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18354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内容提要】《聊斋志异》广泛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及改造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以此为武器严惩贪官污吏、歹恶之徒,以此为手段来促人改过自新,来鼓励善行,树立道德范例 《聊斋志异》中善恶报应作品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喜剧性、恐怖性,强化了劝惩效果 【关键词】 蒲松龄;聊斋志异;善恶报应;因果报应 善恶报应是中国人历史上最为久远的最为普遍的基本信仰,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小说家深受其影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得大量的善恶报应内容,占到全书近五百篇故事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说善恶报应思想是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众多的学者对《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者们众口一词地把《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说成是“因果报应”、 “果报”,“因果报应”、 “果报”是佛教术语,把中国固有的善恶报应观念称之为“因果报应”,将其纳入佛教的“因果报应”体系是不妥的,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在佛教传人之前,中国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了善恶报应观念,两者后来有融合交汇之处,有互相吸取的地方,但还有相当的不同之处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内容之前,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分辨。

      一 因果报应(也有译作“异熟”的)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离不开因果关系的因果报应观念是高度理论化的、思辨化的,理论非常繁复深奥,不是“善有善报、恶2有恶报”所能涵盖得了的 中国本来固有的善恶报应观念是由儒家、墨家、道家、理学学派的观念汇聚而成的上述诸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这一观念中国善恶报应观念主要讲人的善恶行为所招致的后果,而不涉及其他内容明确单一,表述简洁化、信条化、格言化,是对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多是零碎的表述缺乏细密深入的理论分析,缺乏理论阐述的严密性,即使是后来将善恶报应念理论化的“天人感应”说、 “负载”说,也不像“因果报应”理论那样深奥、繁琐 中国的百姓难以理解深奥繁琐的因果报应的教义,倒是本土的善恶报应观念深入人心,流行了几千年 在报应的实施方式、实施者方面两者有很大不同佛教认为,业是实现因果报应的推动力 《华严经·人法界品》云:“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业在冥冥中起作用,一个人的一念、一言、一行都会造成一种业力,业力导致祸福之报业力是推动轮回来实现报应的中国的传统善恶报应观念认为,善恶报应是由上天和神明来实施的。

      《尚书·汤浩》云:“天道福善祸淫” 《墨于·明鬼》云:“鬼神之能赏贤罚暴”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云:“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中国百姓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觉得佛教的“业”、 “业报”的教义太抽象、太玄虚,对此说弄不懂,也不感兴趣对神明报应之说深信不疑,认为由上天、神明实施报应更有权威性、公正性 在引起报应的原因方面,佛教因果报应论讲得非常复杂,小乘佛教提出有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一个人身上的一念、一言、一行都引起果报,佛经说,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以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实在是太繁琐中国的传统善恶报应观认为,一个人明显的善恶行为才有报应 《太上感应篇》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佛教认为,由善恶业引起的3苦乐果报,并不一定是由当世实现的,佛教有三世报应之说,即现报、生报、后报,一般是轮回到来世时受报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中,有人死为鬼有的鬼能复活之说,并不存在来世之说,所以善恶报应都是当世报在当世中到了一定的时辰,就实现报应,俗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中国民众的心理希望报应要来得快,一个人行善作恶的结果,周围的人、同时生活的人要能看到,善恶行为和报应要同时相连的,这样心理才平衡,断开二者的联系,来世报就使人莫名其妙了武当山下伍家沟村有一则民间故事《难道前世没有天》,讲雷公将一个老奶奶三岁的孙子击死老奶奶对雷公说,我孙子还是一个吃奶的孩子,没做坏事,你不该抓他,雷公回答说,你孙子前辈没做好事,是雷打前世冤的老奶奶提出抗议:“雷打前世冤,前世没有天!”质问雷公,上一辈子的坏事,为啥没在上一辈子降罪呢?前世的天干什么去了呢?雷公觉得自己没有理,把孩子救活了此故事表现了民众希望现世报的强烈愿望 在报应的承受者上,佛教的业报轮回说讲,有情众生之生命个体为业力作者及报应的承受者,自作自受,不延及家庭、子孙,如《泥洹经》所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受福,恶自受殃 ”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以家庭、家族为基本承受单位,在一个家族内个人善恶行为决定着其家庭或家族后代的祸福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因为中国是宗法社会,特别重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是人生的依赖,个人与家庭不可分割,融为一体家庭成员受报等于全家受报,无论善报、恶报,都直接影响全家人的命运。

      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的构筑基础不同,立足点不同,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最根本的不同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建立在否定现世,否定人生的基础上,是出世的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人的生命没有价值,不要贪恋人4生,人修炼最好的善报是脱离人世,放弃生命,跳出轮回,进入不生不灭的状态,即涅架境界——极乐世界,才是最大的幸福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的构筑基础、立足点是人世的是建立肯定现世、肯定人生、肯定人的生命价值的基础上的,报应的目的是提升人性,人人如都能弃恶从善,世俗世界会变得和谐美好由于两种观念立足点不同,也派生出报应的价值观念不同,从中国的善恶报应观来看,现世报中最严重的恶报是失去生命,给人带来最大的痛苦人如被变成禽兽也是最严重的报应,是最大的耻辱中国人的心目中,视人为万物中心,人高于禽兽佛教却认为人的生命不足惜,人的身体只是臭皮囊,死了还可轮回,失去生命并非严重的恶报不停地轮回才是最痛苦的佛教还讲众生平等,人与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只是外部形态的不同,况且这种区别只是暂时的,在轮回中随时会转变因此,人受报变为牲畜,是恶报,但不是最严重的恶报这些观念与善恶报应观相比,弱化了报应的威慑力。

      二 通过上述两种报应观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聊斋志异》中的报应内容的主体是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只有极少篇章涉及到轮回形式,表现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如《江城》、 《蹇偿债》等,还有一部分作品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进行了改造,蒲松龄借此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愿望 《聊斋志异》中的佛教因果报应内容只是作为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补充《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郑春元 (本文字数:2988) 《浦松龄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字号: 【大 中 小】 《聊斋志异》中的施报者绝大多数为天帝、神仙、鬼、人,而不是什么业报如王六郎(《王六郎》)、祝生(《水莽草》)、张不量(《张不量》)、马二混(《蕙芳》)、夏氏(《纫针》)等都是上天对其施以善报;瑞云(《瑞云》)、金永年(《金永年》)、钟生(《钟生》)、5席方平、席廉(《席方平》)、柳和(《宫梦弼》)、陈生(《西湖主》)等是神仙对其施以善报虐待婆母的杜小雷之妻(《杜小雷》)、盗鸭者(《骂鸭》)、在酒中掺水投毒的酒商金陵乙(《金陵乙》)、暴虐成性、残害家人的尹氏(《马介甫》)、杀人如麻的宋国英(《潞令》)等受到上天的谴惩作恶多端的李司鉴(《李司鉴》)、邑中的无赖(《邑人》)、行为轻薄好色的士人方栋(《瞳人语》)、害主的恶仆(《董公子》)、有隐恶的丘生(《彭海秋》)、炫耀身份的邑贵(《颠道人》)受到神仙的恶报。

      骗色的恶霸南三复(《窦氏》)、好色被鬼所迷的王生(《画皮》)、扬人隐私的霍生之妻(《霍生》)、侵占他人钱财的商人申竹亭(《任秀》)、受贿诬人为奸的典史(《梅女》)受到鬼的恶报蒲松龄在《阿霞》篇末强调了天报的严厉:“噫!人之无良,舍其旧而新是谋,卒之卵覆而鸟亦飞,天之所报亦惨矣 ”蒲松龄这样写基于中国民间广泛存在的天帝神鬼信仰,与民间善恶报应信仰相通,易于与百姓的民间信仰引起共振、共鸣 蒲松龄与中国民众希望善恶快速受到报应的心是相通的, 《聊斋志异》中广泛地反映了这种强烈的心理即善恶在当世受报,而不是来世他不能让一个恶人无休止作恶下去,害人害下去,逍遥法外,然后寿终正寝,来世再受报他也不能让行善的人一直终贫到死没有回报如那样的话,民众就太失望了,人间一点点希望的光亮就熄灭了 《聊斋志异》中对行善作恶者的处理原则是:“恶积则天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 ”积善终当有报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轮回”的内容很少绝大多数作品是行善作恶的报应,短则数日,长则数年或几十年,都会在自身现世到来 《布客》中的布客得知自己大限将至,出钱造桥方便行人,寿命立即得以延长 《水灾》中弃儿救母的孝子的孝心感动天神,弃儿在洪水涌来时被水包围却安然无恙。

      《博兴女》的恶豪淫杀民女后,当即被神龙攫去脑袋恶霸南三复诱骗窦女,致其母子冻亡,几年后,鬼魂使其犯下盗墓奸尸罪,被判死刑,负义的武孝廉石某,欲杀有恩之狐6妻,被索回救命灵药,半年后病死(《武孝廉》),无行小贩梁有才欲卖妻,受众婢簪刀猛刺后,被弃之绝壁危崖上,半年后死于狱中(《云翠仙》)这种当世报应是很符合百姓心愿的 《聊斋志异》中大多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承受报应的,不是像佛经所讲的自作自受蒲松龄接受了道家的负载说在《钱卜巫》中借巫者言:“先人有善,其福未尽,则后人享之;先人有不善,其祸未尽,则后人亦受之 ”《席方子》中陷害他人的恶霸地主羊某被二郎神严惩,家产被抄,其子也遭报,家业衰败,楼阁田产尽归席家所有蒲松龄在有些善恶报应的作品中,加重了负载的力度按负载理论,承担报应主要部分的是行善作恶的当事人,余下部分才由子孙承担蒲松龄让作恶者的子孙也承受重报 《果报》中的某甲贪财背义,受神报,暴病若狂,自割腹流肠而死,不久,儿子也死去蒲松龄还使受报的范围扩大,受报者的父母妻子也承受报应不仅是下延子孙,还上溯父母,旁及妻子 《梅女》中受贿三百钱诬人为奸逼死人命的典史,自己遭鬼报而死,其妻先遭报,妻顾氏年少而死,并沦为鬼娼,为典史赎罪。

      《画皮》中好色的王生,受鬼报被挖去心肝,其妻也受强食乞人痰唾之辱在善报篇章中,席方平为人忠孝,为父报仇,自己得以重返人间,得到羊某的家产,其父席廉因儿子的善行得到二郎神赐阳寿三纪(《席方子》)钟生孝母,他为疗母疾,舍弃功名,其母得到善报,冥王赐其阳寿一纪(《钟生》) 《聊斋志异》的扩大范围的恶报,有点株连的味道,对这些恶人有斩草除根之意一方面表现了蒲松龄对这种行为愤恨,另外,也告诫世人,作恶害人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至于善报惠及父母,则表现了“百善孝为先”之意 支撑《聊斋志异》中善恶报应内容的基础是人世思想书中善报的内容是延寿、得妻子、得子嗣、得财产,都是肯定现世生活、珍视现世生活,肯定人的生命、肯定人的价值、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行善者的生活质量,弥补其生活缺陷书中的7恶报是作恶者丧命离开人世、失去子嗣、失去家产、变为禽兽,不能享受人世生活,认为离开人世是痛苦的,是严重的惩罚,从反面表现出人世的可贵作品不是宣传离世,不是宣传脱轮回、超生死,不是鼓励人们进入涅架境界,而认为人生和人世是高于一切的 《莲香》中有云:“天下所难得者,非人身哉!”由此可见, 《聊斋志异》的报应内容并非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聊斋志异》中有少量的佛教因果报应内容,但蒲松龄不是将其原封搬来,而是对其进行改造如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主张,善恶报应不能相互抵消,作恶必须受恶报,行善必须受善报,作善业后又做了恶业,则先受善报,再受恶报一般人往往既作善业,也作恶业,那么就会时而升天,时而堕入地狱,不断轮回,升沉不止在《聊斋志异》中善恶报应是可以抵消的,而且是一善抵多恶,只要有一善就可以免除多种恶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