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环境食品安全三标一体内审检查表.docx
38页质量环境食品安全审检查表受审部门:最高管理层/管理者代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19 001-200 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总要求4.14.14.11. 是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相关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持续改进其有效性?2. 是否确定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围的有效运行?管理承诺5.15.1—1 .最高管理者是否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2. 最高管理者是否确定公司的(质量/环境)目标和方针,予以公布, 并确定其有效运行?3. 在质量体系运行中,是否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方针5.35.24.21. 是否有相应的(质量/环境)方针,并有相应的目标来支持?2.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并予以发布,公告?3. 所指定的方针是否与公司的规模相匹配?Word文档受审部门:最高管理层/管理者代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19 001-200 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策划5.45.34.31.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各部 门开展运用PDCA循环,不断持续改进,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2. 环境管理体系:策划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
识别环境因素,确定 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的重大影响的因素,对其做出评价,并采用相应的 措施予以解决3. 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并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环境加 以考虑目标5.4.1—4.3.31. 是否有相应的(质量/环境)目标?2. 目标要有层次,是否在建立公司的总目标时,各部门有相应的分目 标?3. 目标可量化,要定期监视和测量,并进行改进职责与权 限5.55.44. 4.11. 最高管理者是否明确公司的各项职责和权限,并在组织进行沟通,以 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保持?2.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 限?3. 管理者代表是否定期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的绩效和任何改进的需 求?沟通/信息 交流5.5.35.64.4.31 .最高管理者是否在组织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确保体系运行的过程 中的有效沟通?2.在与外部相关方的联络接收、是否形成文件和答复?3 .是否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控制程序》?Word文档受审部门:最高管理层/管理者代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19 001-200 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管理评审5.65.84.61. 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定期对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定它的 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2. 是否有相应的评审输入与评审输出?3. 是否对管理评审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 施?以及相应的改进意见?资源管理6.06.04.4.11.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改进时,是否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建立、实施、 保持和更新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能力、意识和培训,基础设施, 工作环境,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等。
部审核8.2.28.4.14.5.51, 组织是否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部审核,确保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2, 组织在进行审核时,是否有明确审核人员权限,并制定相应的审核计 划,依据,目的等,制定审核检查表,有效记录审核结果,形成文件?3, 是否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体系的不断更新,持续改进改进8.58.54.5.31, 组织应利用方针、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2,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 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减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生产控制7.01.管理者是否制定有效的回收程序,以便食品涉及安全性问题时,能够 完全、迅速的从市场召回涉嫌的任何产品?Word文档受审部门:最高管理层/管理者代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19 001-200 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以顾客为 焦点5.2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环境因素4.3.11、环境因素是否重新识别和评价?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4.3.21、是否及时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审核员: 陪同人员: 日期:Word文档质量环境食品安全审检查表受审部门:质检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90 01-200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文件要求/ 控制4.2.34.24.4.4—4.4.51. 程序/四级文件的编写是否有效,文件编写或更改前是否加以评审, 并且编号管理,及时发放到各相关部门,文件是否及时更新,确保体 系运行的有效性?2. 是否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对各部门的相关文件进行监控管理,做 到及时更新?3. 是否确保相关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如标准)是否包括在控制围之? 并控制其发放?4. 对报废的文件是否及时回收,处理,避免外部流传?质量手册4.2.21、是否编写和保持质量安全手册,作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表述,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围?手册的发放、更改是否符合文 件控制要求?记录控制4.2.44.2.34.5.41. 记录填写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是否编制形成文件的程 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理所需的 控制?以便提供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 部门记录填写是否真实,及时,可靠,便于追溯?3. 是否定期对体系的各部门记录进行检查,确保记录容清晰,便于检 索,查找问题,反应体系运行的有效性?4. 体系运行过程中,各部门记录是否及时更新,归档管理?Word文档受审部门:质检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90 01-200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策划方针/ 目标和管 理体系5.45.34.3.31 .质量安全方针、质量安全目标、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是 否形成文件?是否进行有效的管理?2.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并与质量方针相匹配?职责与权 限5.55.44. 4.11. 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是如何传达的?2. 各有关人员是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沟通/信息 交流5.5.35.64.4.31. 是否及时收集与公司相关的外来文件,并在公司传达、实施对巳 作废文件信息及时回收,调整?2. 与各部门之间沟通是否及时、有效?3. 是否对顾客反馈信息(包括抱怨)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应急准备 和响应5.74.4.71. 是否能对实际识别可能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 定响应措施?2. 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并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对其进行修订,必要时,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3. 是否形成《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控制程序》?当紧急情况发生后,是 否按巳制定的应急预案作出响应?管理评审5.65.84.61. 是否有相应的评审输入与评审输出?2. 管理评审后,是否对管理评审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 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改进意见?Word文档受审部门:质检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90 01-200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资源管理6.06.04.4.11, 对部门新来人员是否有工作容培训以及意识、责任培训?2, 对与体系相关的文件,是否在部门有效传达?3, 是否制定部门年度培训计划?4, 对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的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了 培训?效果如何?产品实现 的策划7.17.01. 是否策划和实施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是否有删减?删减是否合 理?是否编制产品质量计划书?2. 是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制定产品接 收准则,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查部门制程及实验室监控和检 查作业指导书和相关记录3. 组织是否实施、运行策划的活动及其更改?是否通过确认、监视和验 证确保其有效实施?采购7.41.有无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的规定及验证的记录?有无要求供应商提 供合格证明/检疫证明?Word文档受审部门:质检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90 01-200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生产和服 务提供7.51, 是否为生产过程提供有效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对巳发生或潜在的问题 进行数据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2, 、是否对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实施了监控活动?特殊过程人员是否具 备上岗资格?3, 是否有过程控制所需的表述产品特性信息的文件,包括产品标准、 产品特性、合同要求等?4, 是否按HACCP计划的要求对CCP点进行监控?CCP点监控人员是 否经过专职培训?是否具备上岗资格?5, 是否以适宜的方式在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对产品进行标识?是否制 定了有关标识的规定?标识用的标签等是否得到了有效管理?部审核8.2.28.4.14.5.51. 是否制定相应的审核计划,依据,目的,审核检查表等,有效记录 审核结果,形成文件?是否进行了年度审方案策划且明确规定了审核 的准则、围、频次、方法?2. 纠正措施是否巳实施?实施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Word文档受审部门:质检部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检查容是否符合结果记录GB/T90 01-2008GB/T 22000-2006GB/T2400 1-2004过程/成品 的监视和 测量8.2.3-8.2,44.5.11. 是否确定了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2. 是否规定了需进行监视和测量的产品实现阶段?是否规定了监测点、 监视和测量的项目、方法、验收准则、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留 下的记录以及检验人员的资格要求?3, 是否对进货、过程、成品等过程的测量仪器是否精确?检测设备和 工具是否处于有效期?关键控制点的测量设备是否定期校正,确保其高 度准确性?4, 记录是否项目清楚、数据齐全?是否能够证实符合验收准则的要求?不合格品 控制8.37.104.5.31、 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中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是否有标识 和记录?对巳交付的不合格品应采取什么。
