯顺地把它放在我们的脚前这就是我们以你的名义完成的工作,不知道你所希望的是这样的自由么?宗教大法官的这一连串问话揭示了“传奇〞所围绕的主题:人类的自由及其使他们放弃自由的本性,也揭示了在现实的人们中间一个根本的区分:即宗教大法官所说的我们〞和“他们〞、少数和多数,这一区分将贯穿这一“传奇〞的始终。
所以,如果要问到这里所说的究竟是何种自由,谁之本性,那么可以简单地说是指选择的自由,即选择价值目标的自由,而非单纯摆脱限制和羁绊的自由;并且这种自由有一种只有自觉自愿地选择上帝、选择精神信仰才是真实的自由的含义,这里的人性那么不仅含有人本身的局限使人与上帝有绝对的距离的含义,也意味着某种人性的差异,即大多数人可能终归要选择面包、奇迹或只是被动地、惰性地接受信仰一千五百年前,耶稣说:“真理必将使你们得自由〞这是他的真理,后来他的名字被信奉了,基督教支配了世界,然而所有人真的是自由的吗?或者人类现在所到达的状态就叫作“自由〞?这就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人们信仰基督了,然而这是他们自由选择的信仰吗?他们真的由衷地相信他们自以为信仰的东西吗?他们宁愿为这信仰放弃一切?难道他们的“自由〞只是表现为自愿放弃自由的“自由〞?他们最后实际上只是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他们是否在放弃自由之后仍相信他们是完全自由的呢?宗教大法官看来认为情况就是这样他还向上帝指出群众的反复无常:今天他们敬仰你,吻你的脚,明天在我的一挥手之下,就可能争先恐后地跑到烧死你的火堆上添柴大法官认为他和少数跟随他的人的功绩,恰好在于他们终于接受了群众自愿放弃的自由,而且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群众的幸福。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为“传奇〞准备的笔记本中,让宗教大法官如此对上帝说:“我们比你更人性,我们热爱大地〞我比你更爱人性〞但是,当多数群众不自由时,少数统治者不也是不自由的么?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群众为什么会甘愿放弃自己的自由呢?他们不是为了换取他们更为看重的东西才肯放弃吗?他们所更看重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宗教大法官于此指出了三种诱惑,即奇迹、神秘和权威出?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四章)在宗教大法官看来,再没有比在这三种诱惑中所揭示的一切更真实的了在这三个问题中,仿佛集中预示了人类未来的全部历史,同时还显示了三个形象,其中囊括了大地上人类天性的一切无法解决的历史性矛盾第一个诱惑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诱惑,这就是以奇迹形式出现的广义的面包,或者说物质生活的诱惑,它诱使群众用自己本可有的精神独立和自由去换取面包,换取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宗教大法官对作为囚犯的上帝说:群众放弃自由,这是因为,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来说,从来就没有比自由更难忍受的东西了!你看见这不毛的、炙人的沙漠上的石头么?你只要把那些石头变成面包,人类就会像羊群一样跟着你跑,感谢而且驯顺,尽管因为生怕你收回你的手,你的面包会马上消失而永远在胆战心惊。
但是你不愿意剥夺人类的自由,你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你这样想,假使驯顺是用面包换来的,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所以,你说“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但是你可知道,大地上的鬼恰恰会借这“尘世的面包〞为名,起来反叛,同你交战,并且战胜你,而大家全会跟着他跑,喊着:“谁能和这野兽相比,他从天上给我们取来了火!"你可知道,再过一些世纪,人类将用理性和科学的嘴宣告,根本没有什么犯罪,因此也无所谓罪孽,而只有饥饿的人群,旗帜上将写着:“先给食物,再谈道德!"人们将举起这旗帜来反对你,摧毁你的圣殿传奇〞发生的十六世纪正好处在近代的入口,这也就是一系列革命和造反的开始,“上帝之死〞的开始宗教大法官似乎预见到了在这之后几百年间将要发生的事情,预见到了人们将到处对抗基督教的权威,并且以反叛为骄傲和自豪人们把神殿推倒,血溅大地,但在他看来这只等于是小孩子们在课堂里造反,轰走老师,那种骄傲只是孩子和小学生的骄傲宗教大法官在其所处的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还是根本平安的,但他已预感到还将有一次大的造反,这次造反的旗帜将主要以面包和富裕的“人间天堂〞为号召在群众的眼里,不仅自由的精神生活,甚至对精神的仪式崇拜也将退居次要,以至于完全被物欲所代替,对物质的追求将成为最高乃至唯一的追求。
而且这种物欲的引发和推动追求也可以以奇迹的形式出现,这形式在现代社会一是以某种冲动人心的理由剥夺和平分,再一个更重要的、始终起作用的奇迹和崇拜那么是科技宗教大法官对上帝说:“你容许给他们天上的面包,但是我再重复一句,在软弱而永远败德不义的人类的眼里,它还能和地上的面包相比么?就算为了天上的面包有几千人以至几万人跟着你走,那么几百万以至几万万没有力量为了天上的面包而放弃地上的面包的,又该怎么样呢?是不是只有几万伟大而强有力的人是你所珍重的,而那其余几百万人,那多得像海边沙子似的芸芸众生,那些虽软弱却爱你的人就只能充当伟大和强有力的人们脚下的泥土么?"这里又明确出现了少数与多数的分别,前面宗教大法官笼统说到的“人类〞看来实际就是指“多数〞,指“群众〞不管他们对地上面包的追求是怎样低俗的追求,他们不是本性如此,几乎无可更改么(面对上帝的潜问那么是“他们不就是如此被你造的么〞)?而且,他们不是也应当有自己如此生存和追求的权利么(哪怕这种追求就意味着最终要放弃自己的精神自由)?而我们(少数)不是也要站在他们(多数)的立场上为他们想想么?看来宗教大法官正是这样想的,他说:我们也珍视弱者他们没有道德,他们是叛逆,但是到了后来他们会成为驯顺的人的。
他们将对我们惊叹,将把我们看作神,因为我们作为他们的领袖,竟甘愿把他们惧怕的自由承当下来而统治着他们,--因为他们到后来觉得做自由人真是太可怕了!但是我们要说,我们服从你(上帝),我们是以你的名义进行统治的我们要继续欺骗他们,因此我们将永不放你走近我们的身边我们正因为要做这种欺骗而忍受着痛苦,因为我们不能不说谎这就是沙漠里第一个问题的大意这就是你为了你认为高于一切的自由而加以拒绝的在这问题里包含了这世界上的伟大的秘密自由的高扬的精神与充分饱餐地上的面包、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两者是否可以兼得呢?克鲁泡特金写过一本书叫?面包与自由?,认为自然资源与工业技术足以使一切人得到所需要的面包,只要废除私有制,实行共产公有,便可保证所有人过上安居乐业,充分享有一个无政府社会中的自由的生活许多社会主义者也设想首先满足物质需求,以改变产权关系为号召,然而才提升人们的精神,使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最后实现包括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开展 弗洛姆也写过一本书叫?逃避自由?,他已观察和意识到现代社会的人们尽管拥有政治和价值选择的自由,却常常奇怪地要逃避这自由,宁可只注意物质生活而放弃自由,但他仍然希望能通过转变人们的心理和观念来对此进行医治。
在宗教大法官看来,面包与自由这两者也许是“不可兼得的〞,或者说,“天上的面包〞与“地上的面包〞两者是不可兼得的,因为多数人永远不善于在自己之间好好地进行分配,亦即如果集中注意于面包,他们将永远也分不平,他们将一直吵闹和争斗下去不可兼得〞的更深理由那么还在多数人也许从本性上就不愿承受自由的重负,而更喜欢不断扩大“面包〞的数量以及自己所能占的份额问题不是多少算够,而是不会有够的时候而且,再多也会有跟他人比起来还是少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个多数意见占支配地位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把他们已经紧盯着面包的视线移开呢?陀思妥耶夫斯根本人在1876年给阿列克谢耶夫的一封信中写道:石头和面包是当今的社会问题,即环境的问题这并不是预言,历来都是如此与其向那些一无所有的乞丐--由于饥饿和压迫,他们与其说像人倒不如说像动物--宣传不作恶、顺从、洁身自好,还不如先让他们吃饱肚子这样做更为人道这是魔鬼对基督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如今欧洲的和俄国的社会主义,人们到处都在否认基督,首先在为面包而奔波,求助于科学,断言说人间一切苦难的唯一根源是贫困,生存斗争,“环境所迫〞基督对此的答复却是:“人不单单靠面包而活着〞--这就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公理,以及人在精神上的渊源。
鬼的思想只适合于那些形同动物的人,基督知道单靠面包无法使人获得新生倘假设缺乏精神生活,缺乏美的理想,人就会忧伤,死亡,发疯,自杀,或者沉湎于种种多神教梦想由于基督本身和他的言行表达了美的思想,因而他决定:最好把美的理想播种在人们的心里,内心有了这种理想,彼此就会亲如兄弟,那时候彼此就会互助,大家也就会富裕起来否那么如果你给他们面包,他们也许会因为无聊而彼此成为仇敌那么,假设同时给以美和面包呢?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那样的话,人的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