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解放日报》中音乐史料研究.docx
3页延安《解放日报》中音乐史料研究 【摘要】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作为中国共产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在宣扬报道解放区音乐文化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文艺副刊上发表的音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解放区”文艺的动向本文以1941年至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资料为研究对象,从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刊发歌曲与歌词、音乐理论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其音乐史料存在状况,从报纸这一载体透析解放区音乐宣传情况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解放区音乐J607 A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不断扩大,中国被迫形成了三个相互对峙的政治区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解放区”坚持积极开展各项抗日爱国斗争报纸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引导社会思想的功能一个政党想要及时地将自己的思想与文化传递给人民大众,创办报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政策方针、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由此,延安《解放日报》顺时而生,第一篇社论由毛泽东亲自撰写,其中明确确立了延安《解放日报》要承担起统一解放区军民思想的革命教育工作。
一、延安《解放日报》音乐史料存在版面延安《解放日报》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创立,作为其早期政治理论刊物,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接替《新中华报》成为中央党报1942年9月起,《解放日报》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的职能,历时六年多于1947年3月27日停刊与民国四大报即《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上海)《中央日报》不同,《解放日报》作为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最具政治影响力的报刊报纸在创刊初期每天出四开两个版,在第二版上不定期地刊登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扩充版面后改为四开四个版,第二版刊登文艺新闻,第四版刊登文艺作品其中文艺副刊作为第四版中的一项专栏,是当时最重要的音乐文化阵地,因此是研究“解放区”音乐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转变:(1)《解放日报》文艺栏;(2)《解放日报文艺》;(3)《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在文艺栏时期,报纸一期只有两个版面,文艺作品大都发表在第二版左侧一个栏目中,且不是每期都会发表当时的文艺栏还不成规模,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没有主编专门负责监督,栏目也没有具体名称直至1941年9月16日的改版,报纸由两个版面扩充至四个版面,文艺栏位于第四版下半版,并取名《文艺》。
文艺栏的最初成立不仅仅是为了给延安文艺作品提供宣扬的平台,更重要的职能是要宣扬党的理论思想与建设方针因此,从1942年4月1日起至1944年2月16日,文艺栏再次改版,由毛泽东亲自指导文艺副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思想指导下,取消了文艺栏,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副刊形式至此,文艺副刊发展成为真正的党报文艺副刊,从一版文人刊物完成了向文艺武器的转变,真正扛起了思想层次上抗战武器的责任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主要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是把个人同国家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是以传播新闻为主、反映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宣传工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除了传播时事、政治新闻与评论外,同时还传播知识、提供娱乐或生活服务那么,除了新闻传递方式外,延安《解放日报》中音乐史料主要以两种形态进行文化传播,包括音乐歌曲歌词与音乐论文二、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歌曲与歌词文艺副刊的多次改版使得其选稿立场日渐清晰,文艺副刊作为党的思想阵地和舆论武器,应当做到站在党的角度上为党发声这一思想路线的确定无疑使音乐的创作理念确定下来,边区各地音乐工作革命情怀日渐崛起,从而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1941-1946年间,《解放日报》共刊登音乐歌曲与歌词共计85首,主要发表在第四版文艺栏副刊中,发表日期随机,一般一期报纸刊登一首曲目在创作内容上,延安《解放日报》刊登曲目分为抗战歌曲与生活歌曲抗战歌曲包括《加紧训练准备反攻》(张鲁词曲)、《解放军歌》(艾青词,李焕之曲)《八路军的铁骑兵》(荒草词,贺绿汀曲)等42首,生活歌曲包括《男耕女织》(彦军词曲)、《选举歌》(贺敬之词,张鲁曲)、《学文化歌》(亚凡词,紫光曲)等43首在整风运动的影响下,文艺副刊多次改版,解放区开始尤为重视音乐歌词的创作鲁艺戏音系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过这样一则征求歌词稿:“抗战胜利以后,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英勇奋斗了八年的解放区军民,不论是他们过去光荣的战斗事迹,或是今天新的生活与愿望,都是艺术作品丰富的题材,亟需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来我们从事作曲的人也应当在这里面担任自己的一份工作,但在歌词方面,除了自己动手解决一部分外,还感到十分缺乏我们深信边区各地文学工作者及做实际工作的同志,能够写出很好的歌词由此可见,歌曲成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歌词的编写主要应强调真实反映战争状况与人民生活。
在曲谱特点上,歌谱都以简谱的形式刊登,且每首歌曲都标注作者、调号与节拍,有的还会加上速度、表情、强弱等记号有些歌曲下方还会写一段文字说明,指导人们该如何演唱《苦瓜呱》是一首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歌曲,曲谱的下方有对应唱词的文字说明:“第一段甲唱速度慢些,带有诉苦的感情第二段乙唱稍快一些,带有愤恨的感情第三段甲乙或更多人齐唱,更快一些,带有坚决的感情这些详细的说明通俗易懂,十分利于军民进行学唱其中对演唱过程中应有怎样的情绪用文字的形式阐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准,使演唱者与听众可以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三、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文章虽然抗战期间条件艰苦,但文艺工作者一直坚持不懈开展各项音乐宣传活动,其中撰写发表音乐文章就是主要的形式之一1941至1946年间共计发表213篇,包括戏曲类、民歌类、秧歌剧类、音乐家纪念文章等1943年至1944年,延安的秧歌剧发展到了鼎盛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新创作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栽树》《一盏灯》《夫妻识字》等为了宣扬和总结秧歌运动带来的成果,延安《解放日报》在副刊上刊登了一大批评论秧歌剧的文章,共计33篇《浅谈秧歌剧的表演》(章秉楠)、《秧歌剧的形式》(艾青)、《鲁艺工作团对于秧歌剧的一些经验》(张庚)、《關于秧歌的三言两语》(林默涵)等都成为对秧歌运动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秧歌剧评论文章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是艾青的《秧歌剧的形式》该文发表于1944年6月28日的文艺副刊中,分为七个部分,从音乐、歌曲、唱词、表现手法等方面对秧歌剧进行了详细论述毛主席对此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文写得很切实、生动,反映了与具体解决三年来秧歌剧的情况和问题,除报上发表外,可印成小册,可起教本作用除了传播音乐文章这一作用外,延安《解放日报》更是起到了引导大众审美意识的作用秧歌剧这种民间艺术新创作为新歌剧的诞生做了充分的铺垫随着解放区革命进程的深入,艺术主题更加深刻,现实题材更加复杂创作家们意识到秧歌剧需要革新,要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来容纳剧目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新歌剧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白毛女》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新歌剧,在延安有着极大的反响为了总结《白毛女》创作的经验,引导全民参与讨论,1945年7月17日起延安《解放日报》特开专栏“书面座谈”,连续多期发表八篇评论文章,包括《的时代性》(季纯)、《的演出效果》(夏静)、《生活与偏爱——关于》(陈陇)等其中季纯的《的时代性》与黎辛的《谈谈批评的方法——谈的时代性》两文,就完全不同的观点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出,延安《解放日报》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约束与规范行为的平台,引导群众正确地欣赏文艺作品。
四、结语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础当立足于史料,通过对延安《解放日报》1941至1946年音乐史料的整理,发现其文艺副刊进行了多次变革,刊登在副刊上的音乐史料在内容上主要有音乐、秧歌、新歌剧等,形式上主要有新闻、歌曲歌词、理论文章等延安《解放日报》中承载的音乐史料真实地反映出解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现实,是我们研究解放区音乐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参考文献:[1] 夏征农.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解放日报[N].1946年7月10日第四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