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稿——2012泰州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题报告01.doc
11页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 题 报 告课题名称: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类 型: 立 项 课题负责人: 蔡 翔 所在单位: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泰兴市泰兴镇济川南路89号邮政编码: 225400 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1.“十二五”期间是江苏省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年,是推进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黄金期和关键期随着各级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发展的实力和活力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将用更多更好的教育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教育的大发展,也相应地需要教育科学的大发展,并带来教育科学的大繁荣在江苏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主动探索和深入研究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
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这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3.近些年来的高考制度改革,加大了语文分数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与此同时,江苏省政府和教育厅明确提出“五严”禁令,大大缩短了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而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又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然而,我校学生以泰兴市内的中等学生为主,学生基础一般,且生源素质落差大,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层次多样、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升学、成长和成才等方面的全方位需要。
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况,需要突出人文特色,突出探究特色,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方向教育、引导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供发展平台同时,通过不断更新、完善,逐步形成一批品牌课程,不断提高学校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最终使学生与教师同步提高,和谐发展我校自2002年组建之日起,就积极探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我校注重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不懈坚持校本制度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研训实施、校本文化构建等,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发掘校本资源 促进师生与学校协同发展”的特色化建设之路建校十年来,我校已经形成《读写365》等30多种校本课程的设计成果但校本课程的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组就迎难而上,继续深入研究,再创辉煌成果本课题组以“促进师生同步发展”为课程开发宗旨,以积聚校园课程文化底蕴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5.总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语文新课标精神,打造精品课程,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语文,真正使语文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语文世界的博大精深,体会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校本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1.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肯尼(Keiny S)和威斯(Weiss T)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2.作为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3.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种结果沃尔顿(Walton)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其结果可以是教材的选择、改编,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4.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种过程埃格尔斯顿(Eggleston)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5.作为课程变革的一种新模式麦克肯南(Mckernan.J)将“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由学校共同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变革的‘草根模式'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就有了课程多样化的思考真正进入课程开发机制层面来探讨课程多样化的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王伟廉在《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一书中曾对 “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作过简单的介绍钟启泉在考察国外的课程理论后指出,课程开发有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不同的层次,并认为今后的一般趋势是,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吕达和江山野最先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构想,认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职,有利于保持高中课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另外,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变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引入“校本” 观念,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于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推动课程多样化找到了一个支点上海市大同中学、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在20世纪80 年代初就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从 1997 年开始,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一部分教授和博士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理论研究,并在部分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开展实验研究。
其后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成长三)研究的意义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课程管理正处于转型期,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推动新课程的重要举措而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肩负着教养和教育的责任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它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知识、能力、精神得到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深化对高中课程性质的认识,进一步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目标;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⑤促进学校文化的建立,形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校本;二是课程开发校本”的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开发”,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大致涉及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需求、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等等从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来看,课程开发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新编等活动从开发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角度来看,课程开发可分为全部课程的调整、部分课程的开发、个别课程的开发,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它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就开发主体而言,可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个层次二是就开发范围而言,可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涉及学校全部课程)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设计部分课程)三是就开发程度而言,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①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业时可以通过教师对其的有效评价,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进行作业评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③现代课程评价理论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传统作业评价模式过分强调作业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④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启示: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⑤新课程理念:⑴大课堂的时空观,也叫“大语文观”即以现实生活为活教材,以社会背景为大课堂,呈现大视野、大容量和多渠道的特点,将学生从学习生活的“三味书屋”融入社会生活的“百草园”,有效地将课内与课外整合,从书本向生活拓展,由学校向社会延伸⑵人本化的主体观在“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下,以人的发展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